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聚焦阅读策略,提升阅读速度

发布时间:2022-05-02 20:19:3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一定的阅读速度有助于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从而排除阅读障碍,提升阅读期待,提高阅读质量 。  可以 说,教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统编版教材在五年级上册安排了“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这 一阅读策略,如何把阅读策略落实到位,真正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呢?  本文以《将相和》为例谈如何聚焦阅读策 略,提高阅读速度。

【关键词】阅读策略   阅读速度  搭建支架    勾连旧知  迁移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 “课标”)在第三学段提出要求:“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 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 300 字。”研究表明,一定的阅读 速度有助于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  从而排除阅读障碍, 提升阅读期待,提高阅读质量 。可以说,教学生“提高阅 读速度”,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

《将相和》是一篇非常经典的老课文,根据《史记 ·廉  颇蔺相如列传》改编而成的课文 。本课脉络清晰,通过  “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介绍了“将” “相”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过程,三个故事既独  立存在,又相互关联 。本课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  明,通过对话、神态、动作描写塑造了机智勇敢,不畏强  暴,识大体、顾大局的蔺相如,知错就改的廉颇,赞美了  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高尚品质。

之前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们常常把“感受人物的形 象”作为教学的重点,而今天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 《将相和》一课安排在了五年级上册的策略单元中,这一 单元的阅读策略是提高阅读的速度,我们的教学指向自 然就聚焦到如何提高阅读速度上面了。课文无非就是一 个例子,我们要借助课文这一例子,提升学生的语文素 养。教学这一课,我们一定要走出窠臼,精准解读,精心 设计,老课文新方法,有效落实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

一、领会意图,精准确定教学目标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遇到老课文,我们会习惯 性地进行原有教学设计的迁移。但当老课文已经变换了 年段,承载了全新的编者意图时,我们一定要谨慎思梦: 新瓶装了老酒,会不会变了味道?重读老课文,在全新语 文要素的视域下重新解读老课文 。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 确定出体现编者意图的恰切有效的教学目标。本单元的 语文要素是: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本课的导语和 课后习题的第一题中都在关注“阅读速度”,以及提高阅 读速度方法的指导 。  因此,我确定本课时具体的教学目 标有:1.学习用连词成句的方法阅读课文,提高阅读速度。2.能够真实地追踪阅读时间,通过对感受连词成句的 阅读效果。3.能够综合运用“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体会 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是学习“连词成 句”的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教学难点 是能够综合运用“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二、搭建支架,有效落实阅读策略

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提高阅读的速度,四篇课文 承载了不同的任务,就《将相和》一课而言,是要教会学 生“连词成句地读”,从而提高阅读的速度 。基于本课的 核心语文要素,教学中我们要积极搭建支架,设计层层 推进的教学环节,促进阅读策略的学习,最终让学生阅 读速度得到提高。

这一课的教学,课导入时我回顾《搭石》一课所学到 的提高阅读速度的策略提问:我们来回顾一下,在《搭 石》这一课的学习中,为了提高阅读速度,我们需要注意 什么?  同学们出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让《将相和》一课 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前一课学习的基础上,  接着借助游 戏—认读词语、句子的活动,帮助学生感知连词成句 的阅读策略,为后面的阅读实践打下了基础。

师:什么叫“连词成句地读”呢?  我们先来做一个小 游戏—考考谁的眼力好。第一关,“眼随指针动”,请你 们看屏幕,跟随屏幕上的箭头动。

师:请看第二关,“一眼看清词语”,我会在屏幕上出 示一些词语,你们需要一眼就把这些词语读完,看看谁 一眼就能看完所有的词语? 当然,看不完也没有关系,你 们能看多少就看多少。

【课件出示】

1.铅笔   橡皮   书包   课本   笔记
2.万物更新      鸟语花香   风和日丽    和风细雨

师:第三关,“一眼连成句”,请同学们试着一眼看清 楚屏幕上的句子。

【课件出示】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师:大家发现了吗? 刚才看四字词的时候,好多同学 只看了两个、三个,而刚才看的实际上是两首诗的节选, 为什么你只一眼就全记住了?

师:那也说明一个问题,提高阅读速度跟我们的阅 读经验、阅读积累很有关系。接下来换一个活动,我会出 示一组词语,然后再出示一个句子。注意力集中,如果你 们一眼读完了,马上举手。

学习课文时,并没有忽视阅读的质量,为了避免学 生一目十行地走马观花,设计了对阅读内容进行检测的 环节,引导学生明白在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不能忽视 了对内容的理解。还借助课后习题,对学生进行了“连词 成句地读”的专项训练,训练后再读课文,在前后阅读速 度的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因为掌握了“连词成句 地读”的阅读策略,阅读速度确实提高了。

师:通过刚才的两个活动,我们明白了,阅读时,要 在集中注意力、不停留、不回读的基础之上,运用连词成 句的方法来读,  就能比较有效地提高我们的阅读速度。 但是,我还是要强调,提高速度和理解内容是同步的。接下来,我们到课文中实践一下。

师:昨天在讲《搭石》的时候我们就说过一个问题, 有些同学只追求了速度,并不是一句句地默读,而是一 目几行地跳读。这篇课文有 1100 个字,按照五年级学生 的默读速度的要求,你们可能会用 3 分钟以上的时间默 读完,假如你们提高了速度,可能就在 3 分钟左右读完。 所以,读得快和读得慢,都不能避免一个重要的问题:理 解是不是同步了。(课件出示阅读检测题检测。)

最后,为了巩固这一阅读能力,引入课外阅读内容,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阅读策略进行实践练习,从而提 高阅读速度 。  阅读《和氏璧》的故事,并进行阅读质量检 测 。就这样聚焦一个目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推 进,进行学习和练习,让学生逐步掌握了“连词成句地 读”这一提高阅读速度的策略,有效地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

三、勾连旧知,提高阅读策略的整合度

统编教科书的阅读策略单元,每一课的训练内容并 不是孤立地进行教学,在如何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的学 习上,《搭石》重在学习“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词语不 要停下来,不回读”,《将相和》重在学习“连词成句地读, 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学 习“借助关键词句快速默读”,《冀中的地道战》学习“带 着问题读”。阅读策略的训练是层层递进的。在教学这一 单元时,教师必须关注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提高阅读 策略的整合度。因此,教学这一课时,要在前一课的基础 上进行教学,如本课时的设计中,在导入时,我设计了《搭石》这一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问题等,这看似 缺乏新意的导入方式实则是非常有效的,建立在前一课 学习的基础上,新一课的学习才会更有效,在学习新策 略的过程中,总结《搭石》这一课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有 些同学只追求了速度,并不是一句句地默读,而是一目 几行地跳读,引导学生在复习前一课的阅读策略的基础 进行学习,前后勾连,使阅读策略的学习更加有效。

四、迁移方法,实践运用阅读策略

任何技能的习得都离不开实践练习,  在课堂中,当 学生初步掌握了“连词成句地读”这一提高阅读速度的 策略时,一定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当堂要训练,实践练 习。在本课时的最后一个环节出示了《和氏璧的故事》一 文,既让学生了解和氏璧的来源,在内容上进行拓展,又 让学生运用策略进行阅读,  学生的阅读视野越发开阔, 阅读策略的练习也随之越发扎实灵活,有效帮助学生巩 固所学到的阅读策略 。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师:下面我们增加点儿难度,屏幕上会显示一个故 事,这个故事大约 500 字,请你们注意力集中,用连词成 句的方法读 。注意:过去了就没有了,请看屏幕。

(课件逐行滚屏出示《和氏壁的故事》,生快速默读。)

【课件出示】

《和氏璧的故事》

检测题目:

1.《和氏璧的故事》发生在(A)
A.春秋         B.战国
2.《和氏璧的故事》中的卞和第一次把璧献给了(A),第 二次献给了(C),第三次献给了(B)
A.楚厉王     B.楚文王      C.楚武王
3.卞和哭得那样悲伤,为什么?
师播放第二遍,生再次快速默读《和氏璧的故事》。

师:读完了吗?难度提高,(课件出示)你们能不能根 据这三句提示把这个故事讲出来呢?  自己先试着讲一 讲。
生自由练习后,师先后请两名同学讲故事,讲得清 楚明白。

师:好的,这节课我们训练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是连词成句地读。这需要你们在课后大量的阅读中去运 用这个方法,才能非常熟练地使用这个方法 。之后的课 文里,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总之,在教学阅读策略单元的课文,我们一定要敢 于取舍,要舍得花时间和精力在阅读策略的学习和练习 上,对于字词的教学,课文内容的理解等要敢于放手,课 堂教学要聚焦阅读策略,这样的教学才更扎实,学习阅 读策略的掌握才更有效。

参考文献:

[1]任芳芳.《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J].小学教学 参考,2020(19):4-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752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