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环境工程制图课程教学设计中思想政治元素的融合与实践论文

发布时间:2022-04-30 20:14:2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课程教学不仅是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环境工程制图是 工程制图与环境学相结合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本文在对环境工程制图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情分析的基 础上,采用课前线上探究式预习、课中线下讨论式学习、课后启发式复习的教学方法,在环境工程制图课程教学设 计中融入思政元素并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程思政  环境工程制图  工匠精神  课程设计

1.前言

《环境工程制图》是环境工程学生从课堂走向应用的 一门基础专业必修课程,同时也是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启 蒙课程[1]。通过学习《环境工程制图》,可以提升学生的空 间想象能力以及构型能力,为深入理解后续专业课打下 夯实的基础[2] 。  以往的教学主要侧重于“理论技能的培 养”,即注重强调学生对制图理论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忽 略了“思想政治的教育”[3] 。教师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 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  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价 值观、人生观[4],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 政治工作会议所提到的,以课堂为主的各种施教平台都 要去发掘、去融合思想政治理论,同向而行,使其发挥协 同作用[5]。因此,在《环境工程制图》教学过程中弘扬和培 育工匠精神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2.课程目标及内容

2.1 课程目标


【知识要求】理解环境工程制图基本理论知识,掌握 环境工程等工艺及工程设计方法。
【能力要求】掌握正确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基本能 力;具有良好的工程设计能力。
【素质要求】具备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具有良好职 业道德素养以及树立工匠精神。

2.2 课程内容

《环境工程制图》主要讲授绘制、阅读工程图样的基 本理论和方法,学习国家标准的相关内容 。学生在完成 本课程学习后,  能够掌握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及其应 用,并培养空间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理解并 贯彻工程制图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培养绘制和阅读环 境工程图样的初步能力,培养利用计算机生成工程图样 的初步能力;培养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工作态 度。

3.学情分析

3.1 学生的知识技能分析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环境工程专业大一年级第二 学年的学生,学生已经完成《高等数学 B1》的学习,并在 初中阶段完成了平面和解析几何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 定的数学理论基础。

然而,学生掌握的大多是纯粹数学的理论,并不了 解它们在工程制图中的作用,也不了解如何应用所学的 数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缺乏体系化的 建构和拓展性的思考。

3.2 学生的学习态度分析

通过该班级的班主任和大一年级第一学年的任课 教师交流,该班同学整体学风优良,延续了高三备考的 状态,学习态度十分认真,求知欲望非常强烈。根据之前 的教学情况及经验,  该班同学学习态度和风格主动,课 堂发言踊跃,思维活跃。

3.3 课程的教学策略分析

针对该阶段学生尚未形成系统的工程制图理论体 系,且欠缺以理论为基础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和良好的科学思维模式 。课程的讲授,重在以贴近生活 的工程设计实例为基础,运用深入浅出、逻辑性强、启发 式的授课模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积极思 考的综合能力和科学思维。

3.4 教学方法

环境工程制图知识覆盖面广,实践应用性强,仅由 授课教师单方面向学生灌输基本的理论,过于侧重理论 教学,忽视上机操作、实际操作等方面的强化,学生难以 理解透彻,领会不到要点,导致主观能动性、创新性较 低 。后疫情时代,线上学习的模式以及平台已发展得极 为成熟,为教学方式的延伸和融入环境工程制图课堂教 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为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到《环境工程制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课前线上探究式预习、 课中线下讨论式学习、课后启发式复习的教学方法,培 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  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 养,树立工匠精神。

\

4.教学实践

4.1 课前线上探究式预习


课程思政并非是将思想政治理论生搬硬套进各专 业课的培养方案或大纲中,而是通过引导和发掘其本身 的思政元素,做好思政与教学的有机融合,在潜移默化 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习惯 。对于环 境工程制图课程教学而言,这不仅要在现行专业培养方 案中以生态文明为引,突出匠心精神培育的内容,更应 当注意对学生的思维引导,  同时立足于现实岗位需求, 课堂中强调遵纪守法、尊师重道;实践中严格执行各种 着装、操作规范等。

每次授课前一周,学生利用本课程组建设的浙江省 第二批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浙江省线上一流课程《环 境工程制图》,以及易课堂建设的《环境工程制图》共享 等资源,  观看下一周即将讲授相关章节的教学视频,自 主探究即将讲授的理论知识内容。根据教师提前布置的 学习任务,学生利用学习强国平台收看《大国工匠》等相 关纪录片、学习“工匠精神及其当代意义”“传承工匠精 神、汲取前行力量”“致敬大国工匠,涵养工匠精神”“中 国工匠精神:0.01 毫米的倔强与匠心”等内容,让学生对 工程建设产生兴趣的同时也对知识进行方向性的把握, 引发学生对于课程素质培养目标中的工程意识、职业素 养和职业品质等的思考。

4.2 课堂线下讨论式学习

(1)教师讲授 。基于学生在线上学习平台预习的情 况反馈,采用分组讨论、研究实际工程案例等模式使抽 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更为透彻地理解专业知识 。教 师在授课时,  通过多媒体展示港珠澳大桥、500 米口径 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等国家优秀工程,增强学生的 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结合环境工程专业实际情况,展 示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填埋场等环保工程的设计图纸 和实际工程图片,使学生理解在解决水污染、大气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各种环境问题过程中,  必须打开格 局,要有纵观全局的眼界,但同时也要把握细节,每一张 图纸都要层层把关,精益求精,这也是要求学生在环境 工程制图、CAD 制图等课程中真正学习到的工匠精神。
(2)互动讨论。学生根据多媒体展示内容,结合课前 线上预习知识,就“如何以工匠精神推动中国环保事业 发展”“如何用工匠精神践行环保事业”“环保事业需要 工匠精神”等主题进行分组讨论 。学生在课前线上预习 过程中的疑问和心得可在正式授课时分组讨论,各抒己见,交流信息等,形成良性循环。通过课堂讨论,一方面可 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增强对环境工 程专业的理解和认可度;另一方面,学生也从中领悟出环 保人需要工匠精神、环保行业需要工匠精神、环保事业需 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在改善和提升我国的大气、水体和 土壤环境治理的工作是不可或缺、必不可少的。
(3)专家授课。基于校企共建的“工程体验”课堂,邀 请国内和浙江省内知名环保企业的专家进入课堂,他们 从环保一线专家的角度剖析环保工程项目,传授多年的 实践经验和心得 、在各种工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 法 。企业专家通过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与学生面对面 交流环保工程设计、调试运行、数据监测等环节都需要 精准的技术和严谨的态度 。通过专家进课堂授课,可以 使学生学习到教材中不能具体呈现的实际工程经验,在 拓宽知识面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环保行业 与工匠精神的理解。

4.3 课后启发式复习

为进一步巩固授课内容,  避免应试的突击复习,在 每堂课后布置相应的理论知识习题以及 CAD 绘图,在 反复练习的过程中提升熟练度,在绘图过程中出现的问 题可以通过网络连线教师或者线上会议的方式进行讨 论和解答 。此外,根据课堂教师讲授内容、分组讨论情 况,结合《环境工程制图》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课后布 置除传统的制图习题练习以外的实践操作式作业,并要 求学生在完成实践操作的作业中寻找工匠精神等思政 元素,丰富课后作业的形式,在强调规范作图训练的同 时,也不乏趣味性。

\

5.总结和展望

环境工程制图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以及生态学等 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程,将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 融入到环境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在 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重要环节的教学设计中融入了工 匠精神,并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今后 的教学工作中,将进一步挖掘环境工程制图课程中蕴含 的显性和隐性的思政元素,  不断完善课程教学体系、丰 富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工程制图在高校思想 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昊,张正中.新时代“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 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7):70-71.
[2]岳思羽,宋凤敏,赵佐平,刘智峰.新工科背景下《工 程制图》课程改革的探索[J].广东化工,2020,47(21):214- 215.
[3]刘德良,路慧彪,曹淑华,于哲夫.工程制图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20,7(49):172-175.
[4]周影茹,马陶武,胡文勇.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1(25):181-
184.
[5]张勇,胡诗朦,陆文洋,周天舒,杨凯,陈小勇,刘婕.生态环境类专业的课程思政—以“环境问题观察” MOOC 建设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8(6):34-3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751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