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信息化 2.0时代背景下中职数学教学创新策略论文

发布时间:2022-05-31 11:15:2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信息化从 1.0 时代进入 2.0 时代,教育改革与创新也来到了关键时期, 智能时代下的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实现更加多元、更加精准的智能导学与评价,促 进人的个性化和可持续发展。对于教师来说,信息技术 2.0 时代下的课堂教学,将改变教师角色,促进教学模式从知 识传授到知识建构的转变。以拓展学习空间,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那么,对于数学学科来说,如何进一 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高质量、多层次、智能化的数学课堂是值得每个数学教师深入思考的重要 课题。

【关键词】中职数学  信息化 2.0  教学过程  评价方式

2018 年 4 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从“1.0 时代”迈进了“2.0 时代”。  与 1.0 时代相比,2.0 时代的教育系统内部各要 素发生明显变化,面临转型升级。具体到教学中,充分利 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传统 教育模式,解决“愚笨教育”的问题(不因材施教,忽视个 人特性,同一化培养;给学生、老师造成高负担低效益的 教育就是愚笨教育),  让学习者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 学习知识转变,把教育模式由“教为主”向“学为主”转 变,以实现“个性化学习、差异化教学、泛在式学习、群智化学习、协作式学习”的智慧教育模式。从学生成长发展 的阶段来看,中职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 期,引导学生走出学习“舒适区”,提高信息化学习能力 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教学任务,对于学生来说,信息化 素养是其今后成长发展的必备素质,是适应社会发展的 关键品质 。那么,如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落实信息化教 学,大力开展教学创新,促进师生信息化素养的协调发 展俨然成为每个数学教师着重思考的一项课题。

\

1.中职数学信息化教学现状

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与应用性并重的学科,在学科教育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学好数学,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眼光,让其能够透过普遍的现象而看到问题的本质,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以良好的数学素养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困难[1] 。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课改理念的加持,数学课堂焕然一新。一方面,信息化的教学方式让课堂变得更加多样,尤其是在 2.0 时代,实行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要,逐步构建起以学为主的智慧教育体系;另一方面,令人担忧的是,学 生对大数据下的精准化教学有着极大的兴趣,但教师水平的差异性使得信息化教学改革如昙花一现,  教学中“不适应”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与教学创新仿佛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这正是信息化 2.0 时代中职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坚守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运用、教学媒体选择、教学实施、评价反思等教学全过程中,有效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和教育教学改革,从而真正使教学朝着创新的方向稳步发展。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遵守数学学科规律是数学学习的根基所在,  加快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步伐, 固然为教学带来了新气象,但忽视数学学科特征和学生成长规律,则会让教学变得徒有其表。基于此,笔者将从 “教学过程信息化和评价体系的变革与创新”两大方面入手,对此展开具体阐述。

2.教学过程信息化

2.1 教学主题的设计

教学主题的设计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首要环节,对于教师来说,问题或主题设计的水平是衡量教师能力的 重要标志。那么,何为教学主题?它是指在对该课程及各 个单元进行学习目标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当前所学知识 的“主题”,而后依据教学目标进行过程和方法的选择, 最终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简而言之,教学主题是以学 为中心构建教学问题的设计,以激发学生展开探究式学 习。具体到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以教材 内容为依托,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所有目标达 成的可能性,确立教学主题,围绕教学主题展开信息化 的教学设计,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丰富其学习 体验。

例如:在上数学课时,为了构建高质量课堂,教师应 以信息化为手段,围绕教学主题展开教学设计。首先,教 师根据教材,精心备课,如“集合”这一单元,应整合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梳理知识点,通过微课的形式加以呈现 , 将知识分为“基础板块、重要概念、题型考点、实际应用” 四个方面,  针对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 , 比如,基础板块,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精心设计问  题:(1)“集合与元素、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有何不同?  ” (2)“描述法和列举法的不同?  ”以此来让学生初步建立  一定的知识结构,形成单元整体学习观念。然后,利用多  媒体出示第一课内容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依据目标对学  习内容进行初步的预习与思考 。进而,再根据学生不同  的学习水平,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式学习,引导其制作课  堂学案,利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相互交流学习心得 , 以解决实际数学问题 。最后,学生利用移动端整理自身  的学习成果,教师展示探究过程记录表,通过白板评定  学生综合表现。

2.2 教学方法的设计

教学方法是制胜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师的教法 与学生的学法之间如何做到有机统一是当前教学面临 的主要问题 。在信息技术加持下的中职数学课堂,应充 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创新教学方法,构建 协作式学习模式,推动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让学生自 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过程,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以有 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上数学课时,为了构建数学高质量课堂,教师应树立信息化教学观念,以适当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一方面,教师应在确立教学主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方法的筛选,以情境教学法为例,尊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和获得体验的需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尽可能地创设 多种情境,包括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现欲)、 应用情境(让学生能够有多种机会应用知识,将知识外化),以构建出利于学生学习的网络化学习环境。比如, 在教学“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这一课内容时,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实例情景,让学生动脑思考,在特定的情境中探 索新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  引导学生开展协作式学习,将学生按照优劣互补的原则分成不同的小组,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把控课堂节 奏,设计合理剧情,鼓励每组学生积极参与,比如:(1)对课堂任务完成规划分析。(2)课堂任务实施,教师给出引 导、辅助,点拨学生思维的空白处和关键处 。(3)教师及时发现学习问题,分析学生实际,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另外,也要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资源的拓展,让其通过互联网建立专属的学习资源库,以让学生 养成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 。通过这样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与数学思维获得长足发展。

\

3.评价指标的创新所谓评价指标的创新是指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 应改变以往以成绩为单一指标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课 堂表现、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过程等多个方面展开综合性 评价,它不仅要求教师具备审时度势的眼光,更需要其 具有开疆拓土的创新精神[2]。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中职数 学教学改革中,教师应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 学生,落实“成长记录评价法”,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 既定的评价指标更具人文色彩,以构建对学生学习活动 全过程评价为主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使对学生的评价与 考试工作和贯彻新课程理念相对接。

例如:在上数学课时,为了构建“智慧化”课堂,教师 应加快教学评价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一方面,教师应从 学生的学习表现入手,增加评价指标,比如,在对学生学 习成果评价的基础上增加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方法评价 以及创新思维评价等指标,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增加生 生互评、自我评价以及家长评价等指标,以最大限度的 肯定学生自身优势,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在实施的过程 中,要适当的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比如,通过动画、表情、 诗词、段子等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以此 来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 。另一方面,教师应对每个学生 建立“成长档案袋”,用多样化的方式记录学生成长的每 一步,尤其是数学活动,可借助影像来记录学生探究全 过程,  并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定期展示学生的阶段表现,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最后,在考试评价中,要充分借 助信息技术,根据学生的既定水平,积极开展网络测试、 网络评价等,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如此一来, 由于评价指标、标准是多元的、开放的和具有差异性的, 对信息的收集是多样、全面和丰富的,评价内容更体现 了人文关怀。

综上所述,信息 2.0 时代背景下的中职数学教学,不 仅仅是教与学方法上的创新,更是师生关系、学生能力 以及教师水平的全面进步 。  而需要注意的是,教育信息 化 2.0 时代的来临,  虽为教学的整体创新性发展带来了 难得的机遇,但同时也是教育领域面临的一次前所未有 的挑战 。对于教学来说,加强教育信息化学术共同体和 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的信息化素养是教育信息化得以 迈向现代化的关键一步 。  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中职教 师,还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与素养,以适应教育发展的 需要。

参考文献:

[1]鲁筠.信息技术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价值[J]. 内江科技,2021,42(9):71+148.
[2]李英红.信息化背景下提高中职数学教学有效性 的策略探微[J].成才之路,2021(21):72-7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862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