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巧用注释秒懂意思 —探析如何运用小学语文古诗文注释的方法论文

发布时间:2022-06-09 15:59:3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不断推进,发现教材中古诗文的比例也大大加重,可见当今社会对少年 儿童传统文化的学习越来越重视。  然而古诗文的教学永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在学习时遇 到困难最多的文体。想让学生读懂古诗文的意境和情感,首先就必须得读懂古诗文的意思,然而读懂意思的前 提,即得让学生掌握运用注释的方法,将注释带入文本进行翻译,理顺文本的内容。本文针对学生在学习古诗 文的过程中运用注释时遇到的困难和疑惑进行探究,并有针对性地结合相关案例归纳出了一些应对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文  注释  应对方法

近年来,  我国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力度在逐渐加大,  主要想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来继承祖先的传统美 德。迁移到语文教学,我们每册语文书都有专门的单 元来向学生诠释传统文化的内涵,而其中最有代表性 的一种形式就是古诗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几 十首古诗词,这些古诗词大多是一些通俗易懂、内容 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情感积极向上的,比较容易被学 生所接受。古诗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言简意丰,所以想 要理解古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就得先了解它们的意 思。教学中最直接简单的意思理解就是翻译文本,弄 懂内容。贾志敏老师说过:“教学生一年,要想到他五 年;教他五年,要想到他终身 。  ”其实就是“教师之爱 生,则为之计深远”,因为古诗文是学生在小学、初中 至高中阶段的重点和难点,那我们一开始就得让学生 学会读古诗文的方法,然而最基础的一步就是根据注 释理解意思,甚至是让学生学会简单地翻译句子。

注释是教师在教授古诗文时一个重要的教辅材 料,它是帮助学生理顺古诗文意思,理解古诗文内容、 情感和意境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学生阅读古诗文的阶 梯和桥梁。有很多内容,其实学生在预习时自己利用注 释就可以大致理解,初步地形成对古诗文所表达意境 与感情的认知,然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听课会 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通过教师的讲解,再结合注 释,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学生可以对古 诗文有更加深刻、透彻的体会。教学时,注释可以辅助 教师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从而实现古诗文教学时的 目标及任务 。所以注释虽小,作用很大。在学习古诗文时,教师总会提醒学生要学会运用 文本所提供的注释,注释一般紧跟文本,对文本进行 解释说明,是我们理解文意,品读文章的好帮手。然而 通过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观察其他教师教授古诗 文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发现,  学生普遍不注重注释,有 的甚至抛开注释,完全置注释于无用之地,即使有些 学生知道运用注释,也不太明白该如何恰当地运用注 释来更好地帮助他们自己理解古诗文的意思。不能理 顺意思,不能正确翻译,对理解古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也会有所影响。所以针对学生在运用注释翻译、理解 古诗文意思时遇到的困难,笔者将注释的不同运用进 行分类,并针对性地结合相关案例提出自己的解决办 法和一定的技巧。

\

一、遇“名称”,留其位

在注释中有一类内容是关于名称的解释,包括人 名、地名、庙号、特殊称谓、谥号、民族名、特殊的学术 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官职名、年号名、 器物名等。  当注释中出现这类词时,我们可以指导学 生不用刻意去解释这类词,可以原封不动地带入句子 进行理解,不然有些会越解释越繁琐。例如,统编教材 三年级上册《司马光》这篇小古文。其中有一个名称注 释—瓮,教材中的注释是:口小腹大的一种容器。句 子是“一儿登瓮”,学生在理解意思简单说内容时,我 们就得引导他们直接说“一个小孩登上一口瓮”,保留 “瓮”本身,而不需要说“一儿登上口小腹大的一种容 器”,这样只会让句子变得复杂 。  因为“瓮”属于器物 名,不用翻译。此外,在《游山西村》中,课文下面的注释是“山西村:村庄名,在今浙江绍兴。”这时我们指导 学生说内容时,直接说“游览山西村”,不用将注释中 具体的解释说出来。

所以当古诗文中遇到这些名称的注释时,我们得 让学生知道不用去刻意解释它,而只要稍作理解就好, 说意思时只要将这些词原封不动保留在句子中即可。

二、“注”多样,选其一

在古诗文注释中,有一类注释是一个字词有多个 意思,而这里的“多个意思”又分三类不同情况来进行 说明。

(一)“意”相同,任选一

当一个字词有多个意思,  而这些意思都是相同的,  那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中任选一个意思作为解 释。譬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中的《题西 林壁》,课后对“题”的注释是这样的:“题:书写,题 写。”那我们在指导学生分析这首古诗的题目时,只要 指导学生从中选一个解释理解题目即可,不用将两个 解释都罗列到句子中,  再结合之前所指导的方法,保 留地名的原称,所以这个题目的意思即“书写(题写) 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又如《游山西村》中,有一句古 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句中“疑”的 注释是:以为,怀疑,我们同样采用任选其一的办法来 理解句子的意思 。如果不舍其一来说诗句的意思,那 就会说成“一座座山,一道道水,当我以为,怀疑已经 无路可行的时候,忽然看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又一 个村庄出现在眼前”。这就成为了一个病句,所以这句 诗大致的意思是:一座座山,一道道水,当我怀疑(以 为)已经无路可行的时候,忽然看见柳色浓绿,花色明 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根据以上分析发现,当一个字词有多个解释时我们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不然会出现病句常见 的重复现象 。这样的提醒,对于刚接触古诗文的学生 而言还是很有必要的,让他们逐步养成正确使用注释 的习惯和方法。

(二)“意”特指,不犹豫

在《望洞庭》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 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其中“和”的注 释: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那遇到这样的 注释时,我们要指导学生联系诗文,选择跟诗文相密 切的解释。所以这里的“和”应选特指的解释,即“水色 和月色融为一体”。那诗句的意思就很好理解了,可以大致说成“湖面上水光和月色相互交融在一起”。类似 的例子《清平乐 村居》中也有发现。这是一首词,词的 最后一句是: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文本中注 释,亡赖:同“无赖”,“亡”读 wú,这里指顽皮、淘气。当 我们看着注释,如果只注意到前半部分的注释,那就 会认为,“亡赖同‘无赖’”,误认为“亡赖”是“ 刁钻泼 辣,不讲道理”的无赖。而联系词文,会发现这样理解 是不妥的,跟词中“小儿”的人物特点也不符合 。那就 得继续看注释的后半部分,即“这里指顽皮、淘气”,将 这个解释带入句子,  联系人物特点那就十分贴切了。 所以整句话的意思是:最令人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他正卧在溪头草丛中剥着刚摘下的莲蓬。所以当古诗 文的注释中出现“这里指”类似的特指解释时,指导学生不用犹豫,直接引用特指部分的解释,不用进行选择,因为这些特指的解释是针对文本内容本身解 释而来。

(三)“意”有异,明区分

在一次参加“千课万人”全国小学“经典荟童年”教 材古诗文课堂教学观摩会时,  笔者有幸观摩了很多大 师的古诗文课堂教学,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薛法根老师 执教的《如梦令》。词的原文是这样的: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 渡,惊起一滩鸥鹭。其中“争渡”的注释是:一指用力划 船;一指怎么划出去。当这样两个意思不同的注释出现 时,怎么去选择正确的解释呢?那只有去了解词中所写 的故事内容,再做选择。这首词的内容先前就提到“沉 醉”和“兴尽”之意,知道是一群人喝醉了,玩得太高兴, 又是“日暮”夜晚了,所以一不小心船划进了荷花池的 深处。根据前半部分词的故事内容,再来选择“争渡”的 意思时就水到渠成了,可以明确他们这时想着“怎么划 出去”,而不是“用力划出去”。薛法根老师还说,其实 “争”有时也读“zěn”,当“怎么”讲。所以在了解古诗文的 故事内容后,对有些注释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帮助。

从薛法根老师的讲课中,笔者想起了另一首《如 梦令》,文本: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 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这首 词中“卷帘人”的注释:一指侍女;一指丈夫赵明诚。到 底选择哪一个呢?也是需要学生了解词人的写词背景 和故事,才能判断到底是谁 。这首词是李清照写于公 元 1100 年,  而她与赵明诚的结婚时间是 1102 年,说 明在写这首词时,他们还没结婚,所以可以判定这个“卷帘人”是指侍女。另外,这首词的前面意思是:昨天  夜里雨点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醒来  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我问“卷帘人” 外面的情况如何? 她说海棠花依旧和昨天一样。你可  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了。可想而知,这个“卷帘人”很粗心,无心关注外面的  情景,而赵明诚和李清照一样是个喜欢文学创作的文  人,对自然景观自然也有一定的热爱,不会这么草率  地回答。所以从这两点去证明,这个“卷帘人”是侍女  而不是丈夫赵明诚。

在教授王维的《鹿柴》时学生也许会读成“lù chái”, 此时,教师应该先让大家通过查阅资料明白“柴”这个 字为什么在此处读作“zhài”,学生通过注释明白诗的 题目是一个地名,此处的“柴”是一个通假字,所通的 正是“寨”,这样不仅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 以让他们树立起认真阅读注释,使用注释的意识 。语 文教学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重新进行整合,使教学立 足于教材,但是又不局限于教材,在学生已有的知识 的基础上,对知识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利用注释的功 用性,凸显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 究精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为进一步的学 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意”过长,缩至精

古诗文注释除了上面罗列的类型以外,还有最常 见的注释类型,就是单个字词只有一种解释 。  而虽然 只有一种解释,可是也会让学生在说古诗文内容和意 思时遇到困难。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有些古诗 文的字词注释过长,而学生在自己说意思时,不能贴 切地将注释运用到内容中。  比如,《忆江南》: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 忆江南?  其中“蓝”的注释是:一种植物,叶蓝绿色,可 提取青蓝色染料 。这“蓝”有一长串的注释,可是放入 句子该如何让学生解释呢?  我就让学生进行概括,既 然是一种植物,在我们植物领域,命名无非是“花草树 木”,所以这“蓝”,有可能就是“蓝花、蓝草、蓝树”,而 词的前句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提到了花,那这里可 以概括成“蓝草”。这样将“蓝草”的解释带入句中,意 思就很明了了,即“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将较 长的注释进行概括,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古诗文的意 思。

\

四、“意”多层,取基层

笔者有次公开课,执教了古诗文群文阅读,其中 一篇是《 卜算子  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其中“驿外”的注释:驿站之外,(古代大路上的交通站)形容荒凉之地 。  当我 让学生自己根据上篇古诗文的方法—借助注释理解意思时,  有学生直接说句子意思时变成:“驿站之 外,古代大路上的交通站,形容荒凉之地的断桥旁,梅花寂寞地开放,孤孤单单,没人欣赏 。”也有学生说: “荒凉的断桥旁,梅花寂寞地开放,孤孤单单,没人欣赏 。”可见,学生在遇到这样比较长的注释时,不知道该用什么意思去解释句子。其实“驿外”这个注释,是个层层推进,相互解释的注释类型。“古代大路上的交通站”是对“驿站”的解释,而“形容荒凉之地”是对交通站—驿站之外的一个解释,所以是层层推进的注 释。遇到这样类型的注释,我们就取最低层,最基层的 解释“驿站之外”,既符合词的直解方式,也简单易懂。

除上述案例之外,我们在古诗文教学时还可以采 用不同的方法来巧用注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 中如何更好地应用古诗文注释,还需要我们教师不断 探索和创新,与时俱进,使古诗文注释能够真正发挥 它教学辅助与引导学习的作用。教师只有通过让学生 掌握注释在学习中的各种针对性的应用方法与策略, 才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及任务,学生自己对古诗文的理解也会更深、更明确,因为注释是学生学习古 诗文的重要载体之一。只要我们用心揣摩,善于利用, 它就能成为学生突破学习古诗文重点和难点的有力途径,  就能提高小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和综合素 养,  为学生以后初高中学习古诗文道路做更好的铺垫。因为我们“教学生一年,要想到他五年;教他五年, 要想到他终身”。

参考文献:

[1]魏刚.也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注释[J].语 文学刊,2015(16):167-169.
[2]邹先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研究 [J].新课程(上),2014(8):7.
[3]施茂枝.疏言显象 悟意化言:古诗词的基本思 路[J].语文建设,2006(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893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