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小学数学教学开展也要与时俱进。为针对目前广泛应用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作出优化,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并从四个方面总结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路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科教学开展有着明显的实用价值,是课堂教学中提倡并且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它强调以学习团体为立足点,以学生自学为主,以教师引导为辅,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开展的有效手段。目前,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参差不齐,随着教学目标不断升级优化,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一)有利于带动学生学习热情
小组合作以团体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小组成员包括不同学习水平、不同性格的学生,他们由独立个体组合成学习团体,成员之间优势互补,通过交流互动、学习探究,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这样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原本自主意识较差的学生主动学习,在团队中发挥个人优势获得成就感,迅速融入到团体之中。经过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式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学生学习热情更高。
(二)有利于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除了基础知识学习之外,还包括实践活动。小学生活泼好动,但其年龄相对较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在“大班制”模式中教师并不能及时洞悉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之间互相带动,互相监督,迅速集中注意力,在共同合作的前提下进行实践操作,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这样既能保证实践操作的准确性,也能锻炼实践能力,在合作中理解团结、集体的内涵,提高综合能力。
(三)有利于优化数学学习成果
新课改要求数学课程重视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思维的培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激发,在小组或团队内为了完成任务,学生会有明确的责任分工,本质上为互助性学习。他们会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知识理解与记忆效率。同时,在合作中营造出平等、宽松的氛围,学生更易于开展沉浸式学习,且能获得足够的支持与鼓励,其情感需求得到满足。另外,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交流、探究、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并将个人思维可视化,锻炼了思维能力,切实优化了数学学习成果。
(四)有利于学生树立团体意识
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但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使用,更注重他们对待事物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很明显发现,大多数时候生生互助要比接受教师的帮助效果明显好很多,这也再次让我们感受到有效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很多时候,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普遍问题是学生不知道该怎样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经常是学生依次说出自己的观点,并简单判断对错后,就草草结束合作学习,这样的教学活动无法达到预期目的。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体学习合作能力。数学合作学习通常是以小组为单位,一个组织也是一个团体,在这种时候就必须帮助学生们来形成荣辱与共的集体意识。老师们在平时教育中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团体荣誉感,使每位学生都能够把个人的好成绩加入到合作团体之间的竞争中去,如此才更能激发出学生们积极协作的激情,实现学生共同提高的目标。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路径
(一)立足真实学情,合理划分学习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首要任务是划分小组,小组划分是否适宜决定了后续学习成果。有些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忽略了学习小组划分的适宜性,更多按照座位就近原则进行分配,学习好、性格活泼的学生容易集中出现在几个小组中,而学习较弱的学生也依旧在一起,这使得课堂上出现沉默寡言或争论不休的局面。这种现状并不利于实现学习目标。因此,教师要对学习小组划分提高重视,本着优化小组结构的原则,以日常教学观察与调查结果为依据,将学习水平、性格、态度作为主要划分因素,必要时考虑实际教学需求,保证每个小组内的学生学习水平层次化且性格互补,能够在小组学习时发挥个人优势,营造出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实现以优带劣、共同进步的目的。最初,我们以2人为一个对子、4人为一学习小组、8人为一行政大组进行分组,搭配时只考虑到了异质帮扶(如下图),但是根据各科教师的课堂教学反馈,这样的安排似乎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经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学生之所以积极性不高,是因为得不到帮扶成功的成就感并且还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习效果。所以只考虑帮扶是不对的,于是我们将小组座位进行修改(如下图),这样的安排为先进行同质学习(1-1,2-2,3-4)然后进行异质帮扶(1-4,2-3)。使学生在同质学习中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的同时,还能在异质帮扶中帮助其他同学,提升成就感。
(二)精心设计情境,布置小组学习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完成特定学习任务,而布置学习任务则成为关键环节。一般学习任务都以预设为主,教师须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尽量选择教学难点与重点作为合作学习的目标,针对性设计学习任务。为了更好地促进小组合作学习开展,教师可设计数学情境,利用趣味情境吸引学生兴趣,利用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利用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为合作学习开展提供辅助。例如:教授“搭配中的学问”时,教师设计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合作探究:(1)如果用1件上衣搭配2件下衣,共有几种搭配方法?2件上衣搭配2件下衣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前者有2种搭配方法,后者有4种搭配方法。(2)如果用3件下衣来搭配2件上衣,又有多少种不同搭法呢?哪种是你们最喜欢的?为什么?这个问题难度增加,让学生先通过自学确定自己认为的最优方案,然后通过对学和群学讨论确定最终答案,完善不同的搭配方法,集合小组成员意见选择出最优搭配方法,教师针对结论引导学生们进行总结拓展。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驱动合作学习,在集思广益的前提下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在思考中掌握对比学习方法。
(三)优化学习方法,督促学生积极参与
合作学习过程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负责引导和观察,保证课堂教学按照预期方向开展。在学习进行时,教师要针对性优化学习方法,以知识理解、问题探究、交流讨论、实践操作、解题训练等内容为主,将游戏、比赛、实践等趣味方法融入其中,在团体中重视个人表现,使得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同时,将课堂合作学习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完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切实提高学习效率,自愿参与学习活动。例如:教《数字编码》时可以采取课前调研、课中展示、共同总结的方法,先安排学生课前收集邮政编码的信息,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邮政编码的异同引出课题并教给学生探究数字编码秘密的方法,让学生用方法自主探究,甚至独立设计编码。这种形式下,他们或分工合作,或共同探索,都是以获得胜利为目标,学生的积极性得以调动,整个课堂氛围十分热烈,既完成了预设的学习目标,也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增强了团队意识。
(四)展示学习成果,实施客观全面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务必要进行学习成果展示环节,由各个小组依次展示学习成果,提出存在的问题。教师从中了解实际教学情况,并进行集中答疑解惑,这个环节将合作学习结果可视化,对于后续教学开展十分重要。同时,教师要建立评价机制,根据合作学习过程与结果组织学生开展自评、互评,教师进行总评,针对正确的部分给予肯定,针对失误的地方指导改正,在客观全面的评价中促使学生持续改进,使得合作学习完整有效。例如:学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分数加法和减法与整数、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旧知与新知结合起来对比学习,经过交流讨论可以明确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从形式、计算方法等方面做出分析,有的结论很笼统,有的结论不全面,教师先要求小组互相评价结论是否准确,再要求他们互相补充,最后由教师根据观察结果和讨论结果综合评价,对分析正确的地方作出肯定,对不完善的地方作出指导,在此过程中,为避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教师的言语会更加委婉、迂回,让学生从中感受知识的建构过程,更有效地吸收知识。
(五)激发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兴趣并巧设问题
通过问题情景的构建,引起和调动学生们参与的兴趣,把学生们引导到渴望体验问题的情景中去,通过小组协作来处理问题,使学生们体验到问题经过自身的拼搏努力得到解决的成就感,点燃学生们自主学习的激情,营造出轻松、民主、愉快、平等的课堂气氛。教师要为学生们创造自由的探讨机会,引导学生在小组里展开深入探究,才能真正将学生深刻探究数学问题的状态,带入班级中去。同时,教师还需要适当进行比赛,这些竞赛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可或缺的手段。学生们在竞赛条件下比在一般条件下的研究与学习中更为勤奋认真。在获得胜利时也会产生更高的成就感,并期待下一次合作学习的到来。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学生们对学习的激情,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解决问题与发现问题的方法和技能。
(六)通过教会方法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如果老师不教导学生们合作学习的合理方式,学生们的合作学习也只会在聊天中耗掉宝贵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气氛,在交流时依然是一些优秀学生们的一言堂,而其余的同学不能真正实质性投入到讨论学习当中,又或者是部分优秀学生认为问题较简单,自己分析和探究就可以得出答案,在讨论中不会主动配合其他同学。这种合作学习也就没有了实际的意义。这个现象在实施合作学习的初始阶段很常见,究其根本,就是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合作学习方法。因此,老师需要更主动地加入到学生的交流当中,与学生们共同探讨合作学习,同时指导学生们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清晰表达自己的看法。养成与好学生们合作读书的习惯,就必须先要养成与好学生们合作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要关心不积极主动的好学生,给他们更多发言的机会,让他们也能说出自己的见解,并及时给予肯定。教师应该努力创造出条件,把机会给那些平时不积极主动的学生。教师们要通过各种线下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们明白,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一个人,以及应该学习和别人的合作沟通与相处方法,明白和别人交流合作沟通是一个非常幸福的事情,每一个人都有长处。也要让学生们养成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在组织合作课程的同时,老师要让学生们意识到认真聆听他人意见,既是良好的个人行为,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高自我的方式,在他人的意见中能够获得更多启迪与反思,从而获得更多的方法。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既能很好地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是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机会。小组成员互相合作、共同表现、资源共享,这样才能获取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应该让每个同学都生出到责任感,监督不自觉的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到小组学习讨论中,激发每一个学生讨论合作学习的兴趣,并形成一种教学的良好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融入到集体中去。
(七)科学运用评价机制
新课改对学生们学习数学的评价是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理解,也要关注对学习技巧的掌握,更要关注他们对待事物情感态度的初步形成以及发展。换言之,要对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掌握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在小组讨论学习活动期间,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学生们理解的对与错,更应该关注学生们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以及讨论过程中是否有高涨的热情,是否活跃了思维,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沟通时是不是充分认真投入,沟通交流时的氛围是不是和睦融洽。老师还需要了解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虽然受到课堂时间限制,但每节课至少要充分听取两个小组的合作过程,这样才可以知道学生之间的合作是不是合适,同学们之间面对问题的协作练习是不是取得了预期的成效,并要及时对合作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正与引导。当小组活动进行得十分成功时,老师需要给予同学们及时的表扬,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投入。当小组活动中存在某些严重问题时(针对合作形式),老师需要适时加以纠正引导,安慰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教师们在巡视的过程中通过合理评价并鼓励各个组织,营造学生们友好合作的气氛与效果,从而促使整个评价的中心从激励个人竞争卓越变为组织合作优秀,使学生把个人的成功融入到团体的竞争中去,让他们享受集体归属感,激发出学生主动合作学习的热情,实现小组乃至班级的共同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对于学生开展数学学习十分有效,他们可以在合作中产生学习动力,完成知识学习、问题探究与实践操作,利用生生互动促进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使得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目标。教师要有意识地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程喜彬.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J].辽宁教育,2019(9):73-74.
[2]万利.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与优化[J].基础教育研究,2020(13):75-76.
[3]王智刚.提高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20(15):95-96.
[4]黄燕.探讨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化方法[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20(20):76-7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0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