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写作指导:精彩“描”中来 —— “写人要抓住特点”教学设计论文

发布时间:2022-08-24 13:58:3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关键词 写作,刻画人物,作文指导课

一、教学背景
 
(一)课程标准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的写作强调: “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 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本节课遵循课标,为了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充分运用视频、音频、图 片,通过看、听等多角度观察,  在实践观察中把握观察的方法。对人物的描写,从语言、动作、外貌等多角度观察人物,捕捉人物特点,并学习用多种手法描写人物特点。 例如,训练动作描写时,采用回顾运动会场景和观察录像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引领学生多角度观察,包括起跑、冲 刺、中段跑等,区分、把握三组人物的特点。对学生的描 写习作的评价,也围绕是否突出各组人物的跑步特点展开。对人物特点的把握,不仅要求把握语言、外貌等外在特点,更要求把握人物精神内涵。

课标强调,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 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  相互促进。课本中文质 兼美的经典文章,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典范,教学中深入挖 掘其与写作教学的结合点,对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具有积极意义。在学习名家名篇环节,大量引用经典课文中刻画人 物的经典片段,挖掘其中塑造人物的“写作因素”,让这些 经典文段不仅是学生阅读的文本,更成为学生写作的范本。 将写作技巧的探讨建立在对文本、人物的深入解读之上, 深化了对人物个性特点的解读,渗透了对人物精神世界的 诠释,以经典作品持久的文学魅力,为学生的自我创作凝 聚深远厚实的人文能量。

\

课标指出,要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 丰富写作形式,  激发写作兴趣,  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 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本节课,  充分运用网络,  实践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网络视频的展示,实现了学生在课堂 上复现生活,使其能够在真实具体的情境中仔细直观地观 察。对于经典名篇的学习,  也充分运用网络平台,  设置线 上资源。教学设计中充分运用网络优势,设置语言、动作、 外貌等资源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需要各取所需,实 现了个性化教学,是因材施教的新形式。充分运用网络平 台,给学生更多更自由的展示空间。对于学生习作的交流, 充分运用网络优势,把学生习作直接发至钉钉,使学生互 相之间能够直观阅读。

(二)学习任务分析(见图 1)


\
图1

(三)具体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了解人物描写方法后, 对人物描写有很大兴趣。能够感受 人物特征,  但是还不善于多角度观 察人物特征,并运用多种手法描写人物。尤其对于细节描写,实践运用 不足。图片、视频、网络是学生喜 闻乐见的学习资源,教学中可以充 分利用。

初一以来,学习阅读的名家名篇中,  有许多可以借鉴学习的人物描写语段,例如,《朝花夕拾》《西游记》 《再塑生命的人》《秋天的怀念》中的人物描写语段,  可以作为学生学习人物写作的范例,供学生总结描写方法。

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 . 通过习作指导范例学习,把握“抓住特征描写人物”的方法,初步掌 握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
2 . 体会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的 特殊表达效果,学会观察人物特点, 写出人物个性。
3 . 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 发现、善于积累的习惯,并鼓励学生 将观察到的信息有创意地表达出来。

(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策略

1 . 学会观察人物特点。
2 . 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写出人物个性。为了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充分运 用线上视频、音频、图片,通过看、 听等,多角度观察,在实践观察中把握观察的方法。以情境教学法和体验 教学法,  带领学生回顾观察真实的生 活情境和人物,  尤其是大家共同熟悉的老师、同学等,捕捉人物特点,进行互猜人物游戏。对于经典名篇的学习,  带领学生回顾已知的经典篇目和语段,并利用线上资源,总结描写方法。

三、教学评价

课标建议,写作评价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  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以鼓励。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  更要考察他们获取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收集生活中的材料。同时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  不仅要注意考察 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  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 要引导学生通过的自改和互改,  取长 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1 . 师生评价:教师通过对学生在 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激发学生对 人物观察和描写的兴趣,  形成自己独 特的体验与感悟。

2 . 小组评价:通过小组合作,组 组交流、分享自己的写作收获,相互 补充与借鉴,形成对人物描写更深入、 完整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安排

教学环节 教师为主的活动 学生为主的活动
 
 
 
 
 
 
 
 
活动一
 
 
 
 
 
 
点评学生习作《我的同学》,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特点及描 写人物特点。
任务 1:  请大家阅读四个同学的习作,根据文段文字的内容,猜猜这四个文段描写的是 班上的哪位同学,根据评价标准说说四个文段是否抓住了人物特征。
评价标准:
(1)是否抓住人物外在特征(外貌、语言或动作等);
(2)是否体现了人物性格特征。
链接材料:学生文段四个
文段:小 A 有一双灵活的大眼睛,可爱的脸蛋,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她经常穿长裤、 校服外套,除非炎热。
文段 :  一头又黑又短的头发,  跑起步来蓬松的头发随着一晃一晃的。粗粗的眉毛略 显一些凌乱,长在她那双圆溜溜的眼睛上方,时不时会“起飞”。高挺的鼻梁上总是挂着 一副方方正正的黑框眼镜。腮边的两坨粉嫩嫩的肉让她更加可爱。珊瑚色的嘴唇,咧开便 是两排歪歪扭扭的牙齿。两颗小虎牙是最有特点的,也是我最喜欢她的地方,像极了我小 时候最喜欢的动画片人物“史迪奇”。她总是笑嘻嘻的像一个小妹妹,但干起事来极为认 真。这样的小妹妹谁不喜欢呢?



 
 
 
 
 
活动一
 
 
 
 
 
点评学生习作《我的同学》,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特点及描 写人物特点。
文段:  他个子不算高,身材强壮,像一只牛犊子。他留着短寸头,眉毛的颜色很浅, 看起来憨厚老实。他人缘很好,和同学们打成一片。他热爱足球,有时会和班里的球迷们 探讨足球。他不仅喜欢体育,学习成绩也还可以,一见到同学,脱口而出的就是:“哎哟, 这不……”他就是这样一个幽默有趣的人。你们猜到他是谁了吗?
文段:他,不是典型的帅哥,但他有圆圆大大的脸,浓密而很短的头发显得非常干 练,大大的眼睛,在他笑的时候还可以看到两颗可爱的大门牙,活脱脱像一只土拨鼠。
任务 2 :阅读学生习作,从描写人物方法的角度,说说自己的发现。
提示:外貌描写包括容貌、体态、神情、服饰等,具体包括头发、眼睛、鼻梁、嘴   唇、身高等。我们对他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来源于独特的形貌特征,所以我们的外貌描写不 必面面俱到,要敢于取舍,抓出最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点就足 够了。
仔细观察,  用心“捕捉”人物特点,这也是我们写人要抓住特点的一个大前提。
设计
意图
用  “猜猜他是谁”的活动激发学生观察和描写人物的兴趣,感受抓住人物特征的妙处。猜测和评价的过程,也是初 步了解如何观察和描写人物的过程。学生学习评价标准,本质上是明确人物特点的概念。
 
 
 
 
 
 
 
 
 
 
 
 
 
 
 
 
 
活动二、 探究新知
 
 
 
 
 
 
 
 
 
 
 
 
 
线上展示学生喜闻乐见的名 篇中人物描写片段和图片 等,引导学生感受抓住人物 特征的妙处,而明确如何体 现和抓住人物动作特点。
运用线上资源,请学生阅读 或听音频,猜测人物,说明 原因,从而明确如何体现和 抓住人物语言特点。
第一部分:外貌描写名家名篇资源
任务阅读名家的人物描写片段(网络钉钉里的人物描写资源),每组选择一个资源包
阅读,说说人物描写好在哪里,总结人物描写的方法。
预设:(屏显)  外貌描写方法小结: 1 . 抓住特征; 2 . 凸显性格; 3 . 表现内在情感。
链接材料之外貌描写(线上屏显):
外貌描写 1:
 
 
他的面孔是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  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 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 扎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 阿累《一面》
典型外貌特征是什么,能体现鲁迅怎样的思想性格?
人物特点:孤傲、顽强、充满韧性、战斗不息的战斗者形象。
典型外貌特征:头发“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好像浓墨写的隶体
‘一’字”。
外貌描写 2:
两弯似蹙非蹙胃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 曹雪芹《红楼梦》 分析:抓住眉眼写,有什么特点?
林黛玉初进贾府,眉毛仿佛笼着又仿佛舒展,眼睛好像偷着欢喜 偷着哀愁,仿佛带着烟雾一样,叫人看不清楚、看不透。忧郁美。
 
 
提示:我们在描写时,不要面面俱到,抓住最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最能反映人物性
格特点的点就足够。
外貌描写 3:
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 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鲁 迅《朝花夕拾》
第二部分:  人物动作名家名篇资源
任务 1 :阅读名篇中的人物动作描写片段,说说是哪个人物,并说明原因。然后小组 讨论,总结人物描写的方法。
预设:动作描写方法小结:(1)选准动词;(2)分解动词,丰富细节;(3)注意修辞 链接材料(线上屏显)。


 
 
 
 
 
 
 
 
 
 
 
 
 
 
 
 
 
活动二、 探究新知
 
 
 
 
 
 
 
 
 
 
 
 
 
线上展示学生喜闻乐见的名 篇中人物描写片段和图片 等,引导学生感受抓住人物 特征的妙处,从而明确如何 体现和抓住人物动作特点。 运用线上资源,请学生阅读 或听音频,猜测人物,说明 原因,从而明确如何体现和 抓住人物语言特点。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   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鲁迅 《阿长与〈山海经〉》
分析:“切切察察”,“竖”手指,“摇动”,这些说话的内容和说话的 动作,体现人物什么特点?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 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分析:寿镜吾先生,读书时的陶醉。读书内容深、陶醉,说明博学。
总结:恰如其分地使用动词,能把内容写得充实、具体,能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性 格特征,能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使用动词描写有什么好方法?慢镜头、聚焦镜。
提示:(1)选准动词;(2)分解动作,丰富细节动作;(3)对动词进行修饰。
任务 2 :看视频,把动作分解,用几个描述性动词丰富动作细节。
“他跑得飞快。”
观察线上图片、视频(运动会人物),运用恰当的动词、修辞等进行扩充,力求 凸显人物特点。
第三部分:名家名篇之语言描写
任务 1:“言为心声”,成功的语言描写总能鲜明地展示人物性格, 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内心世界。听音频,  猜   人物,说明原因。
任务 2 :看人物语言片段,判断人物,说明原因。
链接材料:
 
 
“是,师父说得对。”“大师兄,师父被妖怪抓走了。”—— 吴承恩《西游记》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他向往着去少林寺当和尚。可是我们告诉他,当和尚不能吃荤。他说:“用肉汤拌饭 可以吗?”“不可以。”“那么棒冰可以吃吗?”他小心地问,  是问“棒冰”,  而不是冰激凌, 甚至不是雪糕。“那山上恐怕是没有棒冰的。”我们感到非常抱歉。——王安忆《我们家的 男子汉》
分析:猜年龄。
语言描写方法小结:(1)语言性格化,符合人物身份;(2)表现人物思想感情;
(3)简洁生动。
 
 
设计意图
课标指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运用线上资源,指导学生观察,学习描 写人物外貌、动作等的方法。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将读与写、说与写有 机结合,相互促进。充分运用课本中文质兼美的经典文章,当作学生学习写作的典范,深 入挖掘其与写作教学的结合点,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活动三、    分析与巩固
 
 
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描 写手法,描写身边的人,突 出人物特点。
人物速写练习:
选择一个你熟悉的老师,仔细观察,然后抓住对方的特点,用 200 字左右进行人物 描写,力求抓住对方特点,不只是外在特点,更体现人物内在气质、精神风貌、个性身 份等。
提示:
(1)仔细、多角度观察人物特点;
(2)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描写;

五、教学反思

本节作文指导课旨在遵循课标, 结合大单元教学,实现单元作文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方面,适应新时代网络教学的需要,  实践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一)借助网络平台,实现资源拓展运用

评价方式多样,实现多维度评价。班级学生人数多,原来的课堂,不能够实现大多数学生参与讨论。学生把评价直接发至讨论区,  学生的参与度大大增强。网络平台的使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
(二)借助丰富的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写作兴趣

课堂以“猜猜他是谁”的活动贯穿始终,猜同学的描写对象,猜书中人物,以“猜”的游戏形式,融汇了对相关写作概念的渗透,用课堂活动来构造支架,帮助学生完成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如导入环节,以两组“猜猜他是谁”活动为载体,一组描写过于宽泛,没有特色,无法猜出人物对象;一组描写细致。两组“猜一猜” 活动以鲜明的对比,加深了学生对   “人物特征”这一概念的理解,直观而又形象。

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引导学 生关注细节、深入体味,让学生在观 察、甄别之后得出结论,充分尊重学 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体悟,  让学生 的思维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始终 处于活跃状态,时时闪现出孩童独有 的“灵性之光”。以课堂活动为载体,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写作体验,让学生的写作与真实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

(三)借助经典课文名家名篇,丰厚文化底蕴

“写人抓住特点”是第三单元阅  读写作的目标,也是对教材第二单元  叙事写作训练的细化,也是对《从百  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 《朝花夕拾》等经典课文学习的深化。 在学习名家名篇环节,大量引用经典  课文中刻画人物的经典片段,挖掘其  中塑造人物的“写作因素”,让这些  经典文段不仅是学生阅读的文本,更  成为学生写作的范本。将写作技巧的  探讨建立在对文本、人物的深入解读  之上,深化了对人物个性特点的解 读,渗透了对人物精神世界的诠释, 以经典作品持久的文学魅力,  为学 生 的 自 我创作凝聚深远厚实的人文  能量。

总之,这堂作文指导课,在实践大单元教学,  线上线下融合方面做了有益尝试,  后面的教学还会在交互评价、增强互动方面做进一步探索。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195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