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疫情期间小班儿童居家游戏活动内容适宜性的研究 ——基于儿童视角

发布时间:2022-08-25 09:59:1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基于儿童视角,通过分析小班儿童成长阶段的身心特点,归纳其在疫情期间的实际诉求,提出适宜的教育策略,满足儿童的差异化发展需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宜,真正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帮助、引导儿童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背景下健康成长,为其拂去阴霾,使其向阳而生。
 
  [关键词]小班儿童,儿童视角,“居家游戏活动”,疫情,教育契机
 
  一、“居家游戏活动”——惑儿童不爱“游戏”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为避免病毒扩散,我国实施了居家隔离。在这种应急措施下,各幼儿园也相继组织教师进行亲子游戏、创意手工、科学实验、绘本故事、新冠肺炎预防常识等“居家游戏活动”小视频的录制工作,并在线上的班级群内推出了“谁是本周抗疫小明星”“大家一起来挑战”等活动,充分调动了儿童与家长参与的积极性。
 
  这种学习模式在使用之初,不论是家长还是儿童的参与性都非常高,甚至家长还会将儿童在家中的互动状态拍成视频或照片,踊跃地在班级群内分享,效果一度十分不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班级群内儿童居家的互动视频、照片的分享越来越少,线上活动亦逐渐成为了教师自说自唱的独角戏,原本活跃的线上班级群门可罗雀,这不禁让人产生了疑惑。

\
 
 
  因此,笔者与本班儿童开展了个别化交流,收集到了许多来自儿童的反馈——“老师你不用讲大病毒的故事了,我不想听了,我都知道大病毒是谁了”“我知道怎么洗手了,是不是还要唱一个生日快乐歌才能用水冲”“我在家里可开心了,我一点也不害怕大病毒啊”等,从中了解到儿童对围绕“抗击新冠疫情”为主题进行的“居家游戏活动”已经开始失去兴趣,且儿童居家的实际状态也与教师预期的状态有所不同,可见以“成人本位”设计出的教育活动并不能满足儿童的实际需求,教师应该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了解疫情背景下儿童所处的具体环境以及真正的诉求。
 
  二、“居家游戏活动”——探“儿童视角”
 
  顾名思义,儿童视角就是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自身对事物及情境的看法、理解作为成人了解儿童以及设计教育活动、安排教育内容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可见,儿童视角是在成人认可儿童具有独立人格及思考方式的基础上,探究儿童的想法。教师应以儿童视角为基础,给予儿童表达的机会与权利。
 
  在探究儿童视角时,教师可以反思在推出“居家游戏活动”的前期,在精心录制教育活动视频时,有多少是基于儿童视角展开设计的?是否考虑过儿童的实际生活环境?是否思考过儿童心中真正的诉求?经过反思,明确作为幼教工作者,教师是否将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理念深入自己的内心,甚至在特殊环境下,也不会动摇或忽视对儿童观的把握?
 
  借助儿童视角下的问题提纲,教师还可以对儿童的想法进行初探。向儿童提出“你喜欢每天老师发小视频给你和爸爸妈妈吗?为什么喜欢(不喜欢)?”“你会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看老师发的小视频吗?”等问题,以了解儿童对活动的态度。若回答“会看”,则继续深入提问“你会和爸爸妈妈一起玩小视频里的游戏吗?(为什么不想玩?)”“你最喜欢老师发的哪些视频活动?为什么喜欢它们?”“你会把跟爸爸妈妈一起完成的小作品/玩的游戏/学到的小知识/听到的小故事,给别人看看说说吗?”“如果让你在手机里发送东西给别人,你会发什么呢?最想发给谁呢?”若回答“不会看”,则继续深入提问“你想要老师发给你什么样的视频?那么你最喜欢在家里做什么?”同时,还可以设置情境提高幼儿的代入感,如“老师现在是小小播报机,最近有不明白的事情都可以问哦,播报机来告诉你。”“我是播报机小Q,×××小朋友,快说出你的问题,我来播报给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变换声音,设置“播报机”问答的情境,以儿童喜欢的方式,对儿童的想法进行深入了解。
 
  教师还可以在儿童视角下,了解儿童与家长的亲子关系。通过提出“每天你都跟爸爸妈妈在家里做什么?”“爸爸妈妈跟你一起做什么的时候会开心?为什么会开心?”“在家里,你不喜欢爸爸妈妈干什么?为什么?”“最近哪件事让你生气?为什么你会生气?生气时你是怎么样的?爸爸妈妈怎么做你才会不生气?”等问题,以了解疫情是否会对父母与儿童的相处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教师还需要了解儿童对疫情下超长假期的想法与未来构想,可以借由“你觉得什么是新冠病毒?它很厉害吗?”“我们现在为什么每天都要在家里,不能出门呢?”等问题,以及设置“许愿盒”情境——“老师这里有一个许愿盒,你可以对着这个许愿盒许愿,说出你的愿望,也许就会实现哦!”了解儿童心中的真实想法。
 
  只有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察儿童之所忧,思儿童之所想,解儿童之所难,倾听儿童发自心底的声音,并借助儿童的生活经验,调动儿童的感官经验,才能帮助他们表达出在疫情居家活动期间,心中真正的诉求。
 
  三、“居家游戏活动”——悟“儿童之所想”
 
  基于儿童视角,笔者曾通过线上谈话,以天津市A幼儿园小班儿童为例,对疫情背景下“居家游戏活动”中儿童真正的诉求进行了研究调查。调查发现,80%的儿童表示对新冠肺炎疫情没有恐惧心理,并且对线上班级内进行的疫情主题活动不感兴趣;60%的幼儿表示很喜欢每天都跟父母在一起,但是并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在家里工作,而不是一直陪自己玩。
 
  借由调查结果可发现,儿童真正诉求的点并不在新冠病毒上,而在于和自己有关的身边人与环境变化上。这与该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关,以“自我为中心”是小班儿童的基本特征,儿童的思维及处事也都围绕“我”进行,如“白衣天使是什么?他们真的都有翅膀吗?我什么时候才能有翅膀?我也想变成天使”“我为什么不能下楼跟别的小朋友玩”“我为什么不可以出去吃汉堡”“不能出门,我过生日还能吃上蛋糕吗”“我什么时候才能去幼儿园?老师为什么一直在手机里跟我说话”等。
 
  显然儿童的诉求与之前推出“居家游戏活动”的内容是有所偏差的,所以才会造成班级群内门庭冷落的现象。成人自以为展开了以新冠病毒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并“严谨”地从病毒认知、自我保护、感悟生命、理解感恩等方面开展,能给予儿童最及时有效的教育,但这种想法仅是成人对自我工作的一种肯定与自我安慰,并没有真正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去解答疫情背景下儿童在实际生活中所产生的困惑,即教师之所答,非儿童之所问;教师之所知,非儿童之所感。
 
  作为幼教工作者,教师应做的不是局限于自己的思路与种种主题审议、教研交流中的埋头苦干、苦思冥想,而是应以儿童本身作为教育开展的前提,从儿童视角出发,认真倾听儿童的声音,了解儿童的感受,解答儿童的困惑。
 
  四、“居家游戏活动”——解“儿童之所难”
 
  根据小班儿童的身心特点与诉求,笔者将与儿童谈话中收集的问题,分为了三方面,展开了相应的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
 
  (一)强烈的好奇心
 
  “为什么那么多医生叔叔、医生阿姨要到武汉去?武汉在哪里?”是孩子开始对不同的地域产生好奇,对不同省份、城市的关注。小班儿童此时的思维处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主要依靠动作及具体实物理解新事物,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儿童动手拼制地图或观看动画片等直观且具体形象的方式,帮助儿童了解武汉所在的位置及疫情的情况。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简单地向儿童介绍武汉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气候特点等,基于儿童视角,捕捉最适宜的教育契机,对儿童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渗透。同时,教师还可以设置“我是小小导游员”的线上活动,让居家的孩子们与爸爸妈妈一起收集关于武汉的地域材料,了解相关知识,并化身“小小导游员”,与爸爸妈妈一起合作,向班中的其他伙伴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武汉,并发起接力,将“小小导游员”的讲解旗帜向下传递。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颁发“小小导游线上勋章”,以提高孩子对活动的参与积极性。让教师不再为教而教,儿童不再为学而学,恢复教育者与儿童探索之间的平衡。
 
  (二)吸收性心智
 
  “‘志愿者’是做什么的?‘逆行者’又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听钟南山爷爷的话?”儿童也会对媒体报道中反复出现的热词产生兴趣,进而对疫情中的公众人物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愿望。

\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提出“儿童与生俱来便具有一种吸收性心智”,这是一种儿童独有的、与成人不同的学习方式。儿童可以在无意的情况下,从周围的环境中吸收大量信息,并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疫情阶段,“志愿者”“逆行者”这些在儿童生活中不常出现的词汇,会不断地出现在各大新闻媒体中,儿童便会在无意间接收到这类词汇,并希望成人能够解答自己的困惑。
 
  教师应该抓住教育契机,乘胜追击,以儿童易于理解的方式,如将名字和事迹创编成简短的儿歌、故事等,将疫情中的公众人物介绍给儿童。教师也可以将媒体报道的公众人物的事迹,转化为情景剧,让幼儿与家长在家中进行情景互动。通过扮演一个事迹故事中的角色,让儿童感受事迹情境下的人物处境,为单一的疫情居家生活增添一些色彩。同时,让儿童在以多种形式表达自己时,与家人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
 
  教师还可以通过媒体中播放的实况转播、感人事迹,让儿童直观地感受到“舍己为他”“大公无私”等优良品质,组织儿童以此为主题,通过绘画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观后感,并借由各种不同的笔触和色彩表达他们心中对公众人物想说的话。同时,教师可以在线上组织“小小画展”活动,让幼儿在欣赏同学的画作时,与同学畅谈交流,促进儿童社会性的进一步发展。
 
  (三)强烈情绪性的行为
 
  “妈妈把电视关了,不让我看动画片了,我很不高兴。”妈妈关电视的举动引起了金龟子小朋友的强烈不满,并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她的不满;“爸爸不陪我玩,我去跟爸爸说话,妈妈说爸爸在工作,不让我打扰爸爸。”妈妈的举动引起了粘粘小朋友的反抗。
 
  小班儿童的行动常常受情绪支配,同时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故情绪性较强,且不稳定。作为教育者,教师应将儿童该时期的特点及时传递给家长,让家长理解儿童的举动,并正确地应对儿童强烈的情绪性行为,进行科学的教导。
 
  针对金龟子小朋友的行为,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安慰金龟子的情绪,而不是急于纠正她的行为,因为金龟子是在强烈的情绪波动下,产生了实际行动,而这种情绪波动,则是由她对妈妈关掉电视的不理解引起的。
 
  作为家长,在关电视前,可以首先向儿童解释长时间看电视对眼睛的伤害,并与儿童商议关于看电视的时间,如“再数十下我们就不看电视了好不好?”“吃完饭我们再来看电视好不好?”等,获得儿童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还可以通过讲读相关的绘本故事、真实事件,向儿童传递观看电视时长、距离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儿童养成良好习惯。
 
  针对粘粘小朋友的情况,教师首先要让粘粘理解爸爸的工作行为,同时也要将粘粘“想找爸爸说话”这种祈求陪伴的行为解读给家长。在没有时间陪伴儿童的情况下,家长可以采用“金蝉脱壳”的方法,即给儿童一个喜欢的任务,让儿童通过任务,从家长身上感受到爱和关心,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欣然投身到任务中,通过完成任务获得成就感。
 
  例如,儿童喜欢跳舞,家长可以说“爸爸/妈妈想跳《加油鸭》的舞,但是爸爸/妈妈不会,宝宝先跟着视频学,学会了再教爸爸/妈妈跳,好不好呀?”,让儿童明确感受到自己对父母的重要性,以“学会舞蹈教爸爸/妈妈跳”为目标,体验完成任务的快乐。通过用儿童能够理解、接受的方式,交代清楚事情的缘由,有效控制儿童的情绪,保证儿童与父母的顺利交流。
 
  在开展疫情期间的“居家游戏活动”前,教师首先要做的不是在头脑中构思儿童需要什么,而是要真正“走”近儿童,从儿童视角出发,体味在疫情背景下儿童的生活,以在生活中寻找教育契机,悟“儿童之所想”,解“儿童之所难”,切不可急于施教,忽视了儿童真正的诉求。
 
  参考文献:
 
  [1]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
 
  [2]蒙台梭利.有吸收力的心灵[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
 
  [3]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4]戴莉.幼儿眼中好老师标准的调查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11):16-18.
 
  [5]期刊编辑部.“童”心战“疫”,用正能量驱散阴霾——抗击疫情,幼儿园在行动[J].教育家,2020(07):33-37.
 
  [6]牛文文,吴采红,张胜.疫情期间幼儿园线上家庭育儿指导的新尝试[J].学前教育,2020(07):15-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199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