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主题教学是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路径。主题教学实践在实施过程中仍有诸多制约。认真探索 以课标为依据、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问题情境开展主题教学,对提高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效 果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核心素养 主题教学 有效路径
主题教学是以学习者为核心, 以学生知识背景为基 础,引导学生针对某一主题所涉及的重要概念、原理和讨 论的问题进行深度探讨, 将学科相关知识整合在主题所 形成的脉络与情境下,使学习者获得综合、系统的知识、 能力和态度,最终聚焦到家国情怀和完整人格培育。[1]作 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地理学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独特 的价值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明确地 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和地理实践力。地理学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特点,更 适切主题教学的思想。
一、实施主题教学困境分析
1.核心素养认识的浅表化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通过 学科课程实现,教师必须真正理解地理核心素养的真正 内涵:通过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强化人类与 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提升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 知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 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 意识,为做一个有责任感、能够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重任的时代新人打好基础 。[2]地理核心素养的出发点是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做出地 理学科贡献。一些老师对核心素养认识仍然不够,教学 的落脚点还是在学生掌握了几个地理知识要素,而不是 学生通过地理学习获得了哪些发展。对核心素养认识的 浅表化导致无论怎样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都是换汤不换 药。
2.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 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 艺之所在。在新课标、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地理 课程结构、教材内容、评价方式等都有了全新的改变。观 念的转变也带来了课堂教学的改革,主题教学、单元教 学、有效教学等各种课堂教学形式纷纷呈现 。但毋庸讳 言,有些老师把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理解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全部,为探究而探究、为讨论而讨论、为合作而合作, 忽视了学生日常经验和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没有让学生 在已有体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不能将新知 识和原有的经验、知识建立联系,并整合进入学生原有 知识结构。
3.时代发展变化的困惑感。当今世界发展之迅速、变 化之巨大已远超我们想象,面对时代发展带来的巨大变 化,课程教学的改革却仓促无力,应试教育仍根深蒂固, 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体验关联性不够,脱离了具体 情境的概念、知识、技能难以迁移应用,分科教学导致知 识割裂,讲授为王的教学方式难以实现学生自主、合作、 探究学习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当要求学生记忆掌 握的一些地理知识可以通过互联网即查即得时,当地理 学科的老师面对全科学习的学生时,我们的地理课堂怎 么教、教什么?很多老师困惑了。面对新时代聚焦地理核 心素养培养的课程,我们的教学却卡在了过去传统课堂 教学方式上。
4.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式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传统 课堂教学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 使用,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可以有效解决 时空限制,再现历史,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 。但 在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一些老师或多或少存在 着过度使用信息技术的问题,把是否使用多媒体作为课 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标志 。过多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导 致学生自主思考、自动探讨的思维过程被忽视,未能实 现知识的有效迁移,也未完成提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施主题教学路径探索
1.紧扣课标,确定学习主题。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确 定主题的第一依据,它明确了学生需要达成的地理核心 素养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 化,是以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发展为核心,按照地理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和学科规律组织学习内容。学 习主题的选择应该最大限度用好教材,教师需要对教材 内容进行科学的组合,可以以单元模块内容如地球的发 展和运动、大气和天气系统、水循环和海水运动等为主 题,也可以以专题如工业为主题,从工业的区位、工业产 品、工业与环境关系、工业发展方向等等,还可以以区 域+主题方式从不同层次和尺度探讨某一个主题要素, 凡此种种,最终还是聚焦到综合思维、区域认识、人地协 调、地理实践力四大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
2.创设情境,明晰学习目标 。地理核心素养要求学 生通过地理学科学习,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去解决 生活中真实复杂的问题。怎么能够让学生从模型认识和 普遍规律中去解决特殊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知 识储备和真实的生活体验出发,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将现实中复杂的、结构不良的情境引入课堂。
3.合作探究,建构学习内容 。主题教学以情景导入, 以问题展开,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分析,最终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师依据学习主题和情景问题, 做好小组分工,各小组之间、小组成员之间从不同维度、 不同层面去探究解决问题。学生在真实的任务情景中持 续互动,在合作探究中经历探索未知、方案设计、解决问 题。
4.分享拓展,升华学习体验 。不同小组之间通过演 讲、质疑、辩论、报告等形式对学习成果进行分享、评价、 整合,使主题教学内容更为系统、完整、科学 。学生在分 享学习的过程中从分歧到理解再到共识,很好地锻炼了 学生倾听、开放、合作的能力。学生通过对主题教学知识 内容的梳理和对学习体验的升华,构建了对地理主题教 学学习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并能在具体的地理主题学习 情景中加以应用,真正地完成了主题教学知识的内化。
三、实施主题教学案例示范
偿试以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土壤教学内容为例, 分享主题教学设计思路。
1.确定主题 。 土壤是新课标中增加的内容要求,土 壤与大气、水、岩石、生物、地形等要素共同组成自然地 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 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 材中没有单独土壤部分内容,尽管在教材的教学内容上 对土壤、植被、地形等内容均有体现,但总体上感觉在实 验教材中对主要自然环境要素介绍不够系统,新课标这 部分内容表述更清晰,也更易操作,确定以土壤教学为 例进行主题教学设计。
2. 明确目标 。新课标中对土壤部分内容要求为“通 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 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 素”。依据课标要求, 结合主题教学的出发点和学情实 际,确定教学目标为让学生会通过实地观察和利用标本掌握土壤组成,运用资料说明土壤形成主要要素,并能 解释各种土壤现象,能够结合实际了解土壤的功能和养 护方法,理解养护土壤的重要性。重点是“说明土壤的主 要形成因素”, 方法则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 本”。对于土壤的养护,尽管课标没有明确要求,但需让 学生从地理的视角,关注土壤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 的综合思维,渗透人地协调观。
3.精心设计 。 土壤与生活关联性很强,是学生日常 能接触到的事物,因为太平常,学生往往缺少了对土壤 的关注。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立足学生的生活,结合时政 热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家国情怀,以嫦娥五号探月 为背景,以微博上出现的热搜:月球上的土有啥用?月球 土壤可以种菜吗?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进而增强他们对 课程内容的探索欲望。通过对比月球土壤和地球土壤的 差异,引出土壤的概念及土壤组成和肥力因素,进而引 导学生合作探讨如何观察土壤? 如何描述土壤? 不同的 土壤有什么差异? 从地理的视角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 人”。在学生完成学习过程中,通过网络查询、资料查证、 标本描述、实地观察等不同途径进行探讨,老师给予引 导陪伴,指导学生对知识探究、提炼、建构。
4.创新评价 。新版课标强调改进评价引导,《普通高 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明确:要在地理情境中,强 化学生的思维训练, 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 合,用评价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学会认知、学会思考、 学会行动。[3]在主题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学生自主探究积 累相关知识,还是小组分工协作记录描述,包括讨论汇 总学习内容, 老师均应设计出相应的等级评价量表、活 动表现记录表等,既有老师的评价,也有学生进行的自 评和互评, 通过过程性评价激发学生的主题学习热情, 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个人的优势和不足,让学生在解决 现实中真实具体的问题中获得技能,建构知识。
总之,在实施主题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置身于 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开展与主题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探 究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原理,培养学 生解决生产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迁移运 用,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程菊,徐志梅,舒建秋.从主题教学走向地理核心 素养培育研究[J].地理教育,2016(2):4-6
[2]韦志榕,朱翔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 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3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 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7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