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受限于乡村地区落后的经济条件和文化基础,乡村孩童缺乏优质读物、缺乏有资质的教师指导,阅读意识薄弱、阅读方法落后,乡村阅读教育窘境急需政府、高校、社会资源多方协同致力改善。本文通过梳理近年来高校助力乡村阅读教育的情况,凝练总结江苏省志愿服务项目交流会金奖项目——江苏师范大学敬文书院乡村儿童“U-G-P”阅读成长协同计划的模式与优势,以期为今后高校对接乡村阅读教育提供经验,为振兴发展乡村教育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高校;阅读教育;志愿服务;“U-G-P”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夏智慧,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助力乡村阅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乡村儿童“U-G-P”阅读成长协同计划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7(36):102-106.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Helping Rural Reading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ake"U-G-P"Collaborative Reading Growth Plan for Rural Children as an Example
XIA Zhi-hui 1,QI Qin-er 2
(1.Jingwen College of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Jiangsu;2.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Abstract:Limited by the backward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cultural foundation of rural areas,rural children lack quality reading materials and qualified teachers’guidance,with weak reading awareness and backward reading methods.This situation is in urgent need of coordinated efforts from the government,universities and social resources.In this article,through carding power country reading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oncise summary of volunteer service project communication meeting gold medal project in Jiangsu province,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courtyard village children worship document“U-G-P”reading growth pattern and advantages of collaborative planning,so as to provide experience for future college docking rural reading education,render contributing to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Reading education;Volunteer service;“U-G-P”mode
一 引言
199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协同开展的大中专学生暑假支教的文化下乡和基层扫盲活动,基本被视为我国大规模大学生志愿支教的端源。而随着1999年“研究生支教团”的成立、2003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开始实施,大学生支教行动渐趋高潮。乡村教育尤其是乡村儿童的基础教育,也因此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十九大以来,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教育作为促进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工具,在此背景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更加凸显“互联网+”在精准扶贫上的意义。
“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教育对于现阶段的乡村地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发展基础和智力保障。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期投入到乡村支教的志愿中,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知识与综合素质普遍较强,他们在磨炼品格、增长才干、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的同时,更为师资薄弱、人才匮乏的乡村教育注入了新鲜活力[1]。
二 基础教育阶段乡村儿童阅读情况的现实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发展蓬勃,成效卓著,但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矛盾日益明显。以作为“向日葵读书点”之一的邳州邢楼镇为例,存在着制约乡村教育发展的经费不足、家校观念陈旧、师资落后等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不得不承认,农村教育状况并未实现质的突破,不仅许多根深蒂固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而且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还在新的形势下不断滋生,农村教育正处在举步维艰、负重前行的困窘之境中。在这样的情形下,“奢侈”的阅读教育,其落实可能性几乎为零。
(一)经费不足,阅读兴办缺资本
教育经费短缺是我国教育面临的普遍问题,这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农村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近几年来,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仅占GDP比例的2%。而这微薄的2%,绝大部分都投入到了高等教育和城市中小学教育中,等到本就十分有限的经费到了区、县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手中,很大一部分被利用来在城区大兴“示范校”、“窗口校”,以显示领导的丰功伟绩。层层卡扣,级级剥削,最后到达农村中小学的几乎是微乎其微,有的地区甚至是零。
2015年10月21日,江苏师范大学敬文书院全体教职工与学生党员在党总支书记张立荣的带领下,赴邳州市邢楼镇开展党日活动,就如何进一步加强与向日葵读书点的合作以及助力当地乡村教育的发展进行专题调研,并在向日葵读书点开展支教活动。邢楼镇中心小学校长黄立国在研讨会上坦言,近年来下拨到邢楼镇的教育经费微乎其微。由于经费的严重短缺,学校教师的教学设备以及学生基础的学习用品有时都难以得到满足,阅读教育所需的书籍书本更不必说。
(二)观念陈旧,阅读教育遭轻视
受应试教育选拔机制影响,农村教育陷入“卷面分数最重要”的思维定势。学校、教师和家长目光短浅,只看重能为学生成绩和自身提拔带来直接效益的工作,而对潜移默化着影响学生知识建构、人格塑造的阅读嗤之以鼻,不予理会。在邢楼镇进行阅读志愿服务的敬文学子通过分发、回收调查问卷了解到,当地的孩子对阅读这一概念的理解浅显且模糊,孩子们在学校未接受过系统的阅读教育,在家亦是如此。鲜有的重视孩子学业发展的家庭,也仅仅是把学习局限地理解为课堂授课的听讲、课本知识的记忆,而将孩子们感兴趣的读物统一定义为“闲书”、“杂书”,在不经意间扼杀了孩子天性本能中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浇灭了孩子对探索世界途径之一的阅读的兴趣及热爱。
(三)师资落后,阅读缺少引路人
乡村学校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素质偏低、年龄结构不合理、数量不足且不稳定的问题。他们中的大部分是七八十年代生人,未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仅凭经验施教,观念陈腐落后、教法固定陈旧。加之学校由于经费紧缺等各方面原因,为教师提供的外出交流研修的机会甚少,多数教师不能进行或参与到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中,有些教师教书几十年,甚至没有走出校门听过一节公开课。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他们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早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而在乡村地区,学校教育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与形式,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教师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最为深刻、长远。邢楼镇中心小学校长黄立国、邢楼镇大固小学校长吴敬国在助力乡村教育专题研讨会上也都重点指出了师资落后对于制约乡村教育发展的影响力之大,言语之间流露出对这一现状的忧虑与无奈。也正因此,两校校长多次请求支教大学生引荐优秀毕业生,为乡村教师这一队伍注入新鲜血液,融入活力因子。
三 高校学生乡村支教中的问题与反思
(一)制度建设不完善,志愿开展不通畅
制度的不健全,一方面是针对大学生群体而言的。支教生的生活安全、经费补贴、考核评估、奖惩举措等方面都缺乏统一高效的制度保障。高校有关单位缺乏相应的政策指导,未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另一方面,是对于受教育的群体而言的。严谨的选拔机制的缺失也使前去支教的大学生本身能力良莠不齐,知识、资源浪费,支教大学生和乡村对接学校双方利益无法得到保障等不良后果。未对来服务能力、素养、情怀任一方面的缺失,都容易造成教学低质量、低效率的恶性循环,社会的“老师们”建立统一标准的考核体系,支教活动的最终效果远不如预期。
(二)高校、支援学校、当地政府,三方沟通不密切
对接的过程中,高校、政府、支教点三方并没有密切配合。由于当地政府和受援学校对于支教大学生的不了解、不重视和不信任,大学生的相应权益也无法得到足够的保障。支教过程中配套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改革、教学产生的经费报销等影响学生支教的关键环节也因为高校与当地校方缺乏沟通变得繁琐复杂。而高校大学生对于支援地学生的学情也缺乏深入了解,所以教学活动往往并未起到预期的育人效果[2]。
(三)支教内容不明确,活动实效不明显
由于高校大学生支教多为短期支教,人员流动也相对频繁,因此系统性教授某一学科的知识并不易于实施。相比较而言,教学如能更侧重于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传授学习方法,以点带面地进行教学设计,将更具现实意义。但是,大部分支教学生并不能从支援地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举阅读教育为例,在营造“书香校园”自上而下的推进过程中,尤其是指定学生必读经典书目列入考试检测范畴后,“读书热”在众多曾经“去阅读化”的村小学校,空前异常火热起来。但由于支教大学生缺乏阅读指导的针对性,放羊式的“自由漫读”使得很多乡村小学生处在“无人指导的浅阅读”中,严重缺乏自主深度阅读的能力,因而也就无法感受体悟到沉心阅读的深刻魅力,难以生发对于阅读的真诚热爱。
四江苏师范大学敬文书院乡村儿童“U-G-P”阅读成长协同计划
江苏师范大学敬文书院致力于实施“阅读成长协同计划”,汇聚社会各界公益组织、爱心志愿者的力量,帮助农村留守儿童,丰富他们的课外文化生活、弥补家庭教育不足、养成良好品德。先从开设阅读指导课开始,真抓实干去培养好学生的阅读基本功,真正地让孩子们体味到深阅读的魅力和效用,切实提高自身的阅读素养,开拓自己的胸襟与眼界。
(一)何谓“U-G-P”模式
如图1所示,“U-G-P”模式即在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实施大学(University)、政府(Government)、读书点(Place of Reading,由中小学或农户负责)三方协同的乡村儿童“U-G-P”阅读成长协同计划,多方位整合社会资源,推行“向日葵读书点”的建设。让6-14岁学龄期、父母双(单)方外地务工、随(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生活,缺乏亲情滋养、心灵孤苦无助、节假日无处可去、学习吃力困难的儿童,在不出自然村的“向日葵读书点”里,接受来自大学生志愿者提供的学习辅导、心理疏导、成长指导和生活引导,以尽可能弥补物质匮乏、亲情缺失带来的残漏缺憾。
采取政府扶持下的协会推广模式,由大学组织在校大学生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共同成立“向日葵读书点志愿者协会”,出台《向日葵读书点志愿者协会章程》,在协会层面统筹开展关爱帮扶工作。大学生志愿者在“向日葵读书点”内,采取阅读辅导与活动指导相结合的教育方式,重点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对阅读学习深刻而持久的爱。避免课堂教学的简单延伸。每周将志愿者队伍按小组分派到各个读书点指导至少两小时;每两周开展一次特色悦读汇活动,与留守儿童一起分享读书心得,聆听孩童心语,推动深度阅读;每学年暑期开展为期15天的阅读学习活动。
该项志愿服务致力于弥补欠发达地区乡村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的课堂外文化生活和家庭教育两方面空白,促进其身心健康安全成长。大学生志愿者为“向日葵读书点”带去的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乡村儿童特别是困境儿童的村内校外文化生活,有利于改善其孤独散漫的课外生活境况,与此同时也给予了困境儿童以文化扶贫和人文关怀,缤纷了孩子们原本乏味单调的童年。
(二)特色与创新
1.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师范类大学、政府和中小学(或农户)助力乡村阅读教育的U-G-S(U-G-P)模式
UGS(UGP)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常见于师范生的培养中,在支教活动中引入三方协同模式尚属创新之举。以向日葵读书点为例,目前绝大多数读书点设立在农户家中,有少部分图书和简单桌椅,但是缺少志愿者对留守儿童进行专业的指导;我校大学生对于支教活动普遍具有较高热情,但是往往因为交通食宿等现实困难,望而却步;向日葵读书点负责人资源有限,如果没有当地乡政府的支持,就无法为前来支教的学生提供相关基础保障。因而,在支教活动中,大学负责选拔有热情、有责任心、有教学能力的大学生,政府提供基础硬件支持,支教点(中小学或农户)负责留守儿童的组织工作,支教UGS模式的三方协同机制便初步成形。该模式具有可复制、可推广性,能够为目前各类支教活动提供参考。
2.探索卓越教师良好师德养成的路径
师德教育与养成是师范生职前教育的重要内容。参与到支教活动中,使得高校大学生感受体悟到教育的奥义与自身的使命,其身体素质,心理抗压及传授知识的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磨炼与大幅的提升。与此同时,参与支教也是当代青年响应国家号召,具有社会责任感以及富有爱心的体现,有利于大学生高尚德性的养成与塑造,有助于乐教施教的卓越教师培养与发展,是当代青年大学生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经之路。
3.积极推进当地乡村阅读教育事业的发展
大学生在向日葵读书点开展支教活动是对乡村阅读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力支持。以阅读为切口,通过大学生生动有趣的授课,极大地提高了当地儿童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拓展了他们的知识广度,陶冶了他们的情操素养,促进了他们的心智成长。小切口的深入推进,大范围的逐步推广,阅读教育正在乡村的土地上扎根发芽、蓬勃生长[3]。
(三)实施方案与操作路径
1.工作标准“向日葵读书点”做到“五个有”:
(1)有因地制宜的活动场所。遵循一室多用的原则,选择乡村学校少年宫、校外辅导站、妇女儿童之家、农家书屋、村民闲置农舍等作为活动场所,一般不小于20平方米,配有成套桌凳,整体无安全隐患;读书点门前显著位置悬挂有全市统一的“向日葵读书点”LOGO,志愿者辅导员和留守儿童配有全市统一的徽标。
(2)有相对稳定的志愿者队伍。校党委,成立党员教职工和学生志愿者队伍;校团委,成立各学院团员学生志愿者队伍;校学生会,成立以各级学生干部为代表的团学组织成员志愿者队伍;校内公益社团组织,成立普通学生爱心志愿者队伍。
(3)有健全完善的工作制度。地方政府推出“1+1”模式配备志愿者,前“1”指在读书点附近居住的“五老”或家长志愿者,主要负责读书点日常作息、安全保障工作;后“1”指在职教师、大学生村官、党员妈妈等志愿者,主要负责阅读指导、课业辅导。在这一基础上,大学方面按照“3+1”模式配备志愿者,前“3”指选派三名优秀大学生,对应帮助对象儿童学习语数英三门课程;后“1”指在校教职工志愿者,主要负责留守儿童及志愿者安全。“3”与“1”之间注重年龄、阅历、知识结构的互补。建立健全留守儿童信息登录、到离点记录、监护人协议、图书借阅四项管理制度,做到“二表”(留守儿童信息采集表、志愿者辅导员指导登记表)、“三本”(图书借阅登记本、留守儿童到离点记录本、活动情况记录本)记录齐全,专柜专放。
(4)有充实丰富的活动安排。针对留守儿童身心需求,组织开展涉及读书辅导、兴趣激发、品德培育、健康常识、自理能力、心理疏导等六大主题活动,使留守儿童在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中全面发展、快乐成长。
(5)有及时参与的新媒体平台利用互联网搭建向日葵读书点的宣传交流平台(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形式),及时发布志愿报名条件,受捐助资金和物资使用情况,以及公布最新验收完成的向日葵读书点等重要信息。定期在网络平台上发起全民投票,并结合当地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及兴趣爱好,以挑选适合的书籍投送至向日葵读书点。
2.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成立由校党委领导为轮值推广行动组长,副职领导为副组长,教职工和各学院学生为成员的“向日葵读书点”推广行动小组,明确责任目标,细化工作方案,研制发布全市推广行动职责分工表,按照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如期完成推广任务。
(2)多措并举,加大投入。当地政府各级文明单位率先垂范,带动全市企事业单位、社会公益组织加大对“向日葵读书点”的帮扶力度,采取政府帮助一点、单位捐助一点、社会募集一点的方式募集资金,成立“向日葵读书点”专项基金。
(3)加强报道,扩大影响。新闻媒体综合运用消息、评论、专访、侧记、图标等报道手段,推出“‘向日葵读书点’推广行动”专栏专题、系列报道,并推出QQ群、微博、微信等互动新媒体,持续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公益事业中来。
(4)适时督察,严格考核。校领导小组定期前往,考核学校志愿者,了解志愿工作不足之处,听取反馈意见。
概括来讲,本项目的操作路径大致可归纳为前期准备——项目计划——文献研究——访谈调查——试点推广——实地支教——信息搜集——总结归纳——形成报告——深入推广,这十个阶段。每一阶段承上启下,环环紧扣,使得整个项目严密而流畅。
(四)已有成效
该模式已在江苏邳州市邢楼镇进行试点,在徐州周边乡村如丰县、萧县进一步推广,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和实际效果。经过6年以上的时间,人均一年阅读书本的数量,由最初的1本增加至现在的平均每人阅读7.8本。人均周阅读时间由一开始的15分钟逐渐延长一周2.5小时,识字水平人均提高约10%,阅读速度平均提速7%。村儿童人均识字水平、人均阅读量、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等指标均得到提升。中青网、彭城晚报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在首届江苏省全民阅读“五十佳”评选活动中,“向日葵”志愿者服务队被评为江苏省十佳全民阅读推广社团;在第三届江苏志愿服务展示交流会中,《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儿童“U-G-P”阅读成长协同计划》获评“金奖项目”。我校也将向日葵读书点确立为“江苏师范大学师德教育基地”和“江苏师大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1.资金充裕,志愿持续有保障
当地政府提供“阅读基金”,为乡村阅读教育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难题。同时,高校提供的志愿服务也减免了乡村学校在教师薪资这方面的支出。
2.观念转变,孩童发展多元化
当代大学生的加入,让乡村办学鲜活明朗。“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正在由青年一代向乡村教师、学生及家长思想中渗透。从阅读这一小的切口入手,逐步拓宽教育的涵义。阅读名家名作对乡镇孩童的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好书会带给孩子思想和情感上的浸润,胸怀和情操上的陶冶,从而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师”资鲜活,志愿辅导擅指引
相较于在职的乡村教师,当代高校大学生所接受的素质教育、所看到的大千世界、所拥有的奇思妙想,都要更胜一筹。也正因此,他们的教育理念得以不断更新、与时俱进,他们的教育热情得以高涨不息。且他们中的大多数来自师范专业,对于教育也早已有满怀的热爱和独到的见解。致力于改善留守儿童学习习惯,满足其身心发展需求,大学生志愿者为孩童制定了自主阅读与志愿辅导同时进行,线上与线下分享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并组织开展涉及读书辅导、兴趣激发、品德培育、健康常识、自理能力、心理疏导等六大主题活动,以及“红信封”、“走近孩子走近爱”、“乡村娃的多彩暑假”、“城乡孩子对对碰”、“牵手山区困境儿童、让爱传下去”等一系列特色主题教育活动和爱心传递活动,使留守儿童在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中全面发展、快乐成长。在充满活力的大学生的耐心指引和陪伴下,乡村儿童可以感受到阅读的深刻魅力,体会到情感的真挚温暖,从而充实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兴趣高涨,辍学现象得缓解
相较于生硬晦涩的教科书,学生阅读的书籍则更具趣味性、感染力。自主阅读与志愿辅导同时进行,线上与线下分享交流相结合。孩子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学习”二字的魅力,感受到知识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在讨论与交流中体会到思维碰撞的魔力,体会到发表想法的舒畅与自豪。此外,政府提供的资金支持以及高校提供的志愿服务分担了教育经费,孩子们得以安心地在向日葵读书点接受教育。乡村学生的辍学率、流失率大幅度地下降,农村的辍学现象得到缓解。据“向日葵”志愿者服务队的一名队员讲述,今年她所负责的班级的小王(化名)同学曾有严重的厌学心理,已早早做好辍学进城打工的准备。然而,在“向日葵”志愿者们的带领下,在一本本好书的润养启迪下,小王逐渐体会到求学过程的乐趣与美好,改变了自己原先对于读书学习的偏见。《钢铁是这样炼成的》是小王的最爱,带给了他内心巨大的震撼和感动,他立志也要向保尔·柯察金那样,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成长为一名钢铁战士。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每一位“向日葵”志愿者都是孩子们蜕变成长的见证者。乡村儿童实现从厌学到好学,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投入的转变,阅读教育的意义不言而喻[4]。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乡村教育尤其是落后地区的乡村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长久以来一直困扰着政府、学校和家庭各个方面。乡村儿童“U-G-P”阅读成长协同计划是江苏师范大学敬文书院经过不断探索总结出的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这种模式以“阅读”为抓手,整合政府、高校、社区、家庭等多方面的社会资源,对新的历史条件下乡村教育发展新模式的发展和建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可为高校助力乡村教育提供参考与借鉴[5]。
参考文献
[1]涂丽平,于翔,史风栋,等.基于Vivado软件的数电实验教学的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8,5(26):86-87.
[2]刘颖超,许文,张慎杭.高校师范生赴乡村实习支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德州学院为例[J].才智,2018(29):102+104.
[3]陈俊耀,罗特勒,梁凤翎,等.大学生三下乡支教活动对当地乡村教育的影响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0):263.
[4]赵新平,王福应.实习支教:乡村教育的助推器——以忻州师范学院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04):44-47.
[5]蒋立环,李存生.乡村教师教育观重构路径探索——基于习近平乡村教师教育观视角[J].教育现代化,2017,4(50):79-80+29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