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着力研究学科资源建设,通过大量文献分析目前学科服务和学科馆员、研究状况,探索出学科资源建设应该以学科服务为发展方向,学科馆员为依托,结合实际特色,并加强联盟与院校合作。
关键词:学科服务;学科馆员;学科资源建设
本文引用格式:杨倩.浅谈高校图书馆学科资源建设[J].教育现代化,2020,7(37):100-103.
Subject Resources Construction Discuss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YANG Qian
(Hunan College fro Preschool Education,Changde,Hunan)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subject resources construction,analyzes current subject services,subject librarians and research status based on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explores subject services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ubject resources construction,with support of subject librarians based on actual characteristics,and strengthens cooperation between alliance and colleges.
KEY WORDS:Subject service;Subject librarian;Subject resource construction
针对高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也应随之跟进,学科资源建设的实施和推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图书馆努力应建立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资源收藏体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嵌入式服务,为教学与科研活动提供高层次、高效率的信息服务。
一 对国外学科服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国外的学科服务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体系,目前我国学者主要从三个方面研究国外相关理论与实践。
(一)国外的相关经验和启示
如鄂丽君等学习国外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经验,提出我国高校图书馆应提供科研支持服务,探讨了学科馆员的设置与管理,应采用扁平化的组织模式和多对多的服务模式,组建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联盟[1-2]。邱葵介绍美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要求、职责和内容,将嵌入式学科服务引进中国[3]。章望英借鉴日本高校的实践经验,提出全生命周期的学科资源导航服务,学科资源检索应该共建共享,并建立以学科馆员支撑的信息素养教育服务[4]。
(二)中外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对比分析
徐志玮等将中美两国部分高校图书馆的学科导航服务进行对比分析,提出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导航系统应具备的内容[5]。焦玲霞等从服务意识、服务层次、服务主动性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倡我国应实行嵌入式学科服务[6]。李志芳对国iSchool联盟和国内985高校图书馆展开调查,提出学科服务平台需要从咨询指导向更个性更智能的层面转变[7-8]。段美珍等分析了中外高校图书馆在学科服务平台建设、学科资源建设的现状,指出在学科服务内容和学科服务互动方式的异同[9]。孙兴敏等对国内外图书馆学科服务资源支撑、国内外学科服务平台、学科服务平台内容做出了对比研究[10]。闫小芬对两国学科服务团队建设进行分析,指出都存大团队化发展,组织力度加强,但在组成人员只能和团队管理方式上不同[11]。
(三)国外学科服务的个案分析
陈启梅论述哈佛大学图书馆在打造先进信息服务平台、强化学科服务团队建设、加强学科资源的组织、引导用户开展自我培训等方面的先进做法[12]。楚存坤等对10所加拿大高校图书馆进行考察,发现这些高校图书馆对学科服务的容易忽略的细节非常注重,将服务完全融入到用户的学习科研中[13]。张毓晗等以案例介绍为基础,介绍英国约克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模式特点,指出国内高校学科服务按实际需求,确保服务的层次性和系统性[14]。
二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研究
关于学科馆员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科馆员角色定位的研究
最开始学科馆员只是履行传统的联络传递工作。如范丽莉对学科馆员的定位只是狭义的信息联络员、传递员[15]。初景利提出学科馆员2.0的概念,学科馆员应兼扮演7个不同角色[16]。陈永平将学科馆员的角色进行升级,认为学科馆员的角色是学科情报教育专家[17]。荣宪民指出学科馆员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色,通过职业特征和工作特征表现出来[18]。王旭指出学科馆员的角色是宣传策划、学科信息采集、学科服务领头、全方位服务者、信息素质教育者[19]。曹莎莎提出,Web2.0技术的出现丰富了学科馆员的传统角色,学科馆员的馆藏发展角色开始注重用户驱动的馆藏发展[20]。张玉霞提出嵌入式学科馆员的概念,指出学科馆员应该实现角色转变,主动融合并嵌入到团队中,提高信息素养水平,助力教学和科研[21]。赵莉娜则指出在MOOC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角色为MOOC的专业技术人员,是学科资源管理服务者,也是嵌入式信息服务的教育者[22]。最近的学科馆员角色定位的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如石艳霞指出学科馆员的角色应该是一线教育人员、网络技术人员、馆藏建设人员、专业科研人员[23]。
清华大学图书馆在1998年首次实施学科馆员与图情教授结合的模式,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相继推行学科馆员制度,到如今学科馆员制度已经基本在“双一流”本科院校实行。除了理论的研究外,也不乏依托实际工作作为案例的研究。如张蒂以南开大学为例,提出学科馆员的服务应该从简单的联络、推送、讲座转变成到嵌入课程教学、课题服务[24]。范爱红以康奈尔图书馆为例,对学科馆员职责的外延拓展,包括学术出版与传播和资源数字化[25]。
(二)学科馆员的能力资质研究
关于能力资质最完整的研究是郭晶。提出评估中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能力的标准和资质认证规范方式[26]。包冬梅将嵌入式学科馆员开展学科服务的能力建构的框架体系分为“沟通协作”和“研究技能知识”两个层面,并对框架中的每一项能力进行详细阐释[27]。秦峰、杨小华建立核心能力的理想模型,主要是学科知识掌控、规划、协同、转化能力[28]。赵功群提出力素质模型,探讨评估学科馆员的能力素质指标[29]。王贵海建立了学科馆员能力的“能力云”模型[30]。李明伟提出我国学科馆员职业能力的问题并构建模型[31]。马波在学科馆员素质能力的构建时引进学习路径图[32]。除了构建框架和模型外,有些学者对在不同时期学科馆员应具备的能力做了阐述。另一部分学者则注重强调学科馆员科研学习能力提升的研究。
(三)学科馆员的考核评价方式
笔者将相关论文研究划分为两个阶段。2000年前卫为萌芽发展阶段,主要研究学科馆员评价的主体和方法。评价主体以用户考评为主,团队及领导测评为辅的考评方式,这里不再赘述。评价方法主要有360度反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平衡计分卡此四种。2001年至今,学术馆员评价进入到繁荣时期。与之前的偏向理论研究不同,学者们开始用评价方法结合当前社会发展情况做去案例分析,从而得出相关评价体系。
三 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资源建设的方向
通过对学科服务和学科馆员的研究,可看出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大而不精
虽然研究成果颇多,但对于学科服务、学科馆员的研究偏向理论,相对而言还是较为宽泛。从国内外经验的借鉴、到国内外的对比,仅仅局限于摆案例、列事实,可实践性不高,生搬硬套不可取,没有找出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求适合我国的特色之路。
(二)大而不专
学者们提出了很多新名词,如嵌入式服务,全生命周期服务,但如何嵌入,怎样嵌入,在精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应如何兼顾多重身份,做好科研服务;学科服务和学科建设一体化具体应该怎样去实施等都没有深入研究。
(三)忽略层次化需求
由于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情况不尽相同,那么相对应的高校所采取的学科服务的层次、内容、方式也不一致。我们应该将重点高校和专职院校的研究区分开来,由浅入深,由窄向广。
在笔者看来,学科资源建设首先应以学科院系的实际需求为基础,以学科馆员为执行主体,以学科服务团队为辅助,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加强信息资源合作,学科资源建设和学科服务二者协同运作。
1.应以学科服务为导向。一是资源建设应力求专业化、学科化、立体化,打造全方位、全覆盖、智能化的学科服务平台。推荐建造学科服务融合社会化媒体工具模式平台,综合性的学科资源导航库,条件成熟的可使用自建平台;二是强化学科服务的团队建设,加强服务意识,拓宽服务广度,加强学科资源的组织构建,做好图书馆营销推广,逐渐从注重学科服务的范围转向注重深度服务,并加强团队管理;三是推行嵌入式服务,更好服务于科研工作,着力提高用户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力。丰富服务形式,拓宽服务内容,加深服务深度,提高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影响力。
2.依托学科馆员的作用。学科馆员是学科资源建设的实践主体。首先明确学科馆员参与学科资源建设的主导责任。表现在调研背景发展情况,随后建立相应的政策制度、制度具体的工作步骤,并定期对其评估与反馈。再者明确学科馆员的角色与职责,增强能力资质,规范评价方法。最后增加学科馆员与教师角色的协同性,在兼顾教学任务的同时又能做好学科馆员的角色。
3.结合当前实际特色。与本校特色、重点学科有机结合,把握学科资源建设的侧重点,制定相应实施措施,规划和制定学科资源建设方案,掌握学科资源的需求,并进行学科资源的评估。在特色学科建设背景下,应设立学科馆员制度,设立特色课程图书馆、侧重专题图书馆资源,开展专题特色信息咨询,并定期进行信息素养培训。各所高校应加强沟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优化用户与服务互动环境,让用户了解学科服务的服务范围和方式。
4.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一体化。学科资源建设和学科服务的前提和目标相对一致。都需要以熟悉学科资源和用户为前提,最终的目标都是促进学科资源的建设。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促进前者的发展。两者有机结合,对于提升高校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力是大有脾益的。应力求资源建设的学科化、专业化、特色化,并以计算机网络为主导,建立一体化的学习型网络组织。提高学科服务能力,加强馆员核心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科研服务能力;根据学科馆员资质标准,打造学科资源建设团队。
5.加强外在联系。目前来看,高校图书馆普遍缺乏学科化、精品化、专业化意识,我们应该优化资源,整合信息,资源共享,方能彰显特色,发挥更大效用。从校内联系来说,我们可以加强馆院合作,以学科馆员为共同桥梁,以网络为沟通桥梁,鼓励学科带头人、教授推荐书目,综合考虑用户需求。从校外合作来说,建立高校服务联盟,鼓励更多的高校加入进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专业教学、信息教育、文化素养等方面提供服务。
总而言之,高校图书馆应该根据本校的特色和重点学科专业,建设组织相应的信息资源,并满足不同层次学科专业建设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这样才能够通过图书馆的学科资源建设,带动人才的培养和学校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鄂丽君,蔡莉静.国外大学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内容介绍及特点分析[J].图书馆杂志,2015(1):82-86.
[2]鄂丽君,蔡莉静.美国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实践及启示[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6):24-29.
[3]邱葵.美国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J].图书馆论坛,2016(12):13-23.
[4]章望英.日本教学研究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发展态势及启示[J].图书馆工作研究,2018(12):21-27.
[5]徐志玮,陈定权.中美高校图书馆网络化学科信息导航服务比较研究[J].图书馆论,2009(10):77-79.
[6]焦玲霞,马岩.中美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比较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3):45-55.
[7]李志芳.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对比分析——基于国外iSchool联盟和国内“985”高校图书馆的调查[J].图书情报工作,2017(6):71-76.
[8]李志芳.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选择对比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9:(5)62-70.
[9]段美珍,赵援.中外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现状对比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7(2):14-2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