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2-05-12 11:38:0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学生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是不需要过多意志努力的,兴趣可以支撑他们维持 长久的注意和攻克难关。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加之小学课 堂教学形式化和教师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学生很难从中获取成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  因此本文对如何在小学数学 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行探究,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 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  激发   小学生  数学学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 老先生在千百年前就已告诉我们爱学、乐学是学习的关 键 。小学数学的学习亦是如此,我国小学生数学能力协 作组的研究表明: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与他们在相应的 数学能力测验上取得的成绩有非常显著的关系。随着年 级的升高学习数学兴趣的作用越明显。[1] 因此,在课堂教 学中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一、教学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和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较之前有一定的变化,  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参与和体  验,更多的把时间还给学生,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  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相较于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  育,现在的数学课堂结构更完整,安排更合理,从激趣导  入—创设新知—巩固练习—课堂总结每个环节都注意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是,在常态课堂教学中导入环  节往往只是简单地回顾旧知,一问一答,并不能很好地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参与度,  反而让学生产生无  聊、乏味之感。在讲授新知环节中,应新课改要求和番禺  区研学后较教学理念的影响,  多会设置一些小组活动 , 目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生成知  识、内化新知,但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容易发现小组合  作多流于形式,只有少部分学生在认真地合作交流解决  问题,一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更有部分学生借助这一  环节公然交谈无关话题 。在巩固练习的环节中,多数还  是以习题的形式呈现,如果学生前半节课没有很好地吸  收知识,  并不能很好的调动他们参与到这一环节之中 , 即使做出正在答题的样子,也多半处于空白等待评讲的  状态。也就是说,对于中下生来讲,这部分的参与兴趣是  不高的。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是以提问的形式  逐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讲授新知,但对于学生课堂回  答的评价缺乏多元化和个性化,多数使用“真棒”“很好” “再想想”等“模板式”评价语,导致学生成就感不高。

\

二、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缺乏原因

(一)数学知识的抽象性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 严密的符号体系,  独特的公式结构和形象的图像语言。 数学学科本质上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的一 门学科,它虽源于现实生活但又高于现实生活 。这就要 求学生要具备观察、发现、归纳的能力,能够将实际问题 抽象为数学问题、数学模型,并用数学语言表达。正因如 此,数学知识相较于其他学科知识缺乏趣味性,容易让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疲劳、枯燥感。

(二)课堂教学形式化

现在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倡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 用,但在各个环节的处理上仍然不可避免地出现形式主 义 。教师对于课堂各环节的操作形式往往千篇一律,缺 乏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  每节课都是先回顾旧知,再讲 授新知,中间穿插个别小组合作,再练习最后总结,长此 以往学生对课堂会缺乏新鲜感,形成数学课就是这样枯 燥的刻板印象。

(三)教师评价用语单一

观察小学课堂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情况可以发现, 往往低年级的学生更愿意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越到高 年级举手回答的人数越少 。一方面源于知识难度的增 加,另一方面在于教师对于学生回答的评价缺乏针对性 和多元化。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很难获得优越感和成就 感,久而久之,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会逐渐降低,甚至 失去对课堂参与的兴趣乃至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

(一)创设新颖、有趣的导入情境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新 颖、有趣的导入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快速投入 到学习状态中,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够主动自觉地开展学习活动。[2]  那么如何别开 生面地导入课堂,  需要老师突破思维定式发挥创造力。 课堂导入的方式有很多:(1)游戏导入。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来就是好玩的,是以游戏为生命 的 。   ”[3]可见游戏对孩子的致命吸引 。在导入环节善用 游戏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以高昂的状态 进入课堂,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新知。例如在教学《倍的认 识》时,不直接说明上课意图,先让学生和老师玩拍掌游 戏,游戏规则是:先观察老师拍掌,然后根据教师要求拍 相应的掌数 。这里教师可以任意设置拍掌下数,依次要 求学生拍出和老师同样多、像老师这样的三组等,并询 问相应要求下需要拍掌的下数,  初步渗透有关倍的思 想:老师的拍掌下数是一倍数,学生拍像老师这样的三 组时,实际是拍三倍数,学生拍掌时应以老师的掌数为 基础,一组一组地拍 。(2)创设故事情境。小学生普遍爱 听故事,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能够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 力并持久关注故事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认识时间》时, 可以利用“时钟爷爷”的绘本故事引入新知,并在时钟爷 爷的故事中不断呈现时间教授新课 。(3)学生参与式导 入。所谓学生参与式导入是指导入环节由学生主导的一 种引入新课的形式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可以 课前先布置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课堂上展示学生 收集的数据,分析其中百分数的含义 。这种导入方式能 够拉进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并且由于数据是学生自 己收集的,能够让学生更具课堂主人翁意识,更愿意参 与到课堂之中。

(二)创新小组合作形式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 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好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极大地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 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还 能让学生在合作中感受数学思维的差异,思考方式的多 样性,通力合作攻破疑难,体验成功的快感,培养数学兴 趣。由于目前的小组合作形式并不能很好地调动每一位 学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不深,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 果,  所以打破常规小组合作形式创新合作方式尤为重 要。这种新型的、高效的小组合作形式首先要做到组与 组之间实力相当 。也就是说,教师在分组之前要对学生 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有一定的了解,  先按实际分出 上、中、下三个等级,然后将这些人平均分配到每个小组 中,确保组与组之间无实力差异 。其次,这种新型的、高 效的小组合作形式要明确组内成员分工。一个好的小团 体一定是各司其职、各尽其力的 。好的小组要有一个核 心灵魂人物—小组长,小组长的职责在于统筹安排整 个组的分工、小组的发言顺序、小组合作纪律管控和汇 报安排等。这就要求选出的小组长必须要具备较强的组 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和自控力,他在小组中具有一定 的权威性。当然,每个小组还应当选出一位记录员,记录 讨论中形成的各种观点、思路或疑难点,在后续的讨论 中一一攻破形成一个统一的结论。再者,这种新型的、高效的小组合作形式应当给予每个组员汇报的机会。即在 汇报环节让每个组员都参与汇报,可以先让组员一一呈 现个人观点,然后再由一人指正其中的错误观点,最后 形成一个统一的小组公认的结论。

(三)丰富课堂练习模式

课堂练习是巩固新知的重要途径,也是检查学生课 堂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课堂练习学生能够对知识 的运用形式有一定的了解,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之 效;教师也能在课堂练习反馈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查 漏补缺,重点攻破。但是,课堂练习模式的单一容易让学 生形成乏味感,一个有趣、丰富多彩的练习模式不仅能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抓住学生的思维,让他主动跟 随你的步伐层层递进体验到解题的快乐 、数学的快乐。 例如在讲授《认识四边形》时,练习环节可以设置成闯关 模式,题目难度梯度上升,并辅以组员互相根据对方解 题情况给予相应积分的形式鼓励学生认真参与到练习 中。

\

(四)巧用教师评价语言

教师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比较权威,教学中经常收到 家长反馈“孩子就听老师的,我们说的不听”,可见小学 生对于教师的话语是比较在意的,有时候教师不经意的 一句话就成了学生喜欢数学的理由。例如在教授二年级 数学期间,有一次带队放学路上,不经意地和一位学生 说了一句“手拉手,我们都是好朋友”,她在后来的语文 小作文中便记录了这不经意的一次交谈,  并爱上数学, 上课也很积极 。  由此可见,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用语是及 其在乎的,教师要是能够利用好这一“武器”是极具“杀 伤力”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关注到人,尽量多 给予个性化的关怀,多以鼓励为主,多给学生信心和动 力,当然适时恰当的批评也至关重要,在批评之后一定 要给学生一个可操作的改正方法。例如课堂上请学生回 答问题时学生音量过低,这时候教师可以说:“你讲得真 不错,但是你的声音太小了,我相信其他小组的人肯定 也想知道你是怎样思考的,期待下次你能大声地说出你 的想法,但老师还是要表扬你勇敢举手和积极学习的态 度。”这样评价既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又不降低学 习的热情,反而增加她学好数学的信心 。  由此学生获得 的成就感可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喜欢并爱上 数学的杠杆。

参考文献:

[1]韩树安.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调查 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1.
[2]叶小芬.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重要性[J].新课程 (中),2016(10).
[3]刘玉秀.三年级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J].文理导航, 202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786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