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党史教育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2-05-21 11:21:1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初中历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是世界观,对于学生形成良好思想意识具 有非常大的作用和影响。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着重对学生进行党史教育,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 的爱国热情,让学生立足于历史的角度来认知历史是非,最终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 。  本文,针对初中历史教 学中对学生进行党史教育进行充分分析,从初中历史教学进行党史教育的意义和有效策略为出发点,深刻讲解党 史教育对于初中学生的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党史教育

青少年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和栋梁,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党史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我党的历史,深刻地感受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顽 强,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决拥护情绪。在初中历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党史教育, 还有助于坚定学生始终跟随中国共产党脚步的意识,从而有效地培养一批忠于党、并且道德修养好、综合能力突出的优秀青少年骨干成员。

\

一、初中历史教学进行党史教育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青少年肩负着促进我国未来发展的光荣使命,所以,青少年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党史教育,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历史发 展,以及我国是如何发展成为如今的局面。自 1840 年的鸦片战争伊始,掀开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篇章,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当中,无数的爱国人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不怕流血、不怕牺牲,是他们 付出了生命为代价才换来了我们如今的美好生活。从太平天国运动到辛亥革命,再到新中国成立,其中经历了 多少磨难和战争、牺牲了多少仁人志士才推翻了美帝国 主义的压迫,在中国共产党的顽强领导下,中国终于走 出那段黑暗的历史,走向了光明的今天。当前,随着中国 与世界的融合越来越深入,中国青少年受西方教育的影 响也越来越明显,  如果学生不清楚中国曾经的历史,是 根本不知道中国是如何艰难地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道路,现如今中国再也不会像 100 年前那样遭 受别人的欺压,在这期间究竟付出了怎样的汗水。

(二)帮助学生认知历史是非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党史教育,可以更好 地帮助学生认知历史是非,从而有效地抵御西方邪恶思想的蚕食和影响[1]。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 越好,  中国在世界各国的地位和影响力也逐渐上升,这导致有些欧美国家担心害怕影响他们的自身利益和在 国际上的地位,所以他们极尽地抹黑中国,在国际舆论上各种歪曲、丑化中国形象,甚至是歪曲中国的历史以达到阻止中国继续发展和壮大的目的 。众所周知,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我国、甚至是全世界范围内人类历史发展中最伟大、最成功的事业,同时对于中国人民来讲,这也是一条通向和平发展的道路 。  以毛泽东同志为领导的第一代中共党领导,带领着我国人民勇敢、坚毅地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并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虽然在探索的过程中出现了曲折和错误,但这都是成长和进步必须付出的代价 。  而对于毛泽东同志晚年所犯下的一些错误,中国共产党在党的第十一届六中全会中已经作出公正、客观的阐述和评价。因此,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党史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发展核心,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和思维,从而让学生历史思维得到提升,帮助学生有能力来抵御那些歪曲、丑化我党的邪恶思想,帮助学生认知历史是非从而坚定地拥护党的领导、坚定对党的信心。

(三)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

通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党史教育,可以让学生 深刻地感受老一辈共产党中的革命精神和意识,从而提 升学生的精神素养和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 和建设时期,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素材,这对于学生意识形态的健康成长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例如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王进喜精神、以及当下的抗疫精神等等,  都是值得初中学生学习和借鉴的。 当代初中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经济快速发展的年代, 不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当代的初中学生都是幸福的一代,  由此可能会造成初中学生缺乏百折不挠、艰 苦奋斗的精神和品格 。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党史的教育,  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处理个人与国家、 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方法[2] 。在对学生进行党史教育时,教师应当利用我党生动鲜活的光荣事迹,以真情实感来彻底感动学生,让学生感受老一辈无产阶段革 命者的精神和力量,让学生以此为榜样从而更好地培养 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二、初中历史教学进行党史教育的策略

(一)充分挖掘课堂教学在党史教育中主阵地作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党史教育时,一定要 充分利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重要作用和指导意义,充 分挖掘课堂教学在党史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教师也应 当不断完善自身的党史教育水平,从而才能更好地实现 初中学生的历史教学任务和目标。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 教学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所以教师对于党史的掌握程 度将直接决定学生对于党史教育的成果,也只有教师充 分的掌握党史知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将党史讲好、讲 活、讲深入,才能够有效地发挥党史教育帮助学生健康、 科学发展的作用 。另外,教师还需要切实地增强党史教 育过程的实效性,教师应当具备将党史作为学生历史教 学主线和教学重点,从而更好地贯穿于整个初中历史教 学当中。教师可以合理地将历史事件和关键的历史人物 结合到历史课堂教学中,从而不断地提升初中历史教学 水平和教学成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观念、培养 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充分组织党史实践教学活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党史教育,教师应当 利用大量的历史事实来摆明道理,以情打动学生才可以 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我党、探究我党、跟随我党[3] 。教师可 以积极地组织学生进行党史实践教学活动,例如,开展 党史教育主题会、开展党史先进事例分享、开展党史英 雄人物精神交流会等活动,让党史宣传在学生的头脑中 形成深刻的意识和概念,真正让学生认同、接受我党。除 了开展主题会,  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英雄纪念馆, 通过带领学生了解这些英雄背后的历史,让学生切身地 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和无畏,让学生真实地感悟到新中 国的改革开放是如何做到的、得来的。

(三)合理运用互联网推动党史教育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腾飞,网络成为了学生 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所以,教师在初中 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党史教育时,也可以有效地结合 现代化科学技术 。教师在强化学生党史教育时,可以借 助先进的网络优势,例如,教师可以沟通学校建立党史教育的专题平台,  在平台上共享很多我党的历史事件, 或者教师也可以借助其中的比较有影响力的党史教育 网站 。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党史教育资源,同时还可 以不断提升网络党史教育的吸引力[4]。其次,教师还可以 利用当下比较主流的互联软件,例如,微博、微信公众号 等媒体,可以在平台上发布一些党史的资源,这样可以 促使党史教育的内容进行有效的传播和扩散,从而更好 地拓展党史教育的阵地,加大党史受教育群体和范围。

(四)营造良好党史教育氛围

在初中阶段历史课程教育体系中完善渗透党史教 育元素,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修养,需要为学生营造 良好的党史教育氛围和教学环境。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 进一步突出体现历史课堂基础教学模式对学生带来的 积极影响作用,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下 全面提升党史学习兴趣 。对此,历史教师在良好党史教 学氛围构建过程中,可以加强结合广播、宣传栏等途径 突出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例如,初中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引导学生了 解和掌握抗美援朝的简略过程,同时感受新中国诞生的 伟大意义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 。  为了全面提升教学效 果,  历史教师可以通过良好党史教育氛围的构建模式, 促使学生全面感受学习内容中呈现的价值观发展目标, 使学生在积极的学习过程中借助广播及宣传栏等途径, 体会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及保家卫国的英勇 精神 。  因此,充分利用多元途径营造良好的党史教育氛围,是提高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理解能力的有效措施。

\

三、总结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是我党和我国最宝贵的精 神财富,同时,也是促进我党不断努力发展和完善的动 力源泉,更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有效精神食粮 。在 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党史教育,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历史是非观的培养有巨大作用和影响,所以教师 以及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党史教育教学,为我国培养新时 期合格的栋梁人才。

参考文献:

[1]剧爱玲.思政课教师在党史教育中的使命担当[J]. 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1(5):27-28.
[2]张聪.党史教育: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使命[J].天津 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1,22(2):1-5.
[3]罗细花,刘勋昌.党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的探讨 [J].才智,2021(4):19-22.
[4]杨玉波.强化思政课教学中的中共党史教育[J].教 育教学论坛,2018(37):255-25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825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