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对课程资源库建设的重视,在各学校、教师的不懈努力下,微课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不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在稳步地提高;同时,微课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如PPT、音频、文本、电子白板等,但在当今互联网自媒体盛行的新时代,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形式还是视频类微课。微课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正改变着传统课堂。微课时间短,承载的内容多,需要用艺术的手法提升学生的观看兴趣,作为教学行业的“新媒体”,微课在脚本设计上可以多借鉴已成型的传统艺术表现方式,如微课的结构上在借鉴戏曲诗歌的“起承转合”,在节奏上的“抑扬顿挫”;在重点讲解时“三翻四抖”等。
关键词:微课设计;脚本撰写;传统艺术
本文引用格式:唐国雄等.浅谈微课制作的脚本撰写[J].教育现代化,2020,7(42):77-79.
On Script Writing of Micro-class Production
TANG Guo-xiong,LI Dan-yang
(Chongqing Three Gorges Water Conservancy and Electric Power School,Chongqing)
Abstract:With the attention of the local education authoritie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resource bank,with the unremitting efforts of all schools and teachers,micro-lessons,an important curriculum resource,are steadily improving in quantity and quality;at the same time,the manifestations of micro-lesson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abundant,such as PPT、audio,text,electronic whiteboard,etc.,but in the new era of Internet self-media prevalence,the most attractive form is video micro-lessons.As a tool for students to learn independently,micro-class is changing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The short time of micro-class,carrying a lot of content,need to use artistic techniques to enhance students'interest in watching,as a teaching industry“New Media”,micro-class in script design can learn from the traditional art has been formed,such as micro-class structure in the reference to opera poetry“from the beginning to turn”,in the rhythm of“cadence”;in the focus of the explanation,“three turn four shake”and so on.
Key words:micro-lesson design;script writing;traditional art
微课作为一种先进、新颖的教学资源,是新一代教师实现“翻转课堂”“慕课”等教学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力求在10分钟以内,以明确的教学目标,短小精练的内容,集中讲解一个知识点。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神经系统学家戴维·丁格斯发现,随着时间推移,人们的反应会越来越迟钝,大脑某些部位的活动也慢慢减少,这说明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限的;而根据国内外慕课课程研究成果,慕课视频播放完成率与视频的时间长度呈现负相关关系,即慕课视频长度越长,课程的完成率越低。如果在慕课一开始表现积极并取得了一定分数(如提交了作业、进行了测试)的学习者更容易完成全部课程的学习,而其他学习者更容易在学习的过程中流失。
由此,笔者认为微课讲授重点的最佳时长应控制在5-8分钟,时间过长,学生的注意力会不集中;而如果时间过短,授课教师无法给学生足够的知识量。如何在有限的时长内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完整地阐述知识点,这给微课开发者提出难题。
周彦华在《“注意力”的情动意指与艺术的主体性生产》一文中提到“注意力,就是一种诉诸身体力量的情动,艺术能激发观看主体身体力量的不同变化,对主体性进行重构”。由此,笔者认为:在课程资源中适当引入艺术元素是提升受众对作品的注意力的解决方法之一。
随着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对课程资源库建设的重视,在各学校、教师的不懈努力下,微课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不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在稳步地提高;同时,微课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如PPT、音频、文本、电子白板等,但在当今互联网自媒体盛行的新时代,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形式还是视频类微课。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抖音”小视频、互联网影视剧等新颖的视频形式走进学生的生活,这些视频趣味性强,获得渠道多且容易,内容上也和学生更加贴近,学生很容易接受。如果教师以自媒体传播者的角度看微课视频,学生作为微课资源的受众,拥有选择的权利,和在教室的强制传播不同,学生拿着手机能自主选择“播放”“暂停”“退出”,所以这无疑给微课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就必须绞尽脑汁把微课做得内容优秀、形式新颖。近年来,笔者所在团队一直致力于摄制类型微课的设计和制作,我们让授课教师出现在镜头前,通过自身表情、声音、肢体动作辅以图片、视频、动画等元素进行微课作品的设计。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微课既是教学形式,又是艺术形式,内容既需要专业性还需要艺术性,所以微课设计者需要在微课设计的第一步—脚本设计上多下功夫。
脚本设计是微课制作的核心,体现了设计者对微课内容的整体把控,是易于拍摄制作团队集体协作的项目书,正如一部精彩的影视作品需要优秀的剧本一样,微课脚本也决定着一节微课的成败。专业教师日常专注于专业内容的建构,教学过程的设计,但常常忽视了艺术元素对于微课整体效果的影响。
中国传统艺术最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主要的形式包含书法、音乐、剪纸、绘画和戏曲等,经过五千年历史长河的积淀,不断的丰富、革新和发展,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审美体系。所谓“一娉一笑”“三翻四抖”等无不是前辈智慧和经验的结晶,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有理由进行大胆的创新,下面我们以传统艺术中的术语结合微课制作的相关元素,谈谈一些观点。
一微课的结构——“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是我国古代诗歌戏曲等艺术形式常用的叙事结构,在一节微课乃至一节课堂的教学设计中这样的结构一样适用。不管是一节10分钟的微课还是45分钟的课堂教学,其实都有类似戏剧的结构。
“起”即事情因何而起,在微课中指引入新课,由于微课的时间很短,设计者需要快速进入主题,第一时间告诉学生这节微课学什么。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和问题,易于快速带入学习的场景中,提升注意力,微课引入主题通常可采用实验现象、数据展示、作品赏析等具体的形式。
“承”即故事情节的顺势发展,在微课设计中一般指教学逻辑环节之间的无缝衔接,可理解为新知识点与旧知识点的衔接,也可以是力求自然,比如通过讲解原理、公式等对知识重点进行陈述并展开,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承”还包含知识重点与知识难点的衔接。
“转”即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可在讲述中增加内容的难度、易出现错误的知识点、易错的题、知识点例外的情况等。这个部分的内容需要特别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有意识地让学生记住这些重点、难点、易错点。
“合”即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在这个环节既要对课程前面讲到的知识点进行有效梳理,又要提出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所以,“合”不能单是线上学习的终点,也应该是学生进行线下学习的起点。
二 微课的节奏——“抑扬顿挫”
一节微课的时长大概在五至十分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起学生的关注并保持注意力应该是微课设计的目标;所以在整个课程中保持一贯的节奏是不行的,无论是画面还是声音上都有高于课堂教学的要求;简单得说,就是需要有用“抑扬顿挫”的节奏设计,提升学生观看的兴趣。
就音乐来说,在微课中一般可作为整个影片的节拍器,片头音乐让观看者能尽快进入学习状态,相同的章节亦可用相同的开场音乐作为统一的标识,以便对不同的内容作区分。课程中的各类音效可提升学生对重点文字和画面内容的关注,结束音乐婉转舒缓,给学生留下思考和回顾的空间。
教师的对白在微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录制过程语速应该适中,并在关键内容处作适当停顿,速度上以每分钟吐字控制在120-150字为宜;教师在进行脚本撰写时,最好对每句话的“逻辑重音”进行标注,录制前,反复多加练习,录制时,按照标注的“逻辑重音”作语速、语调、音量等处理,经过这样的操作可以大幅提高微课内容的耐听度,加深学生的记忆。
就教师的肢体语言来说,教师展示教学内容的形式不必拘泥于声音,适当的身体语言也能起到引发学生关注,“点头”“扬手”“挥拳”“振臂”等动作描述皆可加入脚本中,以明确设计思路,提高工作效率。如教师在微课中讲到:“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呢?”此时授课教师应当稍作语言停顿并作“托腮”思考状等以提高学生对接下来讲授内容的注意。
三 微课的目标——“字斟句酌”
一节微课到底应该确立怎样的教学目标?我们认为应该由学生来选择,学生在观看微课的过程中,由于播放界面有可交互的功能,如进行暂停,拖拉进度条、重复、快慢放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教师在设计脚本时也需考虑这一点。据我校超星学习通教学平台相关数据统计,就微课设计的知识点个数而言,单个知识点进行讲解的微课学生的点击率更高;而涉及多个知识点讲解的综合性微课反而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由此,教师针对微课确定教学目标,就需要对日常课堂的教学内容“做减法”,一节微课应该有且仅有一个教学目标,教学指向明确;在教学内容上可将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切分,力求知识点细化;在对白设计上,没有必要的话不说,不重要的知识点不讲,学生能通过自主学习解决的不教,只留唯一教学重点或难点进行设计,切忌为了凑时间,不恰当地添加教学内容,真正做到“字斟句酌”。
四 微课脚本的写作—“豹头”“熊腰”“凤尾”
一节微课和一般的影视作品一样都采用“开篇—内容—结尾”的叙事方式。中国古人作文之法有六字:“豹头”“熊腰”“凤尾”。微课的开头如猎豹一般迅速地提出问题,且问题聚焦、典型,让学生很快就能懂得这节课要讲什么,但同时也要留下伏笔。问题提出后,通过相应知识点的讲解,难点的曲折变化随即内容变得丰满起来,这个部分需要着重分析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需要剖析本课的重点、难点,也需要恰当的举例、列举数据等,使脚本变得扎实饱满、坚挺有力,壮如“熊腰”。到结尾时,需要和“豹头”进行有效的呼应,学生听完知识点、重点、难点后难免会有所混淆,短时无法消化,结尾就需要更加逻辑清晰,问题聚焦了,这个部分有如凤凰修长漂亮的尾羽,把周身的斑斓衬托的更加美丽。当然,“凤尾”也不是堆积花哨的辞藻,需发挥智慧给出一个让学生意料的收尾,埋下对整个系列课程乃至教师所有课程都有所期待的伏笔。从这个思路上来说,“凤尾”的现实意义大于前面两个部分。
五 微课的重点——“三翻四抖”
“三翻四抖”是我国相声传统艺术形式的专业术语,“三”“四”并非定数,相声表演者可以将包袱翻数次,以引起观众的注意,调动观众的情绪,再适时抖出,形成笑料。在微课设计中,对于重点内容的讲解也可采用这样的思路:一是教师收集要讲授的新知识和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奠定新旧知识矛盾的基础。二是教师进行新旧知识讲述,让学生在新旧知识认知间产生矛盾。三是新旧知识发生冲突后,教师进行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知识内化,知识点学习最终完成。四是在课程结尾处,进行“抖包袱”,形式随机,如“先褒后贬”“一语双关”“荒诞夸张”“自相矛盾”“歪曲讲解”等。“翻”与“抖”都是对教学重点进行重复的形式,旨在让学生形成有效记忆。
微课时间短,承载的教学任务重,故微课脚本设计的第一目标应该为让学生产生兴趣,愿意看完微课所讲的内容。“起承转合”“抑扬顿挫”“三翻四抖”“字斟句酌”“豹头”“熊腰”“凤尾”都是几百年来我国相声、诗歌、戏曲、文学等传统艺术形式的精华,如果微课设计者能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让我们制作的微课在每一个环节都有艺术的设计感,相信这样产生的作品学生一定会乐于选择观看,也一定能更好的服务于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车启凤,方媛.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及案例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02):42-46.
[2]周彦华.“注意力”的情动意指与艺术的主体性生产:评乔纳森·克拉里的《知觉的悬置》(下)[J].当代美术家,2018(01):28-31.
[3]韩丽霞.中国近代戏曲的叙述方式[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2):59-62.
[4]李莉.“起承转合”建构高职美感课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7):80-83.
[5]杨红业.微课视频如何让学习者驻足:基于全国首届高校微课比赛摄制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4):48-49.
[6]焦菊隐.豹头·熊腰·凤尾:在中国剧协举办的第一期话剧作者学习创作研究会上的讲话[J].戏剧报,1963(03):34-39.
[7]陈强.相声艺术技巧对教学幽默艺术的启示[J].教育观察,2012,1(08):44-46.
[8]马爽.基于中学生学习的微课制作技术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8,5(36):219-22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