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形势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论文

发布时间:2021-01-30 10:06:5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分析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统筹管理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并借鉴美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特点,从招生选拔、培养模式、质量保证、管理机制几个方面提出了对新形势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统筹管理;培养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靳慧,等.新形势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79):23-25.

一新形势下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

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研厅[2016]2号)
(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中指出: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其招生录取工作中实现两个“统一”,即“统一下达招生计划”、“统一组织实施招生录取”;培养工作中要求坚持“同一质量标准”,并指出两类研究生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就相关政策回答记者提问时强调:“各培养单位须根据研究生学习形式和生源特点,制定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案,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将纳入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范围,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也将纳入抽检范围。”改革制度出台近三年后的今天,统筹管理对各高校的影响也渐渐显现出来,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主要存在有生源压力大和培养模式亟待优化和完善的问题。

(一)非全日制生源压力大

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显示:非全日制纳入统考后,同时伴随着近年来高校毕业生逐年增长、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研究生招生扩张等因素的影响,近三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考生中往届生占比进一步扩大,如2018年往届生占比达到45%,接近半数。非全日制报名人数增加,多省市占比超过10%,如2017年在报考北京市研究生招生单位考生中,报考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考生为37,949人,占13.1%。但就在报名人数增长、往届生及非全日制考生占比提高的情况下,大多数高校近几年均面临着非全日制研究生生源不足的问题[1-3]。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1)报名人数不平衡。非全日制报名专业热度分化严重,工程类专业报名人数在逐年减少,经济管理类专业较为热门[2]。2)一志愿上线率低。非全日制报考的主体是在职考生,但由于这部分考生在准备考试的时间和精力上不足,知识准备和应试能力均显较弱,所以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采取统一划线、相同招考标准的情况下,报考非全日制考生整体上线率偏低。3)考生不愿接受调剂。考生由于担心毕业后非全日制文凭不被社会认可等原因,超过7成的考生并不愿意调剂到非全日制专业。《通知》施行以来,高校面临着非全日制招生的新挑战,招生主要靠调剂来完成,一些高校虽然实行了非全日制激励政策,如从奖助学金、住宿、就业等方面来吸引优质生源,但大部分高校没有完成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计划[3]。

(二)培养模式仍需不断摸索

统筹管理要求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彰显出了当今研究生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但目前很多培养单位将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教育依附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之上,沿袭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学位授予制度,使得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的课程内容趋同、考核形式趋同、授课方式趋同,难以满足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多元化目标需求,阻碍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得到实质性提升[4]。再者,《通知》施行后相当数量的应届毕业生被录取为非全日制研究生,改变了非全日制研究生生源传统意义上的单一构成。如2017年北京化工大学应届生占比高达69.88%,天津大学应届毕业生在所有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中占比66.5%[5],出现了如下四类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即:往届在职、往届非在职、应届在职、应届非在职。录取人员结构多样化,伴随而来的是知识结构参差不齐、年龄结构多样、学习目标差异等个体差异。要推动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长远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到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职业发展路径以及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现实需求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制定差异化的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6]。这对培养单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在培养机制、管理体制及质量保障各个方面的改革需要有个不断摸索的过程。

二美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借鉴分析

美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part-time graduate students)通过多年的发展与改革,其研究生教育体系较为完善,培养体系特色鲜明,在促进了研究生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同时,也为其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此借鉴其经验,对进一步厘清新形势下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内涵,规范非全日制培养形式、保障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美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呈现如下特点。

(一)培养目标明确,体现市场导向

美国各大学虽有各自独特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但非全日制教育的总体目标均为针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服务于社会需要。其培养目标的共同特点是有着明确的市场导向,与社会职业需求相结合,通过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各行各业输送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非全日制的生源主要是在实际工作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者,数量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而做出相应调整,招生考试侧重测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人才市场对人才的定义和需求[7]。

\

 
(二)采用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

美国的非全日研究生教育以学习不离岗为主要形式,多采用“完全学分制度”,即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课程、实践、学位论文等各个培养环节均折算量化成为相应学分,学生修满学分即可毕业。这种制度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它实行了彻底的选课制,没有严格的修业年限限制,采用的是自由灵活的弹性学制[8]。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在为学生提供了学习便利的同时,也为研究生教育质量提供了保证。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协作式培养模式

美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以提高求学者专业能力、更新专业知识为目标,因此其培养体系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模式较为突出的特征是结合教学、研究和生产的发展,采用协作式联合培养的模式。通常培养方案是由大学和企业、研究院所共同制定,课程设置重视基础学科及应用学科的结合,科研结合生产实际中的问题进行[9]。学生接受来自大学和实践领域的指导教师的双重指导,这样的集体指导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实现了教学、科研与生产的统一,促进了研究生教育在更高层次上为企业和社会发展服务[9-11]。

(四)内外结合的质量评价体系,保障培养质量

美国的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质量评价与培养目标定位相一致,评价体系十分注重社会标准这一特征。一方面,美国高校建立有严格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从录取要求、课程成绩、专业实践、毕业论文等几个方面的严格管理,来保证其学位授予质量。学生学业的考核和评估是其中重要的考核环节,分为课程评估、实践评估和综合评估几个方面。例如综合评估包括两部分,一是通过笔试考查、基础专业知识理论的掌握程度,二是评估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知识运用能力和就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是否通过综合水平测试由本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集体决议[12]。另一方面,美国建立有民间组织、州政府、联邦政府组成的外部评价体系,内外结合“双保险”,有效地保障了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 借鉴美国经验对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

借鉴美国的非全日制发展经验,下面从招生选拔、培养模式、质量保证、管理机制几个方面,谈谈对新形势下的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思考和建议。

(一)关于招生选拔

1.科学编制招生计划,服务社会需求


非全日制专业研究生招生和培养要不断增强服务于国家和社会需求的主动性与适应性,在坚持确保培养质量的前提下,综合考量学科的培养条件和能力,使非全日制招生工作稳中求进。逐步构建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招生、培养与就业一体化评价体系,通过对生源规模、培养质量、社会认可度等几个维度的评估,从而更加科学地编制招生计划。可探索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通过与用人单位、科研合作单位建立招生计划与培养联调机制,实现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需求这一培养目标。如北京化工大学在2019年非全日制招生中开展了与华峰集团等化工企业的定向培养的试点改革,专设招生指标计划,得到了企业和考生的认可。

2.优化调整选拔标准与方式,加强能力考查

进一步健全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核选拔体系。一方面要优化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初试科目和内容,初试主要注重基础水平测试。另一方面要强化复试考核,复试要注重职业素质、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在非全日制研究生面试环节中可考虑企业导师的加入,可增加案例分析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短期内复试线划定和调剂政策仍应向非全日制考生倾斜。

\

 
(二)关于培养模式

1.改革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突出培养定位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方案改革应突出其培养定位,强调其研究生培养提升职业胜任能力、服务社会这样一个核心目标。在培养过程和教学内容上要充分考虑非全日制专业研究生职业发展路径以及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现实需求,将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三个培养环节有序衔接。以北京化工大学为例,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可进一步优化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优化课程结构。目前非全日制研究生课程体系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与方向课、实践与案例课和选修课四大类,可适当增加以问题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特色课程、专业实践课与案例课程,进而突出课程体系的实践性、应用性和综合性;2)提升专业实践环节的内涵和质量,培养方案中进一步明确实践环节的时长、学分、培养过程和考核要求;3)完善毕业和学位授予的标准,主要考量学生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构建“工程创新型”、“技术研发型”、“工程应用型”等不同培养模式的评价标准。

2.依托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推动协同育人校企联合培养是提高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方式。各高校应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培养,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通过吸收企业优质教育资源,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产学结合、协同育人。要加大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健全基地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合作共赢的长效运行机制。

(三)关于质量保证

1.加强培养环节过程管理


为保证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要加强对非全日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各个培养环节的管理和监控。在课程学习、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评阅、答辩等工作中按管理文件和要求严格执行,可通过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来实现培养过程的全方位、全链条、全过程管理。

2.优化质量保证体系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与关键。2014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学位〔2014〕3号)指出:学位授予单位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主体。因此各高校要按照《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基本规范》,不断完善与健全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确立与本单位办学定位相一致的人才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标准。例如北京化工大学制定了课程教学质量监控办法,推行了学位论文学术规范检测、抽查盲审(非全日制抽查比例为30%)、集中答辩及答辩后抽查等系列措施来保证其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授予质量。

3.推进“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的队伍建设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和提高的关键,但目前专业学位“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进度缓慢。目前校内指导教师大多缺乏良好的工程实践背景及工程实践经验,校外导师则存在有选聘困难、职责不清、指导缺失等问题。为进一步推进“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一方面高校要制定出工程实践相关的制度和培训方案,通过企业培训和挂职锻炼等多种途径培训来有效提高导师实践能力水平。另一方面要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通过建立遴选聘任、考核激励、培训制度,有效地将校外导师的职责要求与研究生培养、学位以及就业等关联起来,切实发挥“双导师制”作用[13]。

(四)关于管理机制

1.实行弹性学制


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可以使更多人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学习。统筹管理进一步发挥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功能,更好地满足了社会需求,促进我国终身教育的发展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因此为适应目前非全日制学生的学习差异,以学分制为核心进行培养,其培养可视其本人学习工作时间来安排学业,适当地延长非全日制的修业年限,实行弹性学制,让非全日制研究生享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

2.重视学籍管理

《通知》施行以前,非全日制专业学位是单证教育,无需履行在校学习的学籍注册程序。《通知》施行以后录取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每个学期初要进行学籍注册,高校应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1号)进行管理。

四结束语

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统筹管理是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的深层次规律的再认识,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着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的改革新形势。各高校应坚持“需求导向、特色引领”的原则,以提升职业胜任能力为核心,将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三个培养环节有序衔接,在培养模式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和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等方面多措并举,形成“组合拳”以促进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2017年全国研招调查报告[EB/OL].http://kaoyan.eol.cn/html/ky/2017report/list.shtml.
[2]2018年全国研招调查报告[EB/OL].https://www.eol.cn/html/ky/2018report/index.shtml.
[3]2019年全国研招调查报告[EB/OL].https://www.eol.cn/html/ky/2019report/list.html.
[4]高一华.关于新政策下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建议[J].高教学刊,2018(9):191.
[5]周文辉,曹镇玺.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新形势、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8(1):81.
[6]王顶明,杨力苈.统一标准与规范管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新阶段[J].中国研究生,2017(1):4.
[7]杨贵平,杨思帆.当前发达国家硕士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的特征与启示—以美国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83.
[8]唐继卫,马建生,李洋.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2):1.
[9]汝艳琴.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之协作式[J].当代教育论坛,2010(4).
[10]胡剑波.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8):1.
[11]赵永丰,李振福,曲晓丽.美英在职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启示[J].航海研究,2014(4):27.
[12]樊晓杰.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大学教育,2014(8):52.
[13]刘佳,靳慧.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保障机制浅谈[J].现代教育化,2017,4(49):19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87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