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关于高中“ 化学反应原理”建模教学的实践论文

发布时间:2022-07-25 13:40:1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原电池及电解池模型是“化学反应原理”中的重要内容. 因两个模型比较相近,而且是 高考的常考知识点,因此,将其安排在一起进行建模教学. 学生通过对两个模型的比较,加深了对两 个模型的认识与理解. 实践中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深入理解、牢固掌握了两个模型. 本文对实践过程 进行分享,以供参考.

关键词 :化学反应原理;建模教学;实践;高中化学

提升学生化学建模能力,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模型认识素养意义重大. 原电池及电解池建模教学中,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以及学生实际,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获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

1 原电池建模教学实践

1 . 1 展示化学问题

为更好地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思考热情 以及构建原电池模型的兴趣. 实践中展示化学问题, 为模型的构建做好铺垫.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化学 反应,可知化学反应往往伴随着发光、发热现象,实 际上化学反应中还伴随着电能的相互转化,那么化学反应中化学能与电能是如何转化的,遵循怎样的规律呢? 课堂上预留 2 ~3min 的时间要求学生结合 自己的理解进行讨论. 如此展示化学问题,可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确保原电池建模活动得以顺利的 开展.

1 . 2 引入实验情境为提高学生建模的乐趣,更好地加深其印象,深 化对原电池原理的理解,构建正确的原电池模型,课堂上做如下两个实验 :

实验一:准备好滴管、小烧杯、药匙、温度计以及 1mol/L 的硫酸铜溶液、适量锌粉,用滴管取 30mL 硫 酸铜溶液加入到小烧杯中,使用药匙取适量锌粉加 入到小烧杯中,使用温度计测量溶液温度.

实验二 :准备好相关的实验器材,按照苏教版高 中化学“化学反应原理”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图组 装好仪器,向 2 只烧杯中分别加入 30mL 1mol/L 的 硫酸铜溶液以及 30mL 1mol/L 的硫酸锌溶液,将与 导线和电流计相连的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到两个溶 液中,并将盐桥插入 2 只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取 出盐桥,观察实验现象.

1 . 3 鼓励思考探究

针对上述实验设计如下问题鼓励学生思考探 究 :问题(1)实验一 和实验二分别出现了哪些实验 现象?  问题(2)写出实验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以及离子方程式;问题(3)实验一 和实验二中的能量变化形式是怎样的?

学生认真观察实验一可以发现以下现象 :锌粉 逐渐溶解,烧杯中析出红色物质,温度计温度迅速上 升,可以得出反应Zn +Cu2 +——Zn2+   +Cu

是放热反应. 学生对这一实验现象并不陌生. 针对实 验二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当烧杯中有盐桥存在时电 流计指针发生偏转,锌片逐渐溶解,铜表面形成了红 色固体;将盐桥取出后电流计不再偏转. 实验二中发 生的化学方程式以及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

Zn +CuSO4 ——ZnSO4  +Cu

Zn +Cu2 +——Zn2+   +Cu

实验二中的化学能转化成了电能. 课堂上继续询问 学生如下问题 : (1)锌片片为什么会溶解,根据所学 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思考锌片失去的电子流向了 哪里?  (2)铜片上的红色固体是什么?  为什么会生 成该固体?  (3)实验中盐桥的作用是什么?

根据所学的化学反应可知锌片溶解是因为其失 去电子变成了 Zn2+ 进入到了溶液中,电子沿着导线 流向铜片,烧杯中的 Cu2+ 得到电子被还原成了 Cu .  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来看锌片失去电子被氧化, Cu2+ 得到电子被还原. 由电学知识可知,电流计的 指针发生变化表明电路是闭合的,有稳定的电流,在 导线侧有电子的移动形成电流,而在溶液侧对应的 离子充当电子的作用,因此,盐桥中的 Cl -会向盛有 ZnSO4 的溶液中移动,K+ 会向盛有 CuSO4 的溶液中 移动. 从中可以看出盐桥的作用有起着导电作用,不 仅如此其还起着平衡电荷的作用.

1 . 4 构建对应模型

鼓励学生思考探究,学生对铜锌原电池原理有了 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构建对应的模型. 一 方面,要求学生回顾所学结合图 1 铜锌原电池示意图 填写下列空白. 另一方面,画出原电池的模型示意图.

(1)原电池的负极是       ,        电子,电子移动 方向是       ,发生       反应.
(2) 原电池的正极是       ,        电子,被       , 发生       反应.
\
图 1
 
(3) 原电池的构成条 件 为 :       、        、        、  ;原电池反应的本质是       .学生在课堂上填写上述内容后,构建出了图 2 所示的原电池模型.
\
图 2
1 . 5 原电池模型的应用训练

为使学生深入理解灵活应用原电池模型分析相 关的化学问题,完成原电池模型构建后展示如下问 题要求学生思考作答 :

如图 3 所示,是科学家设计的微生物原电池工 作原理示意图,认真观察,则有关该原电池的说法正 确的是(       ) .

\
图 3

A . 电子转移的方向为 m 极→n 极
B . 每生成 1 mol CO2,转移 8 mol 电子
C . m 电极反应式为 :2NO3- +6H2 O +10e -——N2  +12OH -      
D . H + 可通过质子交换膜进入左侧极室

解答该题需要学生吃透原电池模型,并能够充 分挖掘图中的隐含条件. 观察可知电极 m 中的 NO3-转化成 N2,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由原电 池模型可知 m 极为正极,则 n 极为负极,电子转移 的方向为 n 极→ m 极;n 极中碳元素由 0 价升高至 +4 价,因此,每生成 1 mol CO2 转移电子 4mol;H + 通 过质子交换膜进入到左侧电极室,m 电极的反应式为 2NO3-   +12H +   +10e -——N2  +6H2 O  ,综上可知 只有 D 项的说法正确.

\

2 电解池建模教学实践

2 . 1  问题引入

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的原电池模型,可知 原电池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而后要求学生思 考,是否存在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呢? 这样的 装置又叫什么呢? 从学生熟悉的知识点引入问题,更 容易使学生接受,从而主动地配合电解池模型的构建.  

2 . 2 创设多媒体情境

为增加学生学习趣味性,降低学生学习枯燥感, 使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如下实验情境 :在课件中展示 盛有熔融态 NaCl 的烧杯,并在烧杯中放入 2 个与电 池正负极相连的电极. 同时,宏观地展示烧杯中熔融 态 NaCl 中的离子在通电前后的状态,要求学生认真 观察 Na+  、Cl -  的分布情况,并进行总结.

2 . 3 鼓励学生探究

告知学生与电池负极相连的电极为阴极,与电 池正极相连的电极为阳极,而后要求学生思考、回答 如下问题 :

(1)开关闭合前烧杯中分别出现了什么现象? 电子是怎样移动的?

(2)通电后阴、阳两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分别 是什么?

(3)总的电极反应是什么?

(4) 从中可以看出该装置的能量转化是怎样的?

学生通过观察多媒体课件可以看到,在开关未 关闭前烧杯中 Na+  和 Cl - 是均匀分布的,当闭合开 关后,电子从电池的负极流出流向阴极,而后电子从 阳极流出流向正极,在烧杯中可以看到 Na+  向阴极移动,Cl -  向阳极移动,阴极生成了单质 Na,阳极有 气体产生,即阴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2Na+    +2e -  ——2Na,阳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2Cl -   -2e - —— Cl2  ↑,总的电极反应为 :

通电教学中为引导学生构建电解池模型可要求学生 回顾多媒体课件内容,填写以下空白 :

(1)与电池正、负两极相连的电极名称分别为.

(2)阴极       电子,发生       反应,阳极       电 子,发生       反应.

(3)电解池是一种将       能转化为       能的装 置,构成电解池的条件有 :       、       、       、       .

最终学生构建如图 4 所示的电解池模型.
\
图 4

2 . 5 电解池模型的应用

教学实践中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电解池模型, 围绕相关习题开展训练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灵 活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

[ 1 ] 袁琼玲.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教学中问题推进教 学的实践探析[J ] . 高考,2021 (29 ) :61 -62 .
[2 ] 张绪国.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 究— 以“化学反应原理”为例[ J ] . 数理化解 题研究,2019 ( 15 ) :87 -88 .
[3 ] 韩博,张星华. 基于模型认知的高中化学教学实 践研究— 以“化学能与电能”为例[ J ] . 数理 化解题研究,2021 (33 ) :86 -87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074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