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社会的发展需要以文明为基石,小学生正处于价值体系形成的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形式,给学生展现课程的魅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应基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价值的引导,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本文就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导入进行探究。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导入
小学阶段对学生的学习生涯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阶段也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问题深受各界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学生的教育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校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注重对学生实施道德与法治教育,实现教学价值的最大化,使教育更加有意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完善的教育体系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一味地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对学生其他的素养没有过多的重视。在教学中,教师大多采取填鸭式教育,学生只是学习了考试所需的知识,对其他素养的提高却并没有过多接触。在对小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充分展现自己的实力,让学生在日常的教学中发现自己的特点,发现自己是与众不同的,树立其自信心。教师需要真切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和探究需要,发现学生的无限可能。在活动中,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互相合作的精神,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为今后的学习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一改之前的教学方式,用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学习的过程枯燥,学生对学习缺少兴趣
和语文、英语等其他科目的学习相比,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是一件枯燥而且费脑筋的事情。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知识水平有限,若只是一味地传授知识,学生会无法理解知识点。因此,要切实提出合适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手、脑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间的合作,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制订合适的计划,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不能通过成绩评定学生,打击其学习积极性,这要求学校不断创新教材与教学方式,坚持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三)教材中理论知识概念较为简化
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且知识面不够宽,教材往往会对一些知识概念进行简化,用最容易的方式展现。学生对概念知识的推理过程不了解,只能知道概念的内容,无法深入理解相关概念。而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也不会详细讲解这些内容,往往只一笔带过,注重概念表象内容。这会导致学生对课本的学习远远不够,无法满足知识的探究,因此,教师在课前,需要结合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拓展资源,辅助学生学习。
(四)电子设备分散了学生的精力
目前,网络信息发达,电子设备层出不穷,学生容易沉迷于电子设备的玩乐中,对学习失去兴趣。并且,纷杂的网络游戏能抓住学生的眼球,分散他们的精力,这会导致学生上课精力不充沛,放学后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也就无法有效理解、掌握相关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教学方式,寻找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教学方式。
(五)教学内容不够全面,影响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对小学生而言,课堂是学习道德与法治的主要场地。倘若教师对课堂的利用率并不高,或是课堂形式还没有完全科学合理化,那么学生的学习状况也会不够理想。根据一般的教学规则,学生在掌握道德与法治基础知识时,首先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与教育下,掌握并了解新知识。
目前,学校教育还不能彻底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禁锢,所以不少教师的课堂观念还处于相当传统的初级阶段。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只强调学生对考试知识点的了解,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并不是科学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时,学生核心素质的提高是综合的、系统的过程,如果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只重视一项,而忽视了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会对学生核心素质的形成产生极大的阻碍,对正处在教学关键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是极为不利的。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导入的重要性
小学生认知程度较低,大多还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需要学习兴趣的内驱以及良好学习氛围的带动。良好的课堂导入以及师生互动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促使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此时,小学生会更容易接纳道德与法治教师,并对道德与法治学习产生兴趣,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知识探究欲望。
有效的课堂导入还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在愉快的氛围下,学生会表现出较高的思维活跃性,这可以帮助学生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这一情况下,学生有问题时会积极询问教师,避免问题堆积影响学习热情。教师也能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学生的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模式,促使教学目标更好地达成。此外,良好的课堂导入还能帮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有利于分层教学以及个性化教学手段的顺利实施,从而帮助每一位学生增强学习能力。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导入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课堂教育,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选择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和培养学生对其他知识点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充分了解班级的学生,对此,教师可以采取一些小策略,如给学生发桌牌,上面写着学生的姓名,让学生放在课桌的左上角,帮助教师快速熟记学生的姓名;打印学生的照片,对应标注学生的姓名,帮助教师快速对应学生和名字;亲自发作业本或试卷,帮助自己认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认识每一位学生,还要了解每一位学生。教师可以利用课后时间,找学生聊一聊其学习现状和基本情况,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做到知己知彼。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小学教师为了提升管理质量,常会树立威严的形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有着绝对的权威。这种情况虽然可以确保课堂秩序,但是学生在与教师沟通互动时常会担心出现问题受到批评,这会使学生畏首畏尾,不敢与教师沟通。因此,想要实现有效的课堂导入,首先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以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前提,为学生营造和谐的环境。随后转变自身的身份,以朋友和知识引导者的身份与学生相处,从学习和生活的角度走进学生的生活,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和关爱,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架起心与心之间的桥梁。
(二)凭借多元化教学手段进行课堂导入
教学的导入方式要多样,教师不能单纯采取一种导入方式。情境创设教学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导入模式,教师在教学导入过程中,适当地采取情境创设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使用视频讲解、多媒体播放、教学中插入图片、播放音乐等方式,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作为课堂的“教导者”,讲解相关知识,而教师作为辅导者,辅助、补充他们的讲解,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积极性。如在一单元讲解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其中感兴趣的知识点或者例题进行讲解,然后由其他学生、教师共同评价该学生的讲解,并总结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以加强课堂的互动效果。
提问是小学课堂教学最常用的导入手段,通过提问,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确保课堂教学效果。但提问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问题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帮助学生从教师的点评中找到自己的问题,获得精神上的鼓励,产生更强的学习动力。传统教学模式下,提问只是教师考查学生学习情况的方式,在学生回答错误后可能会面临教师的批评,这会导致学生害怕向教师提问,不敢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实现有效的课堂互动,教师应当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丰富教学形式,通过多媒体教学、翻转课堂以及创设教学情境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给予学生反馈外,教师也应当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打开学生的心扉,使学生更敢于回答问题,有效改善课堂氛围,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三)有效融合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教学不仅是教书本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并在与实际结合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道德与法治学科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借助网络和社会实践,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综合知识储备。
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课堂教学拓展到更广阔的时空,通过多媒体的引入让学生了解与教学知识点相关的各类知识,不断丰富学生的道德知识和法治视野。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需要利用网络资源精心挑选教学相关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增强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包含了一些理论性、专业性较强的知识点,给小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有必要利用多媒体教学短小精悍、生动有趣的特点,通过整合视频、图片、音乐、文字等教学资源,把教学重点和难点生动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有效地消化吸收知识点。
例如,在进行“干点家务活”的教学中,可以制作并播放日常生活涉及的家务劳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里的各种家务劳动,真正体会父母为日常生活所付出的辛苦。同时,使学生明白自己在家里应该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并掌握相关技能,更好地承担部分家务,帮助家庭成员分担家务,与家庭成员之间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有效地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四)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加强导入效果
在课堂导入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反思和评价工作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定期总结教学经验,反思与学生互动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依据学生的反馈改进教学方式,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在评价过程中,除了教师评价外,还应当注重学生的自身评价,此外,教师还要咨询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全面看待学生的优缺点。评价内容也不能只包括学习状况,还应当涵盖学生的兴趣、爱好等,这样才能依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指导,实现高效课堂。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地与教师互动,这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构建高效课堂。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导入形式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而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加强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且能让学生从小在心里种下一颗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种子,有利于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金璐.基于微课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导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27):198.
[2]刘振华.基于微课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导入探究[J].文渊(中学版),2021(05):2188.
[3]甘露.探究式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实践[J].教师,2021(19):50-51.
[4]何培华.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导入策略的探究[J].读与写,2021(25):36.
[5]岳佳鑫.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导入教学探究[J].文渊(小学版),2021(05):2090.
[6]张肖杰.探究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2021(01):28-29.
[7]窦海霞.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情境体验导学的实施策略[J].中外交流,2021(01):1062.
[8]朱妍.构建学生主动参与的小学品德课堂——以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9(04):18-20.
[9]李冰.探究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应用[J].魅力中国,2020(02):130-131.
[10]肖风林.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探究[J].文渊(中学版),2021(03):1441.
[11]张建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与探究[J].师道·教研,2021(03):9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1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