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古镇资源建构地方文化大课堂特色课程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2-07-22 10:04:2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相对于其他地方文化资源而言,古镇资源的优点在于地方文化往往浓缩在一些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品当中,同时,这种千百 年流传下来的历史,又具有时代生命力。将这些课程资源引入到幼儿教育的课堂当中,建立起“大课堂”概念,那就可以为幼儿 提供开放、多元、灵动和真实的学习环境,拓展幼儿园课程的实践方式。基于古镇资源建构地方文化大课堂特色课程的开发,其 策略可以概括为:基于幼儿成长的需要,判断幼儿的成长需要哪些资源的支撑;基于对古镇资源的研究,判断哪些资源可以转化 为课程资源,来促进幼儿的成长。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古镇资源   地方文化   大课堂   特色课程   开发策略

幼儿园在办园的过程中,一个很 重要的任务就是开发课程资源。之所 以这么说是因为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 过程中,其受教育的载体就是这些课 程资源,课程资源对于幼儿的发展起 到直接的促进作用。可以打一个比方: 如果说幼儿在幼儿园的生长就如同植 物的生长的话,那么课程资源就相当 于植物生长的土壤。借助于这个比方, 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幼儿的成长寻找最 肥沃的土壤,也就是说,幼儿教师的 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开发课程资源。课 程资源的开发不是漫无目的的,基于 具体的教育目标,结合幼儿园所属区 域的具体实际去开发课程资源,是最 根本的途径。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基本 概念,即地方文化。所谓地方文化, 是指本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进 程中长久积淀、传承下来的与众不同 的民俗、习惯、景观、人文环境等。 蕴含有地方文化的各种载体,可以被 理解为课程资源,将这些课程资源引 入幼儿教育,有助于幼儿园的教育形 成独特的风格。

\

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在很多地方都有着区域特色,这 些区域特色凝聚在这些地方固有的载体里,从而成为珍贵的课程资源。在这些课程资源当中,有一类非常特殊,这就是古镇资源。笔者所在的地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古镇”是名副其实的称呼。在开发课程资源的时候,面向古镇资源及其地方文化,笔者注意到这一古镇文化资源,伴随着 1600 多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其所具有的深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物质总和,可以说是一座文化宝藏。经过初步梳理,可以发现笔者所在的古镇上,有着独有的历史文化名人、名胜古迹、传统美食、民俗文化等非常丰富的资源,可以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源泉。

相对于其他地方文化资源而言, 古镇资源的优点在于地方文化往往浓 缩在这些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品当中, 因此其必然具有历史沧桑感;与此同 时,这种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历史,又 会在当下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因 此又具有时代生命力。将这些课程资 源引入到幼儿教育的课堂当中,建立 起“大课堂”概念,就可以为幼儿提 供开放、多元、灵动和真实的学习环 境,拓展幼儿园课程的实践方式。

所谓“大课堂”,是指秉持大教 育理念,基于古镇资源文化教育价值和实践方式而构建的教育活动组织形式。其可以为幼儿提供更为开放、多 元、灵动和真实的学习环境。具体来 说,就是以幼儿园现有的主题探究课程的实践和所独有的千年古镇文化资 源为基础,对其进行可资利用于幼儿 教育教学的遴选与改造,从而探寻开发出可利用的理性策略,形成地方特 色文化大课堂的研究。

从宏观角度来看,资源的课程化 开发,就是依据新课程理念,利用丰 富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师生共同开 发课程,使教学真正成为富有个性的 建构过程。而让幼儿园教育基于古镇 资源去开发出地方文化大课堂,其核 心在于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运用。

一、古镇资源是地方文化大课堂 建构特色课程的重要基础

通过古镇资源来促进幼儿的发 展,这一思路当中隐含着一个重要的 逻辑,那就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幼儿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有着一个属 于自己的生长环境,当这种生长环境 具有显著的古镇意味的时候,就意味 着幼儿的生长环境当中有着丰富的文 化元素。开发古镇资源来服务于幼儿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让这些文化 元素凸显出来,以成为幼儿生长的营 养。站在教师的角度看,将古镇资源 作为地方文化大课堂建构特色课程的 基础,进而去研究基于古镇资源地方 文化大课堂建构特色课程的开发策略,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寻找到课程资源的 源头,而在笔者的研究视域当中,古 镇资源就是重要的资源源头。甚至可 以认为,古镇资源就是地方文化大课 堂建构特色课程的重要基础。之所以 这么说,是因为:

其一,课程资源的开发不能脱离 具体的区域而存在。每个教育场所都 处于一定的地域中,周围有着独特的 历史文化资源。对于幼儿园的每一个 幼儿而言,他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就 成长在这样的区域当中,区域里的文 化对幼儿的生长有着明显的熏陶作用, 只不过这种熏陶在很多情况下是润物 细无声式的,幼儿自己很难感受得到, 中国古语所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 人”,实际上就是这个道理。在幼儿教 育当中,要将环境育人的作用充分发 挥出来,就必须借助于这些具有地方 文化的素材,并从中开发出有效的教 育资源。当然如此开发出来的教育资 源,也必须在大课堂这种形式当中发 挥作用。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古镇 资源必然是地方文化大课堂建构特色 课程的重要基础。
其二,课程资源的开发追求的是 课程资源与幼儿成长之间的有机融合。 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总是服务于幼儿 成长的,反之只有能够促进幼儿成长 的资源才是真正有效的课程资源。一 座古镇对于幼儿来说,是生养他的地 方,幼儿在古镇中的生活过程,就是 一个不断接受古镇资源熏陶的过程。 作为幼儿教师,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 将这种教育作用充分发掘出来,很显 然发挥这种教育作用的最佳场所就是 课堂。在传统幼儿教育资源的基础之 上,将古镇资源引入到课堂中,从而形成资源更加丰富、教育方式更加多 元的“大课堂”。在大课堂之上,从古 镇资源当中提取出来的具有教育作用 的课程资源,能够更好地与幼儿的成 长过程相契合,从而发挥古镇资源促 进地方文化大课堂特色课程建构的基 础性作用。

其三,课程资源的开发需要建立 科学的评价机制。评价是具有导向性 的,无论是对于教师来说,还是对于 学生来说,评价都会影响着教与学的 发展。在开发古镇资源的时候,评价 不同于传统的教育,这是因为开发古 镇资源所涉及到的具体资源素材以及 相应的应用方式,都是一个相对新颖 的事物,对于这样的事物,需要有与 之相匹配的评价机制。从上述两点分 析来看,有效的评价应当围绕所开发 出来的古镇课程资源与幼儿成长需要 之间的关系来展开。具体在评价的时 候,可以设定一些细则,用这些细则 去体现古镇资源开发的价值,去引领 幼儿的成长。

因此,古镇资源作为地方文化大 课堂特色课程建构的基础性作用是不 言而喻的,认识到这种基础性作用, 那么关于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研究思 路就更加清晰。

二、基于古镇资源建构地方文化 大课堂特色课程的开发策略

从传统资源与课程开发的角度来 看,特色课程建设策略在于:做强做 精学科课程、优化传统文化课程,然 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的整合开发。 在这样认识的基础上,再结合上述分 析,就可以发现基于古镇资源建构地 方文化大课堂特色课程的开发,其策 略可以概括为:基于幼儿成长的需要, 判断幼儿的成长需要哪些资源的支撑; 基于对古镇资源的研究,判断哪些资 源可以转化为课程资源,来促进幼儿 的成长。如此将课程资源开发的需要 与具体的课程资源衔接起来,就可以判断得出能够服务于地方文化大课堂 特色课程建设的古镇资源。下面来看 一个例子。
石庄古镇坐落在有“世界长寿之 乡”之称的江苏如皋南端,相传五代 之时,有大量的石姓人口聚集于此, 于是得名“石庄”。《如皋县志》曾如 此描写石庄:“佳节不易至,故国胡未 归。对雨坐长叹,中心如有违。登高 望川陆,重阴蔽云霏。晚禾易生年,豆 落将为萁。农工既莫惜,孰云佳菊开。 掇英泛美酒, 已负邻翁期。”在这里, “九日”就是指重阳节,此处描写了石 庄古镇的宏大气势。后来,又有邑人 吴蒙在《夜泊石庄港》中描写出石庄 高度繁荣的一面。时至今日,古镇石 庄的面貌依然非常清晰,整个古镇呈 “十”字形状,南北大街尤其长,被称 之为“三里长街”。无论是在南北大街 还是在东西大街中,又有着一些阡陌 小巷,其中还有一些古寺庙,整个古 镇的布局非常合理,在全国亦不多见。

从风土人情的角度来看,古镇石 庄曾经有过工商业非常兴盛的时期, 石庄当地所产的土布非常有名,无论 是本色出售的,还是染色出售的,都 深受各地人们喜欢,历来就有“石庄 大布”的美称。今天古镇石庄的项目 依然保存得很好,因此可以说蕴含着 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如何为幼儿教 育所用?在上述课程资源开发策略的 思路之下,我的努力是这样的:

首先,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用 问卷星等方式进行研究前的调查。调 查结果表明,如今生活在古镇石庄的 孩子们,和古镇有着比较亲密的接触, 常常会对古镇上一些大的建筑以及小 的构件有比较浓的兴趣,也常常会围 着家长问这问那。幼儿的家长尤其是 爷爷奶奶辈的,也常常会将一些关于 古镇的历史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孩子 也非常感兴趣。

其次,基于幼儿成长的分析,结 合幼儿的兴趣点,结合对古镇静态建筑与历史文化的分析,发掘其中可以 服务于幼儿成长的资源,然后去构造 地方文化大课堂。这其中的细节非常 丰富,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就 是,古镇石庄有一个连接南北的老石 桥,名叫“凤鸣桥”。关于凤鸣桥还有 一个美丽的故事(限于篇幅,故事的 内容可以在网络上搜索)。这个故事是 如此的凄美,即使孩子们很小,也能 够打动他们。此处可以开发出来的资 源就是凤鸣桥与历史故事的结合,让 孩子们在家里听故事,然后到课堂上 来讲故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就是让学生结合对地方文化的感知, 去讲出对故事的感受。

再次,让学生结合地方文化大课 堂上对课程资源的学习,去谈谈自己 的理解,然后结合这些理解再走向生 活,走向石庄古镇。这样一个教育环 节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让学生带着对 地方文化的感受,去重新认识自己身 边的、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征的古镇。 这个过程当中,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 迁移,也就是让学生将在地方文化大 课堂上获得的认识,有效地迁移到其 他的地方文化资源的理解当中去。这 样就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可以让学生 对地方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古 镇的感知从表面走向深刻。

教育实践也表明,基于古镇资源 开发的地方文化大课堂的实施,可以 让幼儿与地方文化之间形成后者促进 前者生长、前者因后者而更具文化底 蕴的作用。

\

三、对地方文化大课堂特色课程 中古镇资源开发的思考

建构地方文化大课堂特色课程, 对于幼儿教育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 战。对于课程而言,课程资源是一个 必要因素,课程资源的开发不应当是 盲目的,也不应当一味追求高大上, 而应当接地气。这一点对于幼儿教育 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幼儿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重要的奠基性阶段,每一个人 在长大之后,关于童年的记忆大多会 遗忘,但是对于自己所经历过的、在 大脑当中印象深刻的经历与体验,却 会形成比较良好的记忆。从这个规律 来看,幼儿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就 是借助于这些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 的课程资源,来帮助学生形成深刻的记忆。

当一所幼儿园旁边有着一座具有 悠久历史的古镇的时候,那么这个古 镇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的来源。如同 前面所分析的那样,在开发课程资源 的时候,要同时关注儿童成长和古镇 资源本身。只有当两者形成良好衔接 的时候,这些资源才能成为有教育意 义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通常并不会 自然而然地发生教育作用,真正让教 育作用发挥的场所是构建出来的具有 地方文化特征的大课堂。前面的实例 也表明,这样一个思路与策略,得到 了具体实际教育的证实,是可行且有效的。

从教育评价的角度来看,要看教师所开发出来的古镇资源对幼儿的成长起到怎样的促进作用,可以从幼儿 接触了开发出来的古镇资源之后,在言语和行为上发生的变化来进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原先不少孩子对古 镇石庄只有最为直接的、肤浅的感知, 在接触了开发的课程资源之后,很多孩子都发现原来一个名称的背后还有 着很多的故事,原来古镇上的一砖一 瓦背后还有着一些传说。尽管孩子们只是对故事或传说有直接的兴趣,但 是在孩子接受到这些故事或者传说的 熏陶之后,他们会在不知不觉当中获得与古镇文化传统相关的教育,这些 教育又会在无形当中影响其语言和行 为。于是就可以看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有些孩子走到古镇上,就能够指 着某一具体的物体去说出一些故事, 有时候还会说出自己的感受;有的孩子在遇到新的朋友的时候,还会向小伙伴主动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古镇的知 识……这些表现都说明通过古镇资源的开发以及运用,确实可以有效促进 幼儿的成长。特别是在核心素养培育 的当下,在幼儿阶段就为他们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发展夯实基础,是 幼儿教师的重要使命,而古镇资源的 开发就可以帮助幼儿教师完成这一使命。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古镇资源建构地 方文化大课堂特色课程的开发策略, 要研究和分析具体地域的背景、条件 和资源,要充分挖掘具有地方文化特 色的资源,要结合幼儿所生活的地域 的具体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 要在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特色的同时, 更好地发挥促进幼儿成长的作用。

与此同时,对于幼儿教师来说, 至关重要的任务,是把握课程资源开 发的原则,获得建构地方文化大课堂 的能力,并且要掌握相关的评价方法。 事实证明只要做到这一点,那么类似 于上述古镇中的资源就能发挥其教育 作用,就能够整合到幼儿园的日常教 育中,从而丰富幼儿教育的内涵,提 升幼儿教育的品质。

参考文献:

[1] 孙洁 . 利用地域文化建构特色课堂之我见——从徽州乡土资源开发 说开去 [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3 (12):64-67.
[2] 张菊梅 . 基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与思考—— 以“探 寻明城墙的历史与文化”为例 [J]. 中 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9(24):4-6.
[3] 马强 , 刘栋梁 . 学校特色课程文化建设的校本策略 [J]. 教育科学论 坛 ,2018(34):69-72.
[4] 谢爱兴 . 依托地方资源构建特色课程 [J]. 师道 : 教研 ,2018(8):18- 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066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