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种植活动是幼儿亲近自然、探究动植物的科学探究活动,是幼儿园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但幼儿园的种植活动普遍存在活动 目标不够深入、幼儿的观察探究流于表面、缺乏连续性等问题。STREAM 教育包括 S(Science,科学)、T(Technology,技术)、R(Reading/ Writing,读写)、E(Engineering,工程)、A(Arts,艺术)和M(Mathematics,数学)等方面,强调创造性地运用跨领域的视角与方法解 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能帮助幼儿在种植活动中连续、有效地深入探究。本文阐述了 STREAM 与幼儿发展及大班幼儿种植活动的联 系,并以大班搭建豆苗藤架的活动为实例,提出了 STREAM 视域下大班幼儿种植活动的五项基本策略。
关键词 STREAM 大班 种植活动 基本策略
一、STREAM 与幼儿发展
美国在 20 世纪 90 年代提出了 STEM 教育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 偏重理工的 STEM 教育无法满足社会 对复合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人文教育 开始得到重视,艺术统整的 STEAM 教育应运而生。STEAM中的“A(Arts, 艺术) ”不是狭义的艺术,而是指一 种表达方式,能把思想和情感转化为 一种独特的交流方式,包含精致艺术 (美术、音乐、戏剧、雕塑、建筑、 摄影等) 、人文艺术、语言艺术(口头、 书面) 、肢体和手工艺术(舞蹈、劳动、 创作等)。
加入了“A”的 STEAM 教育强 调学生要基于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融 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等 跨领域经验,用创造性的方法设计方 案、执行计划、反复调试精进,从 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A”的加入 提醒了教育者不仅要关注幼儿“做什 么”“怎么做”,更需要关注“谁来 做”“为什么这样做”,重视幼儿的 人文素养。随着 STEAM 教育的发展,为了 满足高素质专业人士能够胜任撰写报 告、实验材料以及与人交流的需要, 开始有研究者强调读写能力是科学、 工程和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 将“R”(Reading/Writing, 读 写)加入其中,使“STEM”在转为 “STEAM”后又发展成为“STREAM”。
从 STEM 到 STEAM 再到 STR- EAM,这种教育理念的内涵不断丰富, 其跨学科的统整概念与《3—6 岁儿童 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的“幼儿的 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 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 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的观念不谋而 合。将 STREAM 教育理念融入幼儿园的活动,能满足快速发展的时代对 综合素质型人才的需要,适用于幼儿园阶段各项综合活动。
对学前阶段的幼儿教育来说, STREAM 的六要素内涵为:S(科学) 指运用观察、比较、推测等科学能力 探究事物的属性,事物的“前科学” 概念等;T(技术)指探查工具、记 录工具、制作工具等的使用,选择适当的工具和材料制作产品的技能等; R(读写)指阅读运用多种渠道获取 的多形式资源信息,筛选并记录有效 信息,运用多种方式表征经验的能力 等;E(工程) 指计划、设计、实施、 优化再实施的流程;A(艺术)指独 立性、批判性、合作性地思考,运用 多种艺术形式创造性表达、交流经验 等;M(数学) 指数、量、时空概念, 测量和统计等数学能力等。
二、 大班幼儿种植活动与 STREAM
种植活动是幼儿在真实的自然情境 中与植物、阳光、水、泥土、工具等多 要素相互作用, 以探究世界奥秘的活动, 是幼儿亲近自然、探究世界的良好路径, 能够帮助幼儿更密切地联系外界环境,探究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规律,感受季节的变化,培养幼儿连续观察、深入探究事物的能力。STREAM 强调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 方案并执行、精进,与种植活动的核心 价值十分契合。
近年来,种植角已成为幼儿园的必备区域,各个幼儿园内公共区域及 班级活动室都有一定的区域用于种植 蔬果,以供幼儿观察探究。但我在教 育实践中发现幼儿种植活动普遍存在 活动目标不够深入、幼儿的观察探究 流于表面、缺乏连续性等问题。
幼儿在大班时抽象思维开始萌芽,求知探索、合作游戏的意识增 强,喜欢与同伴一起合作游戏,前书 写、前阅读能力也有明显的发展。 STREAM 教育理念具备整合性、计 划性、协作性、反思性的特点,将 STREAM 教育运用在大班幼儿的种 植活动中,引导幼儿在种植过程中有 效地开展探究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幼 儿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等各 方面的能力。
简而言之,STREAM 视域下的大 班幼儿种植活动,是指增加幼儿在自 然真实环境中与植物、阳光、水、泥土、 工具等的接触, 融合科学、技术、读写、 工程、艺术和数学六要素的跨领域经 验,在种植过程中引导幼儿观察记录、 发现问题,根据问题设计有针对性的 计划方案并实施, 产生一定的“产品”, 在实施过程中反复调试、精进,并在 每个阶段的尾声总结反思、交流经验, 再根据经验重新制订方案实施,以解 决现实问题的过程。
三、STREAM 指引下大班幼儿种 植活动的基本策略
STREAM 教育要求学生协作学 习, 使用工程设计流程(Engineering Design Process, 简称 EDP) 制订问 题的解决方案开展开放式探索,即学 生定义问题,对问题相关背景进行研 究,商讨多种方案,创建模型,在实 施方案中不断优化、重新设计,最终 的解决方案是小组成员使用 EDP 多 次迭代的结果。我班在大班上学期开始实施以 STREAM 为指导理念的种植活动, 学期初幼儿经过投票决定在班级的菜 园种植荷兰豆。为方便幼儿能持续地 观察荷兰豆的生长变化,根据荷兰豆 的长势进行一定的探究活动,我将班 级的科学区和自然角二合一,并在活 动室中增设资源库,提供各类制作工 具及材料,如观察 / 探究工具——放 大镜、耙子、铲子、尺子等,记录工 具——画板、记录纸、手机等,制作 工具——剪刀、钳子、石头等,制作 材料——竹竿、木棍、毛根、绸绳、 麻绳、铁丝、胶带等,引导幼儿利用 一日生活活动自由结伴、自主选材进 行种植探究活动。幼儿在这样的环境 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颇具 STREAM 特色的实践活动。
这一系列活动的实施参考了工 程设计流程的基本活动环节及格雷 特 ·亚克门团队设计的教育教学过程 卡的主要内容。我根据本班幼儿种 植荷兰豆的活动轨迹,结合幼儿搭建 豆苗藤架的主要活动实例总结出以下 STREAM种植活动的五大基本策略。
(一)发现问题,确定主题
开展以 STREAM 为指引的幼儿种 植活动,教师除了需具备 STREAM 理 念素养之外, 还需具备及时发现问题、 挖掘教育契机的敏感性,能够在种植 活动中根据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幼儿 的兴趣和困惑,生成具备 STREAM 要素的探究性活动。
例如:在种植荷兰豆初期,荷兰 豆种子如期长出了小豆苗,幼儿欢欣 雀跃。在经过三天的小长假后,幼 儿发现自己精心呵护的荷兰豆苗长 出了长长的藤蔓,藤蔓交织缠绕、杂 乱无序地伸展到隔壁班级的菜地里, 于是他们陆续提出了“为什么会这 样? ”“荷兰豆还长得出来吗? ”等疑问。教师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幼儿 将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总结出幼儿 想要护理豆苗的需要及存在护理经验 不足的问题,从而确定了生成性探究 活动的主题—— “搭架子”,并分析 出活动的六要素:S(科学):运用观察、 预测、比较等能力推论影响架子稳固 性的原因,探索、体验和验证架子的 结构、平衡、力学和稳固程度等。T(技 术) :运用计划单、记录表等方式记 录搭架的计划方案,选择适当的材料 搭架,掌握搭架工具及材料的使用方 法(制作技能——拼接、裁剪、缠绕、 捆绑等) ,运用多种工具加固架子的 方法。R(读写) :收集搭架相关资 源信息,阅读并观察架子的图片、设 计图、制作步骤等,运用符号、图画 等方式记录搭架计划和过程等。E(工 程):选择一定的工具、材料设计架子, 制订搭架计划并实施,根据搭架过程 中出现的问题不断调整、优化藤架的 设计。A(艺术) :运用口头或肢体 语言交流架子的搭建,设计架子的外 观、结构,记录搭架的计划、故事和 思考等。M(数学) :计算架子支撑 物使用的数量,架子支撑点的间距、 大小,架子固定点的高度。
(二)收集信息,分析素材
STREAM 教育中的“R”强调了 阅读与书写的重要性,幼小衔接也强调 对幼儿前书写、前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 养。由于幼儿缺乏书写文字的能力,符 号、图画、肢体动作和语言表达等就成 为他们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 他们表征已有经验的重要方式。所以我 更愿意将幼儿阶段的 STREAM 教育中 的“R-Reading”理解为收集多种信息, 从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R-Wrting” 理解为记录,即运用符号、图画等多种 方式记录自己的计划、发现和问题等内 容的能力。为了促进这两项能力的提高,在 大班幼儿的种植活动中,教师应引导 幼儿收集有关植物的图片、视频、声 音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引导幼儿从众 多信息中筛选出适用于设计方案的素 材进行运用。素材的丰富多元离不开 家长和社区的鼎力协助。如在搭架活 动前,可以借助家园共同收集的不同 荷兰豆藤架的图片、搭架视频或书籍 等资源信息,引导幼儿了解荷兰豆苗 的护理方法及藤架的材料、结构等, 从中收集并记录护理班级种植角中杂 乱无序的藤蔓的有效信息,再由教师 将幼儿记录的这些“信息”运用一定 的逻辑呈现出来,促进幼儿间的沟通 交流, 从而体现 STREAM 中“R” 的要素运用。
(三)协作计划,设计方案
协作与计划在 STREAM 教育中 不可或缺,指 3—5 名幼儿组成合作 小组,在小组中与成员讨论交流,计 划实施方案的具体内容,从而提高沟 通交流、人际交往和制订规划等方面 的能力。
经过上一步多种渠道的资源信息 筛选,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幼儿联系实 际问题,与同伴协商合作计划,运用 符号、图画等多种形式设计解决问题 的方案,若出现多种方案,则可引导 幼儿优选其一实施或分头实施不同方 案。例如:在搭架活动前,幼儿合作 协商并记录搭架的计划,包括藤架的 外观设计、所需材料、工具的种类和 数量、制作的步骤及人员的分工等内 容。STREAM 中“R”“E”“A”“M” 等多要素经验在此环节中得到调动。
(四)实施计划,解决问题
有了对方案的整体规划,幼儿就 可以借助已有经验,根据计划实施方 案。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观察并 记录幼儿分工合作、运用技术、解决问题等多领域的情况。
当然,计划性与修正性并不互相排 斥,活动中难免会有突发情况的出现, 如缺少工具材料等问题,这就要求幼儿 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适时地调整原有 的计划,使活动计划不断趋于完善。
例如:在搭建藤架的过程中,搭 建“井”字形结构藤架的小组发现实 际所需的竹竿数量比计划的更多,教 师随即引导幼儿到备用材料中寻找或 寻求其他小组的帮助;又如搭建帐篷 形藤架的小组遇到藤架交叉点不易固 定的问题,教师引导幼儿多次观察帐 篷形藤架的成品图,幼儿观察对比后 发现小组使用的竹竿插地间距过大, 便及时做了调整,从而解决了问题; 再如搭建交叉型藤架的小组遇到竹竿 不时掉落、不够稳固的问题时,在教 师引导下拾起田边的石头作为“榔 头”,敲打竹竿顶部使竹竿牢牢地扎 入土中,巧妙地解决了架子不够稳固 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T”“M” 等要素的调动得到了体现。
(五)迭代精进,分享反思
锲 而 不 舍、 改 进 完 善 在 幼 儿 STREAM 种植探索活动中也是重要 元素。幼儿设计出的产品有待在实际 运用中不断改善与精进,以提高对工 程的质量检测意识和节省材料的意 识。如第一小组搭建的“井”字形结 构藤架在菜田里经历了几天的风吹日 晒后,倾斜摇晃、不堪一击,豆苗藤 蔓也不见向上攀爬,幼儿观察对比了 其他小组藤架的结构,参考单组网架 结构在原有架子的基础上加入了三根 斜插竹竿,提高了藤架的稳定性。
除了在产品运用中提高产品质 量,教师还利用记录纸、相机和录像 机多种媒介记录幼儿的搭架过程, 引导幼儿集中交流,分享搭架经验, 从藤架外观的设计、材料工具的使用、制作步骤及人员分工等方面总结 优势与不足,思考下一次活动如何调 整,促进小组之间协同进步。当然, STREAM 理念鼓励答案的多样化, 肯定失败的意义,即使个别小组没有 搭架成功,只要幼儿在活动中用心参 与,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那么这样 的活动都是充满意义的。
总之,STREAM 视域下的大班 幼儿种植活动是历经发现问题—确定 主题—收集信息—分析素材—协作计 划—设计方案— 实施计划— 解决问 题—迭代精进—分享反思等基本环节 的活动过程,能改善种植活动目标不 深入、探究流于表面、缺乏系统连续 性等问题,融合科学、技术、读写、 工程、艺术及数学等多要素,有助于 提高幼儿协商计划、合作探究及精进 反思的综合能力,为幼儿将来成为复 合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刚 , 吕立杰 . 从 STEM 教育 走向 STEAM 教育 :艺术(Arts) 的角 色分析 [J]. 中国电化教育, 2018(9): 31-39+47.
[2] 赵慧臣, 陆晓婷 . 开展 STEAM 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访美国 STEAM 教育知名学者格雷特 · 亚克门 教授 [J]. 开放教育研究 ,2016(5):4- 10.
[3] 姚秉昕 . 基于 STEM 教育理念 的幼儿园种植活动研究 [J]. 小学科学 (教师版),2020(10):55 .
[4] 范文翔 , 赵瑞斌 , 张一春 . 美 国 STEAM 教育的发展脉络、特点与主 要经验 [J]. 比较教育研究 ,2018(6):17- 26.
[5] 杨惠娟, 肖遥 .STEAM 教育活 动设计及实施的策略研究 [J]. 山西教 育(幼教),2020(7) :30-3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0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