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管理新框架的构建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26 09:47:1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根据协同治理理论和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构建以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中心的多方协同管理基本框架,优化党组织人员配置,组建以项目为主导的校企联合培养管理团队、创新创业培养管理团队以及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团队。该管理框架提倡在自主管理和团队合作下实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协同管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团队合作;创新实践

本文引用格式:石玲,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管理新框架的构建[J].教育现代化,2020,7(53):38-41.

一 引言

为实现应用型与学术型高层次人才共同发展,2009年我国正式开启全日制专业硕士与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并列招生。然而,我国发展近10年的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在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机制、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就业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当前,个性鲜明的90后逐渐成为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传统管理模式已不适用于这类研究生。同时,知识创新形态的改变正推动科技创新向“政用产学研”协同发展转变[1]。因此,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建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管理构架,从而为研究生教学管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建工作、公关危机处理等提供新思路。

二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点及培养思路

(一)本科毕业生缺乏职业规划,专业硕士培养体系中应加强职业性教育


从生源角度出发,了解“90后”大学生就业现状有利于管理者发掘更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思路。随着毕业生短期多次主动离职的情况频繁发生,除了体现“90后”大学生勇于尝试、崇尚自由的个性特征、就业观之外,也表明该群体缺乏一定的职业规划。因此,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结合学生个性、就业观对发展方向进行指导。同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增强与本科教育的关联度,保持专业学习的连续性。

此外,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研究生被视为普通学生,长期处于一种受保护的状态,学生毕业后仍不能立即适应实际工作。根据“90后”大学生就业特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应增强研究生作为“职场新人”的代入感,加强研究生职业情怀、职业素养、职业行为规范的培养,提升研究生对与本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的认知和适应能力,完成人才从学校到社会的平稳输送。在“90后”逐渐走向个性化、职业规划趋于模糊化的背景下,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个性化教育已成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变革的关键所在。

\

 
(二)研究生缺乏创新精神,专业硕士教育培养应强调多元主体协调

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重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风景园林为例,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显示,全国有78所综合性、专业性高校进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例如,南京林业大学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提出了“1+2+3”教学实践模式,即“1”个实践教学平台,“2”个校内校外实践平台,“3”个实践教学层次(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综合实训中的实践教学以及学位论文完成过程中的实践教学)[2]。此种培养模式增加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要求学位论文与实际相结合,有助于提升研究生学术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能力。此外,北京林业大学构建了风景园林硕士教育实践管理系统,形成了“学校、学生、用人单位”三方一起针对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模式[3]。具体而言,学院建立了线上线下就业服务平台:线上,学院建立实习基地管理系统操作平台,通过互联网发布就业、实习相关信息;线下,学院建立就业指导服务中心,配合学校进行就业实习的统筹安排,同时在中心通过设置学生就业服务机构,有效协调各方完成就业服务中心各项工作,如收集统计就业信息,安排指导学生完成相关就业技能培训,深入市场开展毕业生供求关系调研工作等。此种培养模式通过建立多参与主体、多形式的实习基地管理系统来增加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及社交综合能力。并且两所高校均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如学术交流活动、专业竞赛、创新课堂等形式来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潜能。不可否认,各种培养模式均重视多元主体协调参与。在协同治理理论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强调政府、社会、学校、企业等参与主体的多元化、管理方式的民主化、教育资源的协作化。然而,当前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处在探索阶段,多方协调参与的合作力度不够,各高校形式多样的培养模式下均存在一些缺点,如实践时间有限,研究生未能全程参与专业实践,涉及的实践内容深度不够,实践质量不高;校内、校外缺少有效对接,研究生与双导师之间沟通效果不佳;理论联系实践不到位,研究生参与到完成实践耗时过长;创新环境缺失,学生主动创新意识有待提高。我国高校权力主体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因此推进多元主体联合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应作为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变革的首要任务。

(三)评价体系缺乏区分度,专业硕士教育应建立应用能力综合评价体系

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当前我国各高校对专业型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考核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美国政府最早提出STEAM教育,即一种基于学生兴趣,以项目学习的方式,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以及数学来解决问题的创客教育模式。目前,我国研究生已具备一定自学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在考核上可侧重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以及数学等跨学科知识的检验。此外,世界高等教育工科专业运行的趋势和潮流表明,CDIO教育模式有助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此模式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系统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以及检验测评的各项标准。因此,结合近来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我国高等教育实际情况,我国专业型学位研究生考核有必要将研究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构建以项目或竞赛考核为主体的新型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三 以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中心的多方协同管理基本框架

高校在构建学生管理框架时需要打破传统的封闭教育理念,打破传统落后的教育结构,树立协同合作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打造新型协同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本文充分利用协同治理理论和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构建了以研究生自主管理为主,学院、企业和政府管理为辅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框架,如图1。

\


图1以研究生为中心,充分考虑研究生的需求,联合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各方力量,促使研究生形成自我管理团队,这种管理模式打破刚性管制、以班级为单位的传统,提倡自主管理和团队合作的理念。高校在政府资金和政策的指引下推进教育改革,下面分四部分依次介绍研究生在外力协助下的需求管理。

(一)以师生共建党组织为主导的学生管理模式

在传统管理方式中,教师和管理者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主导者,学生始终占据被动地位,只能选择被动接受,教师和学生之间逐渐成为了一种权力性质浓厚的“管理与被管理”的隶属关系。随着时代变迁,“90后”逐渐成为研究生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作为党组织新鲜血液的“90后”研究生党员,他们思维活跃、积极上进,具有一定政治觉悟和群众基础,“被管理”的形象已经有所突破。在学生管理上,如果继续沿用刚性管制做法,个性鲜明的部分“90后”逆反心理较大,反而会适得其反,无论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还是在学业培养管理方面均会造成教学管理实践与研究生个人发展方向之间发生偏离。因此,学生管理工作应秉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理念,将青年党员融入学生管理中,充分发挥青年党员的带动作用。当前,高校党组织中,学生党组织、教师党组织和行政党组织相对独立,各党组织之间联系较少。并且,青年党员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面对纷杂的社会信息,接收新兴事物迅速,年龄稍长的党员无论是在党性修养方面还是在人生阅历方面均比青年党员积累得多,老党员与新党员的接触,有利于促进青年党员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入思考,也有利老党员接收新事物,丰富业余生活。此外,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党员也表示支持教师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对接、活动共建[4]。因此,本文以此思路构建了以师生共建党组织为主导的学生管理模式。将研究生党员、学院教师党组织和部分行政党组织相结合,形成分工明确的三大类党组织:院就业管理党组织;院课程管理党组织;院德育党组织。其中,院就业管理党组织主要由辅导员、研究生党员以及部分行政党员组成,共同协助学校做好就业实习的安排与管理工作,与院内专业相关企业对接,安排企业进校宣讲、协调就业招聘、组织实习见习等活动;院课程管理党组织主要负责院内各专业课程培养过程各类方案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形成学院管理者、教师、学生共同协商的局面,促使各方意见充分表达和接收;德育党组织主要负责研究生通识教育和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及危机事件的公关,主要由辅导员、宿舍管理人员和研究生党员为主导。将学院党组织分类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有序、高效进行;将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联合组建党组织有利于增强高校党建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此外,对于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危机事件,学院党组织第一时间分层级组建调查团队,根据事件涉及的内容,调整团队人员,形成专业化的公关团队。

(二)以项目为主导的人才协同创新培养与实践平台

STEAM教育理念和CDIO教育模式符合我国“双创”升级的号召,也为我国高校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构建以项目为依托,让学生在“基于问题”的合作中提升创新实践能力。该培养模式以团队合作为主,主要分为两类培养团队,一种为校企联合培养团队,主要将科研成果向企业转化,促进高校人才向合作企业平行输送;另一种为创新创业培养团队,主要将专业比赛成果向创客空间转化,促进学校原有实验室、实训室、社团组织、兴趣小组等零星创新教育资源高效整合,拓宽创新人才培养之路。具体而言,校企联合培养团队由项目成员和项目导师(校内教师、企业骨干)组成,研究生通过申请成为项目成员参与实践,在毕业时项目组导师根据实践情况对项目成员进行考核,优秀项目成员可被联合培养的企业录用。创新创业团队由创客团队和指导教师组成,研究生以专业比赛为兴趣自行组队成为创客团队,与就业中心分派的指导老师合作,将比赛成果转化为创客空间作品,对应用性强的作品,学院就业中心可联合企业、政府,将团队作品产品化。在课程设计上,两类培养团队均贯彻理论与实践并行,设置专业必修课、专业特色课以及选修课程,其中,专业必修课为专业基础知识,由本校教师讲解,同批次研究生共同学习;专业特色课根据团队类型开展,由校内外教师讲解;选修课为专业拓展知识,由校内外教师讲解,研究生根据个人知识体系需要选择学习。以校企联合培养团队和创新创业团队为主要组成部分的人才协同创新培养与实践平台,能充分锻炼研究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打破被动学习、以班级为单位管理的传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

(三)以兴趣小组为主导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各种价值观和文化大量涌入,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应有之义[5]。然而,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方面,部分辅导员在短时间内尚未得到学生认可,面对思想活跃、个性鲜明的学生,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力不从心,并且对具有强烈自我主体意识的研究生群体来说,过于形式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说服力、吸引力。在实践环节方面,研究生对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社会大环境下实践的认识不够,仅以完成学分为目的考核未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因此,本文充分考虑研究生和辅导员的需求,以辅导员和研究生党员带领的兴趣实践小组为主导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标准,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促使研究生主动融入到社会大环境中,了解、感知国情民情,强化社会服务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组队方面,德育教育团队内的每个辅导员应承担自己擅长的实践活动,通过宣讲等活动召集研究生,组成兴趣小组,共同进行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这种组队方式可以增强辅导员与研究生的交流和共识,提升辅导员在学生中的认可度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专注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此外,通识教育方面,辅导员还应联合宿舍管理相关部门加强研究生生活常识的宣传。

(四)建设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和全面的信息交流平台

学校除了提供教室、实训室、图书馆这类“正式学习空间”满足研究生基本教育外,还应打造自由开放共享的“非正式空间”满足多元化学习形式。为促进研究生和导师随时聚集交流,方便团队开展小型研讨、自主学习以及商务洽谈,高校可在教学楼内、楼栋之间的走廊设置学习桌椅,通过打造舒适的外部学习交流空间,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研究生自主管理打下基础。此外,高校除了打造多元的实体学习交流空间,还应建设全面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此信息平台需要校领导、教职工、学生共同建立,成立一个由全校师生自主建设、自律管理、自由交流的全新整合式网络社区。通过建设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和全面的信息交流平台可从线上线下推进高校协同管理,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水平。

四 总结及展望

本文提出了基于项目团队的人才协同管理基本框架,在专业培养上建立了校企联合培养管理团队和创新创业培养管理团队,在专业外的思想政治教育上建立了兴趣小组。从党建工作来看,本文管理框架以各党组织为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员的带动作用,明确各部门职能和人员角色,进一步促进各类工作有序展开。从学生管理工作来看,该管理框架以研究生为中心,充分考虑研究生需求,通过扁平式的师生管理结构,进一步促进研究生自主管理。

针对本校全日制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而言,我校已与重庆市风景园林科学研究院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在此基础上可以实现校企联合培养团队的管理模式,并且本校全日制风景园林专业分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交通景观工程与技术、生态景观与修复技术、数字景观与公共艺术四个方向,各细分专业在专业比赛中能呈现应用性较强的作品,因此,本校也可实现创新创业团队的管理模式,将竞赛作品向创客空间转化。随着比赛成果的增加,学院可开设创客空间展示厅,一方面将比赛成果作为优秀作品展示,烘托创新创业氛围;另一方面将比赛成果作为样品展示,为商业合作提供交流空间。

参考文献

[1]邹华,何得雨.开放式创新视角下政用产学研联动机制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6):37-42.
[2]严军,王良桂,陈继阳.全日制风景园林专业硕士“1+2+3”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以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6,34(01):21-24.
[3]李运远,周春光.风景园林硕士实习基地管理系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园林,2017,33(04):78-81.
[4]刘启春,梁宇,王徐雪.师生共建之大学生党建模式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0):23-25.
[5]佘双好.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索,2017(10):37-45.
[6]张永泽,于广琮.构建以项目为依托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J].江苏高教,2017(04):71-73.
[7]叶松东.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研究—基于英国KTP计划的视角[J].体育文化导刊,2016(10):124-128+147.
[8]李建珍,宗晓.教育硕士(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创客教育”课程设计研究[J/OL].电化教育研究,2019(09):1-7.
[9]吴翠丽.协同治理理论视域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10):33-37.
[10]魏银霞,王金辉.一流本科教育:南洋理工大学的理念与实践[J].高教探索,2018(08):67-72.
[11]滕堂伟,赵培.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三重融合”的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优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09):128-13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60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