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互联网自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 金融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挑战与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2-05-11 11:57:2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旨在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胜任各类金融机构及相关领域一线工作任务的 专业人才。相关能力与素质中,职业道德素质要求甚至优先于专业能力;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高远志向、自强不息 的奋斗精神,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金钱观 。在互联网自媒体时代下,自媒体平台内容丰富但良莠不齐,深刻影响 着高职院校的学生,教师需要利用好自媒体的丰富素材,充分挖掘与时事相关的思政元素,重视授课过程中与学生 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媒体素养,通过探究式、项目制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在海量信息中鉴别真伪,辩证思考的方 法,提高金融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自媒体  金融  课程思政

一、网络自媒体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网络自媒体的发展现状。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 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 4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 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截至 2020 年 12 月,我 国网民规模达 9.89 亿,  互联网普及率达 70.4%,  其中 20~29 岁人群占比 17.8%,学生占比 21%。

自媒体按内容展现形式分为文字、  图片、音频、视 频,头部自媒体平台包括微博、微信、抖音、今日头条等; 近年来,随着网络基础环境的发展,视频内容创作迅速 提升,根据《报告》显示,2020 年 3 月至 12 月,网络视频 用户达 8.5 亿,网络视频使用率达 94.1%;同时,多个自 媒体平台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将平台中的海量创作内 容根据个人偏好、热度等加权后向用户进行智能分发, 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和人们的生活。

(二)互联网自媒体的特点。  互联网自媒体中,每个 人都可以很容易地进行创作,自媒体内容创作具有以下 特点:创作门槛低,内容丰富但良莠不齐;传播速度快, 互动性强;网络舆情信息监控滞后,存在传播低俗内容、 违法言论等自媒体失范[1]问题;商业化运作追求流量变 现,加剧虚假信息、低俗化内容的传播。

\

二、高职学生对网络自媒体的使用行为特点及态度

高职院校学生主要通过手机及电脑接触互联网,自 媒体使用频率高,用时较长;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但面对自媒体推送的海量信息,  整体鉴别能力有限;自 媒体平台的推荐功能加深了用户使用的泛娱乐化性,容 易导致缺乏理性、盲目跟风及从众心理 。媒介素养教育 在高校的重视程度比较低。  很少有学校开设专门的课程,开展的相关活动也比较少,很大一部分高校在这方 面的工作状态是一片空白。学生的媒介素养方面的学习 在学校没有系统指导,多数处于自我摸索的自发状态[2]。

三、金融类专业的课程思政特点及互联网新媒体时 代下的要求

(一)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共性。  党的十九大以来, 我国教育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为指导,紧紧抓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党对 高校的领导,突出思想引领,夯实党建基础,强化思政实 效。2020 年 6 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 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在全国所有高 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达成 广泛共识 。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已成为新时代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的重点方向[3]。

(二)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思政的重大意义。高职 金融类专业旨在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胜任各类 金融机构及相关领域一线工作任务的专业人才。金融专 业的学生就是未来的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就业后直接与 “钱”与“利”紧密关联,职业道德要求甚至优先于专业能 力;金融类专业课程教材,均有专门章节单独阐述职业 道德行为规范要求,金融专业相关的从业资格考试及技 能等级的评定,  无一不包括职业道德规范的专门内容; 否则,见利忘义、损害公众利益、丧失道德底线的行为将 造成极大的社会风险和危害。

(三)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思政特点。(1)我国金 融业发展改革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中国金融史 尤其是红色金融史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和革命文化元素;金融业改革发展实践中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 。(2)专业内容与时事 结合紧密 。金融活动范围广泛,与社会活动和个人生活 息息相关,从商业银行的存款,贷款、利息、理财、支付、 账户,到保险的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再到证券投资,风 险投资,甚至普通商品和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等,都是 金融专业课堂中丰富和鲜活的真实案例和场景,具备大 量可以结合书本知识点的时事思政元素,具备实用性和 社会性的特点。

四、金融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在互联网自媒体时代下 的薄弱环节探讨

(一)与社会现实结合紧密度欠缺 。  目前,教师在课 堂授课内容主要在理论知识层面,与互联网自媒体内容 相比,与社会现实结合紧密度欠缺 。金融专业对教师教 学水平要求较高,各个专业课程所需的教学内容往往不 同,知识跨度较大。而从现有的教师背景来看,在高职院 校中,有企业长期兼职或者专职企业经验的教师占比依 然偏低,大部分教师的主要经历一直围绕理论和学校。

此外,  金融学专业教材很多源于西方的内容和体 系,教材中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色的思政内容不够系 统、不够丰富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往往根据个人的理 解,另外投入大量时间挖掘中国国情的思政资源,思政 内容分散,教师与教师之间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

(二)课程思政成效难以保证。互联网自媒体内容创 作缺少专业的把关人,发布或转发往往不加筛选,低俗 内容、虚假信息、违法言论等经常出现;高职教学包含基 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三大模块,课堂思政一方面 受制于课时有限,另一方面思政内容分散,涵盖范围广, 思政效果与教师传授能力 、思政与理论结合巧妙程度、 辅助教学手段工具等密切相关 。反观多个自媒体平台, 利用技术手段挖掘大数据实现个性化精准推送、内容碎 片化,高职学生高频次接触,总体接触时间长;如在金融 领域,不法金融产品推广往往充斥着不实信息和金钱利 诱,“金钱至上”“权力至上”等扭曲偏激的价值观的内容 屡见不鲜,舆情监管非常薄弱,高职学生鉴别能力有限, 课程思政成效受到挑战。

(三)课程思政与学生的情感共鸣不足。现阶段各高 职院校教师积极响应教育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挥好 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在这一过程中,课程的思政资源逐渐被挖掘, 思政方法 的探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如下情况: 思政内容上,简单堆砌,流于形式,不具备感染力,没有 做到“润物细无声”,未触及学生的思想和灵魂;思政素 材上,以传统的文字、图片、新闻视频为主,缺少互联网 自媒体元素,  例如互联网自媒体的 KOL 及大 V 发表内 容良莠不齐,却因为紧跟时事、观点犀利等原因产生了 极大的影响力和传播效应,但在传统教学中鲜有涉及相关内容的点评和分析;思政方法上,重结论,轻过程,学 生面对自媒体海量信息和不同观点的时候,并未掌握如 何理性鉴别是非的方法。

\

五、高职院校自媒体背景下金融类专业课程思政的 建议

(一)思政内容上,充分挖掘与时事相关的思政元素
金融专业的行业监管政策更新频繁,专业知识跨域 度大,教师的教学内容也需要及时升级,适时做出调整, 教师要将最新的监管要求、行业政策与基础专业知识体 系紧密关联起来,特别留意关注社会热点以及与生活紧 密结合的金融类型素材,充分利用自媒体丰富的素材资 源,做好资料的搜集、及时分类整理以及提取加工的工 作,将知识点与时事结合,提升思政内容的实用性和专 业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

(二)思政方式上,重视与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师要 利用好课堂的渠道,站好三尺讲台 。首先教师自身要透 彻理解思政资源蕴含的原理和深刻意义,充分内化思政 内容,再通过面对面的课堂,去感染和影响学生,通过真 挚情感的纽带,真正让思政内容深入人心,触及灵魂。与 网络自媒体相比,学生对教师及其教授的内容有良好信 任基础,尤其在金融类专业课程中,教师通过面对面课 堂中自然流露出的世界观、价值观、金钱观、大国情怀 等,是对学生树立起高远志向,敢于担当、不懈奋斗,乐 观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的最佳示范,是培养未来金融 从业人员良好职业道德品质的最佳途径。

(三)教学设计上,将金融专业知识传授与媒介素养 教育相结合 。教师通过选择时事相关及热点话题,通过 学生探究、互相讨论、教师点评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建 立以学生为主的课堂;在课堂进行过程中现场展示文字、 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自媒体资源,让学生掌握在海量 信息中辨识真假、辩证思考,学会判断与鉴别对错真伪 的方法,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提供有公信力的多媒体 资源,让学生进行储备关注,方便实时查看,掌握主动 性;以课程思政为契机,调整“重结论、轻过程;重理论、 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参考文献:

[1]林国栋. 自媒体的现状及监管对策[J].福建农林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7)
[2]樊永华. 自媒体时代高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 现状调查及路径探索[J].人才培育,2020(12)
[3]李波,于水.从“碎片化”到“整体性”:课程思政建 设的有效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781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