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论文

发布时间:2022-04-27 10:11:3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大学生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呈现出一些特点:成长性、层次性、需求性 。  为了进一步 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有必要根据这些特点,选择和优化教育策略,在教育过程中选择性应 用发展性教育策略、差异性教育策略、需求性教育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策略

一、大学生学习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 重要任务,  是高校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 在各高校的大力宣传教育下,一方面大学生对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践行水平明显提高,“四个自 信”显著增强;另一方面大学生目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的认同和践行水平还有提升的空间。

首先,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认知水 平较高,呈乐观积极态势 。  已有的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内容的知晓层面开展的调查结果比较乐观,大多数大学 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并且对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划分和所指的具体内容了解程度 较高。其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涵的 理解度、具体内容的践行度还有提升的空间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知道”层面上,更重 要的是理解、掌握并付诸实践。有调查显示,在对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实践层面上,一部分大学生的表 现并不乐观。一些大学生不能深刻辨别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中的“民主”与西方国家宣扬的“民主”;不能对宗教 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做出正确区分;不能将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贯彻到具体的生活行动中去 。再次,多种因素 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践行效 果。一是意识形态因素。境外反动势力企图通过意识形 态渗透的方式,分化、西化我国青年,达到其不可告人的 目的。高校的意识形态斗争形势复杂、斗争尖锐。二是经 济、社会因素。一部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的力量不是很强,削弱了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  经济的相对落 后,也使得对大学生开展教育的方法选择和渠道选择都 受到制约。三是家庭环境因素。一个人的价值观形成、发 展主要受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影响,其中家庭教育对人的价值观形成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部分大学生由 于其特殊的家庭背景,形成了一些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 的价值观念。四是宗教因素 。由于宗教有神论思想的影 响,部分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信奉宗教教义和宗教推崇 的行为准则,  对国家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可能产生疏离、 难以接受的现象。五是宣传教育的方式因素 。当前高校 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比较统一和传统,经常 采取“一刀切”的教育策略,对一部分大学生的特殊性研 究不够、应对不足。

\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点 

第一,认同和践行水平具有成长性。人的价值观发展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人们也总 是能通过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  促进价值观的形成。 个人价值观的成长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价值观的 形成、价值观的成熟、价值观的完善。从人整体的一生来 看,初始形成阶段对应于人的儿童时期,成熟期对应于 人的青少年时期,  发展完善阶段对应于青少年之后时 期 。从人的某个人生阶段来看,人的价值观认同水平也 同样具有成长性 。有研究表明,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大学 生在价值观认同上具有不同的表现,呈现一个由不成熟 走向成熟、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大学生价值观认同 的成长性集中表现在政治觉悟上的进步,从一般群众到 共青团员,再到中共党员,其价值观认同水平明显表现 为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

第二,教育对象具有层次性。首先,大学生群体存在层次性。从大学生学历看,大 学生分为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从大学生就读高校 看,  可分为普通高校学生、211 重点高校学生、985 高校 学生;从就读年级看,可分为大一年级、大二年级、大三 年级、大四年级学生;从思想政治觉悟看,可分为中共党 员、共青团员、一般学生 。其次,大学生个体价值观践行水平存在层次性 。大学生价值观践行水平,  可分为知、信、行三个层次。“知”指的是思想认同,“信”指的是情感认同,“行”指的是实践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经历了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行动认同三个阶段。”[1]

第三,学习、践行具有自觉性。个人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这个大背景,大学生必须将个人的发展融入社会的发展才能更加顺利。而主流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是他们融入社会的关键手段和重要过程,这使得大学生能够自觉地去了解、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自觉性源自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具有强大的动力和指向性。这种自觉性程度和他们的需求程度密切相关。挖掘和激 励他们的内在需求可以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学习、践行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同时,由于个体差别,大学 生的这种内在需求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使得他们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层面的内容、不同方面的内 容的关注度不同。

\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一)发展性教育策略

发展性教育策略是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 育时要抓住教育对象价值观成长的关键期,针对教育对 象价值观发展的不同水平和阶段采用针对性措施,发挥 价值观发展水平较高的教育对象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 教育对象价值观发展水平的提升。

大学期间是青年价值观定型的关键时期,是“人生 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2] 。大学生价 值观可塑性比较强,  且受家庭和父母的影响越来越小, 同时其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体现为一个从低年级到高 年级的,  从普通群众到中共党员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过 程。这就要求我们充分把握好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拔节 孕穗期,根据其成长性特点,充分发挥课程育人与组织 育人的优势,  有效利用党员发展各培养环节的教育功 能,使大学生全方位、全过程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

政治面貌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和践 行水平的重要标志 。可以充分发挥组织育人作用,将大 学生党员培养工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结 合起来 。  针对大学生处于团员、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 员、党员的不同阶段,对他们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水平提出不同要求。要发挥大学生党员在认同 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示范作用。大学生党 员具有较高素质,较大影响力,可以对其他大学生学习 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二)差异化教育策略

差异化教育策略是指在研究教育对象个体差异,充分掌握教育对象的特点、特性的基础上,对不同的教育 对象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做到“因材施 教”“因人而异”,从而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效果。

以大学生群体为分析对象,其教育层次、生活背景、 思想觉悟都存在差异;以个体为分析对象,其学习和践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水平也不尽相同 。  因此,在实 际教育过程中,要注意采用差异化教育的方法,加强教 育的针对性。对不同年级、不同学历层次、不同生源地的 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教育内容的选 择、教育方法的选用、教育活动的开展等方面都应有所 区别。

从大学生所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实践认同的不 同阶段出发,要通过马克主义理论的教育,加强其思想 层面的认同;要通过辅导员、班主任谈心谈话、榜样人物 宣传及大学生党员帮扶等方式加强其情感层面的认同。 要通过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 加强其行动层面的认同。

实施差异性教育策略还可以利用不同高校、不同地 域的特殊教育资源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 例如不同地区的红色资源、传统文化资源等。

(三)需求性教育策略

需求性教育策略是指了解教育对象的现实需求,挖 掘教育对象的潜在需求,通过满足和抑制教育对象的需 求的方式来激发和引导教育对象的这种内生动力,从而 提高教育对象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持久力。

激励大学生能够自觉地去了解、学习、践行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以他们的现实需求和发展需求为切 入点,明确他们群体和个体的教育诉求 。需要采用多样 化教育方式和方法满足大学生的不同教育需求。有的大 学生由于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对思想政治理论的领悟能 力相对较低 。可以通过加强“社团思政”的方式,来加强 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大学 生,我们尤其要注意结合其现实利益需求开展针对性教 育。充分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宣传教育人员 通过针对性谈心谈话,经常性走访关怀,将管理、服务、 思想教育相结合,“因人而异”“因事而化”地开展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学生既能感受到服务育人的‘温 度’,又能体会到管理育人的‘热度’”。[3]

在激励和引导大学生的需求时,要对“优势需要”重 点关注。大学生“当前最迫切的需要,就是‘优势需要’”。[4]  可以根据大学生的“优势需要”,设定相应的教育目标、 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提供对口的教育产品 。“优势需
要”的满足能极大激发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提升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潘清.探索认同机制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国高等教育,2013(12):37-39.
[2]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01).
[3]吴跃本,朱晓艳.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需求侧思考[J].黑龙江教育,2020(9):49-52.
[4]董静.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法治与社会,2020(12):179-180.作者简介:黄志兴(1978 年  ),男,汉族,江西樟树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黄坚亮(1984 年  ),男,汉族,江西奉新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737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