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落实语文要素是统编教材的核心教学任务。在语文要素的落实方面,整体把握教材是教师高效教学的基础。依据语文要素特点,教师要从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出发,精心研读要素,把握语文要素在教材中的编排分布情况,并依据不同的语文要素为学生搭建适切的支架,注重语文要素落实方法的教学,以让语文要素的落实显得有据可查、有法可依、有路可循,真正让语文要素落地。
[关键词]统编教材,小学语文,语文要素,落实
“语文要素”应该理解为“语文学习要素”,既包括语文知识,也包括语文能力,还包括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简单地说,“语文要素”包含的是语文“学什么”和“怎么学”的内容。虽然统编教材已经颁布了好几年,教材中语文要素的编排为教师的教提供了明确的教学方向,但由于教师对统编教材的解读不够深刻,关于语文要素的理解不到位,以至于出现语文要素在课堂的落实较浅,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落实语文要素为宗旨,以语文核心素养发展为主线,真正把语文要素目标落到实处。
一、整体把握,梳理教材,明确目标
统编教材的语文要素按照课程特点以及学生接受认知事物的特点分布在不同教材的不同单元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语文要素的整体把握与梳理,明确语文要素的分布特点,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才能让语文要素的落实显得更加合理有效。
(一)纵横关联,梳理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语文要素的编排是呈层级性和螺旋上升趋势的,同册教材与不同册教材中语文要素之间是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的,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以及相关语文要素之间的横向或者纵向联系,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语文要素的知识结构特点。
横向联系是指相关或者相似的语文要素在同一教材或者同一单元之间的联系。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中生动的语言,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把这些单元中的语文要素进行关联阅读就会发现这些语文要素都是围绕着词句训练要素设定的,各个语文要素之间互相依存、互相融合、互相联系,具有一定的层级性,又具有各自的侧重点,任何一个语文要素的落实都对其他语文要素的落实大有帮助。纵向联系是指不同教材相似或者相关语文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复述”这个语文要素为例,从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详细复述故事,到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简要复述故事,再到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创造性复述故事,可以看出教材中对学生复述能力的培养是逐层提升的。另外,还有关于主要内容的语文要素,从把握到概括等也充分体现了语文要素逐层提升的特点。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从横向纵向帮助学生找出语文要素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语文要素落实的通盘把握,真正把语文要素的目标落到实处。
(二)全盘考量,确定要素目标
合理确定语文要素教学目标是落实语文要素的前提条件,在要素目标制定方面,教师不能仅从单篇或者单册课文中的语文要素进行考量,而要关注这一语文要素在整个小学语文教材体系中的分布情况,对各个学段或者各篇课文中对语文要素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使语文要素目标在课堂中得到真正落实。
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教师整体研读小学语文教材的语文要素可以发现,关键语句在小学整个学段中具有重要作用,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等,可以看出这些语文要素之间是具有一定关联性的。基于此,教师就要在精准解读语文要素的基础上,明确本单元学习目标,教师可以把教学目标确定为:知道什么是关键语句。找出每篇课文的关键语句。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借助阅读拓展衔接“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意思”语文要素。这样制定语文要素目标精准,为语文要素在课堂的深刻落实提供了条件。
二、搭建支架,降低难度,精准落实
语文要素作为学生最基本的学习内容,掌握必要的方法可以让语文要素的落实显得更加有效。教师要善于依据语文要素的特点为学生搭建必要的阅读支架,以使语文要素在课堂得到精准落实。
(一)搭建方法支架,让语文要素落实更具针对性
统编教材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都设置在单元导语页,意味着本单元的阅读内容都要围绕同一语文要素目标进行教学,需要指出的是单元课文关于语文要素的目标一致,但具体到每篇课文来说还要因文而异,灵活运用各种方法,确保学生学有所获。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虽然这个单元的课文需要学生学习的语文要素是一样的,但具体到每一篇课文需要采取的方法是不同的。《守株待兔》这篇寓言故事是小古文,需要学生借助课文插图与注释先理解词句意思,再说说故事隐含的道理是什么。《陶罐和铁罐》一文中,人物对话较多,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提示语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读中感受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鹿角和鹿腿》一课可让学生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三进行思辨阅读,在思辨阅读中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池子与河流》一文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明白寓言还可以以诗的形式出现,并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来说说自己的观点看法等。最后,教师引领学生对本单元内容进行小结,可以实现一课一得,把语文要素的目标落到实处。
(二)搭建具体支架,让语文要素落实更具指导性
统编教材有些单元的语文要素跟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有关,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语文要素落实经验方法的指导,为学生搭建具体的要素习得支架,以为课堂中语文要素的落实奠定基础。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教《鸟的天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读一边画出课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段落或者句子,并借助大屏幕把这些描写呈现在大屏幕上,引领学生反复品读、感受,再说说这样描写的好处,以为学生在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语文要素的落实奠定基础。这样可以把相关语文要素前后勾连在一起,有利于语文要素在课堂的落实。
(三)搭建直观支架,让语文要素落实更具形象性
语文要素的落实要随着阅读教学随文进行,不能脱离于文本枯燥机械的施教,教师要根据语文要素的特点,把其与阅读教学相融合,力求阅读方法可视化、形象化,这样才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接受。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这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其中,在《将相和》一文中,课文题目下面的阅读提示中提到“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对学生来说,“连词成句地读”是怎样读呢?他们对此并没有多么深刻的感知。基于此,教师可以借助大屏幕,直观地向学生呈现连词成句读的方法,以及“尽量拉长一眼看到的距离”,把字连成词,把词连成句等朗读的句子标红,让学生直观可视,从而习得“连词成句”的阅读方法。在“学习提高阅读速度”这个语文要素落实过程中,教师要基于语文要素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为学生搭建出直观可视的学习支架,可以让语文要素的落实更加自然轻松。
(四)搭建认知支架,让语文要
素落实符合学生特点统编教材有些语文要素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抽象性,教学这些语文要素的时候,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特点出发,结合学生学习实际以及其与语文要素之间的差异,为学生搭建适切的支架,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让语文要素在课堂真正得到落实。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对预测的理解开始可能会有些困难,但对猜测并不陌生,因此,在一开始学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采用学生好理解、好接受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如学习《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课文题目进行猜测:“老屋总也倒不了,是被施了魔法吗?”学生们猜测的兴趣会特别高,随着学生对猜测方法的了解加深,教师可以对学生这样引导:“我们刚才已经对老屋不倒的原因进行了猜测,预测也跟猜测一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边读一边预测,看看课文中描写了关于老屋的什么事情。”这样对学生进行引导,消除了学生对预测阅读的陌生感,符合学生接受认知特点,为学生预测阅读策略的真正习得奠定了基础。
三、注重实践,开拓路径,多维落实
教师对教材进行梳理,明确语文要素的分布特点规律,并依据语文要素的特点为学生搭建恰当的阅读支架,可以让语文要素的落实显得更加精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开拓阅读的路径,注重实践,以让语文要素的落实显得有路可循。
(一)联系语境,内化方法,落实语文要素
掌握必要的阅读方法有利于语文要素在课堂的落实,但在实际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避免为了方法而方法,把方法当成学习内容,防止课堂教学现象的产生机械化和抽象化。我们要尊重母语学习的规律和特性,引领学生在语境中亲近文字、滋养文字,内化方法,发展学生言语思维,落实语文要素。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如何引领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呢?教师要善于把语文要素置身于具体的语境之中进行教学。如教《燕子》时,在学生读完第一个自然段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眼前浮现了一只怎样的小燕子。学习第二个自然段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各种红的花、青的草、绿的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的样子,并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些句子,理由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读中想象,找出生动优美的词句进行品读,并说说理由,遵循了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更易于学生理解与接受。在这个单元语文要素落实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单纯让学生想象或者体会优美的词句,学生会感到比较枯燥或者生硬,只有把其置身于具体的语境之中,语文要素的落实才会显得更加贴切。
(二)学导结合,迁移运用,落实语文要素
在阅读教学中,在语文要素的落实方面存在一个“先学后教”还是“先扶后放”的问题,这个问题没有定论,教师可以依据单元语文要素的特点采取适切的方法,让学生的阅读学习与教师的引导点拨相得益彰,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习得语文要素,这样可以让语文要素的落实显得更加扎实有效。以统编教材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本单元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与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本单元课文时,在语文要素的落实方面,教师就可以采取由扶到放的教学方式,在精读课文中注重学生提出问题方法的习得,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会对问题进行分类,尝试解决问题等,教师做好对学生的点拨指导工作。在教《蝴蝶的家》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要从略读课文的特点出发,让学生借助阅读提示,试着提出自己的问题,给问题分分类,尝试解决自己觉得值得思考解决的问题。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经过阅读思考可以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教师不要横加干涉,任意指责;对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再重点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把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让语文要素真正落地生根。
(三)内外衔接,拓展阅读,落实语文要素
学生在课内学到的阅读经验方法需要及时巩固,才能使其成为学生自身的能力。教师可依据学生阅读内容的特点,采取课内外结合的方法,注重对学生语文要素落实的迁移巩固,以落实语文要素,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本单元安排了4篇名著节选的内容,教学时教师要以课内教学为基础,通过四篇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一些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然后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阅读整本书,在课外阅读中,鼓励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进行阅读,这样由课内到课外,学生对阅读名著方法的掌握也会显得更加深刻。可见,对语文要素的落实不能局限于课内,适当的拓展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眼界,给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使语文要素的落实显得更加深刻。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落实语文要素有足够的重视,注重语文要素在整个小学语文教材体系中的整体把握,并能够根据语文要素与课文之间的联系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这样才可以真正把语文要素的目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军.统编教材语文要素落实的基本定位[J].教学与管理,2022(08):29-31.
[2]黄妹英.落实语文要素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统编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探析[J].教师,2022(12):33-35.
[3]姚彩霞.立体建模:关注观察与想象的语文要素重构[J].江苏教育,2022(33):48-51.
[4]吴韫伽.走出“实践误区”,让“语文要素”落地生根[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2(05):31-33.
[5]沈晓敏.靶向语文要素实施关联教学——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2(18):46-4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9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