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实践与启示论文

发布时间:2022-05-14 10:49:3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皮亚杰是一位在学前教育理论界奠定重要理论基础的儿童心理学家。尽管他提出的理论距今已有 200 多 年的历史,但是他的认知发展理论仍然能够在当今社会发挥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幼儿 心理发展阶段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教学。本文拟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三个基本主要观点出发,结合幼儿身 心发展规律阐述理论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指导与运用。

【关键词】皮亚杰认知理论内涵  观点  教学实践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和主要观点

皮亚杰的理论对于学前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是他的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他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以及对于自 己女儿长时间临床观察,最终把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与 能力根据不同年龄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感知运动 阶段(0~2 岁)、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7 岁)、第三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 15 岁)[1]。在这四个不同的认知阶段中,皮亚杰关于儿童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观点可归纳如下:

(一)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

他们最开始对于周围世界认知发展的方式就是适 应,但它是在一定的基础上或者一定的模式上(即图式) 进行适应行为。如果需要适应的事物符合原有的模式或 基础(即图式)则幼儿的该方面认知会进一步完善、丰富, 如不符合原有的模式或基础,幼儿则会自己创造出新有 的图式进行进一步的认知活动。这个理论能够帮助我们 更加明确幼儿的自学能力和自我创新的特征。

(二)孩子的认知阶段是有规律的、连续的过程

儿童的认知过程一定是连续的以及分为不同阶段的。就像学习一门语言要先学习语言的语法,再练习词 语,最后再尝试进行句子的讲述 。儿童的学习也是按照 一定的规律、循序渐进的推进。只有连续的、有阶段性的 学习才能更加适应孩子的发展关键期,帮助幼儿全面发展。

(三)不同的年龄阶段,幼儿的认知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侧重面

儿童根据年龄时期不同,他们的认知发展具有明显 的阶段性,并在不同阶段都有其主要的特征:在感觉运 动阶段(0~2 岁)婴儿利用先天的图式进行感知;在前运 算阶段(2~7 岁),幼儿的语言开始丰富,他们学会用语 言进行思考、进行图式的创新,并渐渐产生自我思维;到 了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儿童的思维能力愈发完善, 能守恒,但受到具象思维的影响,仅仅在他们能借助于具体对象与活动时才可能这样做;形式运算阶段(11~15 岁),青少年开始真正发展逻辑思维。

\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

(一)皮亚杰理论对于幼儿语言教育的启示

幼儿的学习方式主要以模仿为主。语言也是幼儿基 于感知运动模仿运动的结果 。皮亚杰认为,从大约两岁 开始,儿童的发展就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这一时期意味 着幼儿开始使用语言 。这个时期(2~7 岁)成为幼儿的前 运算时期或自我中心期 。在这个阶段,幼儿可以使用语 言进行社交互动,情感表达和自我满足 。但是这个时期 的孩子们开始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对待他所面对的客 观世界和他心中的表现,并且有一种代表性思维。那么,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呢?  对于这个问 题,皮亚杰认为应该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语言和思维之间 的关系:从发生上讲,语言与思维是异源的:思考来自行 动,语言来自社会学习;从作用上讲,语言是思维的工 具,语言是为思维服务的;从本质上讲,思维决定语言。 关于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问题,皮亚杰一方面强调思 维决定语言而不是相反,但他也承认思维的发展受制于 语言;另一方面,他觉得这两者不应该等同。他指出:“从 某种意义上说,语言是关于思考的,就像数学是物理学一样。它是一种工具,在语言的帮助下,思考可以做很多事情,否则就无法做到 。”可以看出,语言与思维之 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相辅相成的[2]。

利用皮亚杰对于幼儿认知发展中的语言与思维的 关系,  我们在学前教育的语言领域教学中有了新的认 识:我们既要在语言中发展思维,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 幼儿给予他们不同的谈话题材,创设更加符合他们发展 特点的语言环境。例如,在小班,我们在语言区设置了一 面“全家福照片墙”,通过在墙面布置孩子与家人的合照, 启发孩子和同伴、老师说说自己的家人趣事;在中班,我 们投放了磁性故事拼图和各类图片,引导孩子根据现有材料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说出自己想要倾述的故事; 在大班,我们设置了孩子感兴趣的皮影戏小舞台和各类 皮影戏角色,让他们在演绎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词汇和各 类角色体验,感受语言带给他们的不同魅力。

在生活中、学习中给予幼儿自己的语言空间 。让他 们想说、喜欢说、大胆说。为他们创设各种宽松的语言氛 围,并努力倾听、鼓励幼儿进行表达。让他们能够进一步 保留自己的“原始声音”。

同时,在培养语言技能的同时,要注意激发孩子思 维的发展。例如,注意在谈话中引导幼儿的逻辑思维,提 高直觉思维的普遍性;帮助孩子掌握丰富生动的情感体 验,促进思维发展,特别是形象思维的发展;尝试引导孩 子将他们的情感体验增加到理性体验中,并培养他们的 抽象思维能力。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帮助 幼儿尝试进行总结性和概括性的表达,例如在语言活动 中,孩子往往不能较全面概括教育挂图中的人、事、物, 教师可以通过“在哪? ”“什么时候? ”“发生了什么”等针 对性的提问隐晦提示幼儿进行全面概括表达。

(二)皮亚杰理论对于幼儿科学教育的启示

在幼儿活动的科学中,  思维方式的思考尤为重要。 直觉思维是学龄前儿童最主要的思维形式,但在这种直 觉思维中,感知仍占据主要地位 。对于孩子在这个阶段 的思考,数量的等价物是视觉对应,这是空间状态的完 全一致性。一旦这种视觉对应被破坏,数量就不相等。例 如,3 只大兔子和 4 只小老鼠,孩子第一反应则是占有较 大体积的兔子数量较多。

皮亚杰认为,  直觉表现只是一种内在化的运动,即 感知和运动的内化形式 。  当面对转换现象时,他们只是 将转换开始前的图像与转换后的图像进行比较,而不是 考虑转换过程本身并推理转换。

这个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为何孩子在比较数量时总 是下意识以图像的转变为第一答案。我们也可以理解孩 子对于数量对比时的先后顺序以及思维习惯 。  同时,这 个理论也能够帮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更好地设计科 学活动:

(1)动手实践 。孩子对于直观的表象只是存留在头  脑中,但并未深入进行分析 。例如中班的“认识门牌号” 活动中,孩子虽然天天看着门牌号,可是并不了解其包  含的规律和意义 。  于是在准备活动中,我先邀请孩子和  爸爸妈妈一起寻找五个身边的门牌号,并设计制作孩子  感兴趣的“小动物搬新家”的教学 PPT 和操作材料,让孩  子“边看边玩”,  在操作中习得门牌号的放置顺序和规  律。孩子经过操作,能够加深记忆,同时对动作的格式和  感知也有进一步的认识。(2)教师适时有效的指导。孩子  在操作探索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错误的结果或偏离调  查的方向。这时需要老师介入进行指导帮助。例如在一  次活动中,孩子在进行数数的操作,可是数着数着,孩子开始数起了与任务无关的其他物品,这时需要老师进行 有效的指导,帮助幼儿重新回到正确的探索道路。

\

(三)皮亚杰理论对于幼儿家庭教育的启示

对于幼儿与成人间的感情,皮亚杰和教育学家博维 有着相同的见解。儿童单方面尊重成人的感觉是现阶段儿 童与成人互动的结果。情绪和认知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方 面,也就是说,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也会影响情绪的发 展。成年人通过语言、运动等对儿童施加影响,使儿童对 成年人有单方面的尊重。这种单方面的尊重甚至体现在 幼儿的道德上,是外界所主宰的。这是一种他律的道德[2]。

对于孩子,我们有时总会习惯以命令的口吻或居高 临下的态度教育他们做事做人。殊不知在这个年龄段的 孩子他们脑海里的部分“知识”或“规则”只是为了服从 成人的要求。为何而学? 为何而遵守规则? 他们缺乏明 显的认知。
掌握了皮亚杰有关于幼儿与成人的情感以及“单方 面的尊敬”理论,我们也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启 发:

1.在给孩子灌输规则前先让他们理解遵守规则的意 义

对于孩子为了服从家长而遵守的规则并不是真正 意义上的遵守,在皮亚杰看来这只是“暂时性的妥协”。 我们不妨试试从具体事例出发,帮助幼儿理解遵守规则 的重要性以及产生的良好效应。效果便会更加出众。例 如一个中班的孩子特别喜欢插队,每次活动都能听见妈 妈无奈的叫喊:“XX,不要插队!  ”可是孩子呢,依旧我行 我素 。直到有一天,爸爸带着孩子观看了“文明礼仪:不 插队”的视频 。孩子在爸爸的引导下发现了如果每个人 都在插队,那一队的效率肯定很低。相反,如果每个人都 能按照秩序排队,只要等待一会儿,每个人都能够轮到 一次 。孩子明白了排队的重要性,从此再也不插队了。

2.积极让幼儿大胆尝试,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幼儿的思维仍以具象思维为主,有些概念的理解对 于他们来说有些难度。家长在引导孩子认知时可以尽量 让孩子自己思考、探索 。孩子通过自身的感知能够切身 认识到一些较为难理解的概念性知识 。  同时,以这种方 式传输的理念也较为深刻的留在孩子印象中。

父母就是孩子学习和模仿的榜样。爸爸妈妈如果能 经常带领幼儿与同龄幼儿交往,也有助于幼儿良好性格 的发展与形成。同时孩子的“自我中心”语言和“他律”现 象也会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向下一个阶段发展。

参考文献:

[1]沈雪梅.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分析与指导 [M].复旦 大学出版社,2014
[2]陆有铨.皮亚杰理论与道德教育[M].山东教育出 版社,198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795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