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经济学专业课程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在课程思政建设上有明显的优势。但是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缺乏完善的整体设计和规划,授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需要得到提升,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建立,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尚未构建。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应对策略。
关键词:经济学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魏博通.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应对策略[J].教育现代化,2020,7(45):107-109,114.
The Mai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s Courses
WEI Bo-to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 Jiangxi)
Abstract:The economics course is rich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and has obvious advantage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ourse.However,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s course lacks perfect overall design and planning,the teaching ability of teachers needs to be improved,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between economics and other disciplines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and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standard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s course have not been established.In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ain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s courses.
Key words:Economics curriculum;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urriculum
一 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势
(一)改革以来国家由弱到强的发展奇迹为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政元素
思政元素丰富与否是决定课程思政建设是否有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很多理工科的课程在思政建设上遇到了较大困难,就是因为挖掘出的思政元素不足以支撑课程思政建设的需要。经济学各专业课程虽然研究对象不同,但研究的焦点均是资源的优化配置。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与各个领域资源优化配置效率的显著提升有密切的关系,这一时期国家在各经济领域由弱到强的发展奇迹为不同的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政元素。在授课的时候,不仅可以以国内著名的经济学家为例,培养学生求真求知、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意志品质,还可以以中国成功的经济发展实践为依托,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1]。
(二)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到高校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为经济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同时,强调其他课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这就为经济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过程中,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做好整体设计,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为不同经济学专业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教学环节,推动课程思政的整体设计与建设提供了具体指导。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落实教育部的具体部署,各个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召开课程思政建设现场交流推进会,制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为经济学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三)多元化的实现方式为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重要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案例设计、课堂讲授、课堂提问、试卷设计、课堂讨论、作业设计等多种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内容,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在案例设计上,主要是结合具体知识点的讲解,选择现实中比较有说服力的案例进行分析,以达到把德育教育融入到教学中的目的。课堂讲授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主要适合对于理论性较强或与前沿应用联系较密切的知识点的讲解,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把理论与改革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史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在课堂提问环节,可以让学生回答问题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来理解相关的知识点,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成功实现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融合。在试卷的讨论题中,可以把中国作为案例,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的工业化、对外贸易发展、技术进步等,并同俄罗斯等同样是实施经济体制转型的国家作对比,从而让学生感受中国改革的成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对国家的爱国热情。在课堂讨论和作业设计环节,可以让学生把对问题的讨论、分析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让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鼓励学生勇于拼搏,为祖国建设事业奉献力量。
二 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整体设计和规划
虽然国家、教育部和高校各层面都很重视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强调要做好整体设计,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但各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大都缺乏完善的整体设计和规划,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个问题,各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和效果将大打折扣,经济学专业的课程亦是如此。目前,经济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在整体设计和规划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首先,不同于经济学基础课,教师人数较多,组成教学团队比较容易。各经济学专业的课程教师人数较少,大多高校只有一个,最多两个授课教师,且由于平时教学都是各自为战,个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同,团队的建设受到严重限制。其次,现有的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主要是以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为目标,在课程评价标准的制定中缺乏育德效果的设置,今后围绕课程思政建设如何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与国家、教育部、高校的顶层设计,各专业课的建设协调起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来看这是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个难点。
(二)授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需要得到提升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很大差异,是指教师在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培育各项能力的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育人于学的教育过程。这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的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自己的言行,才能适应课程思政教育。目前来看,发展经济学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上存在两个短板:第一,由于对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和标准还未建立起来,因此以传授专业知识、提升学生能力的传统教学方式仍然占到主导地位,教师没有充分的积极性挖掘各种课程思政元素用于教学,课程思政教育意识还未在广大的经济学专业教师中真正扎根。第二,经济学专业授课教师的日常工作重心在于如何提高科研水平,完成教学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的提高。要适应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必须大力提升授课教师的思政水平,提升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三)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建立
由于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形成有效的互补合作机制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经济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绝不能闭门造车。但从目前来看,经济学专业还未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良好的协同育人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经济学专业课教师囿于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思想教育能力,需要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教师加强沟通,进一步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教学能力,做到在课程思政教育上的准确把握。但是目前经济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还停留在授课教师的“单打独斗”阶段,经济学专业教师还未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教师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和课程思政教育平台,形成经济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发展、有效互补的合作机制。其次,经济学专业的教师只有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上形成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和教学交流机制,才能建成完善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系统,真正实现育德于人的目的。但是,当前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还处于各自为战,分割发展的状态,协同育人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四)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尚未构建
之所以一个高校的教学和科研能正常开展,并且取得的成绩还能不断得到提升,就是因为学校有一整套针对教师关于教学和科研的考核机制。考核机制包括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两个方面,评价体系是运用多维指标构建的绩效考核系统,是建立评价标准的基础。而评价标准是根据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和基础数据得出的绩效考核尺度,它决定了被考核人是否达到了考核的要求。基于此,经济学专业的授课教师是否愿意将工作的热情和精力投身于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建设是否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主要取决于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否有一套针对教师考核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但是目前来看,各高校还没有建立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这会严重影响到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成败[2]。
三 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应对策略
(一)以高校、学院和教师三级责任体系为主导推动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设计和规划
课程思政建设不仅仅是教师的工作内容,高校和学院都负有相应的责任,只有三个责任主体形成联动的系统,各司其职,形成责任约束,才能把经济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取得良好效果。具体说来,作为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的教务处在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把立德树人与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等培养目标等同看待,在精品课程、重点课程的遴选立项上把育德功能作为重要的决定指标,在课程评价体系的制定上应突出育德效果。学院作为学校的二级管理单位,一方面是承接学校教学任务的载体,另一方面又是督促、约束、激励教师完成教学计划的教学管理基层实体。学院所承载的功能决定了它必须在教务处形成的文件下细化实施细则,形成对教师的激励和惩罚机制。教师是发展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者,只要学校和学院的政策措施得当,考核机制健全,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就会认真做好课程的思政建设的设计和规划,最终落到实处,并取得良好的效果[3]。
(二)努力提升经济学专业授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经济学专业授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提升不只是个人的事情,学校、学院、教师在课程思政师资建设上要密切配合,才会获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学校和学院要鼓励教师组建教学团队,形成分工协作的机制,从而通过团队的外溢效应提高授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其次,学校和学院要鼓励经济学教学团队与思政课教师共建课程思政教学平台,在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教学方式的创新等方面通过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咨询以及双方的沟通、交流,切实有效提高经济学专业授课教师的思政水平和教学能力。最后,学校和学院要引导和鼓励经济学专业教学团队“走出去”,到国内课程思政建设比较好的学校观摩、学习,开阔视野,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水平。
(三)推动形成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
首先,要转变经济学专业教学团队“闭门造车”、“单打独斗”的教学科研模式,打破专业壁垒,鼓励经济学专业授课教师与校内思想政治课程授课教师,其他学科的教师沟通、交流,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学大纲撰写、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思政教育效果评估等方面协同合作,形成有效互补的育人机制。其次,课程思政教育是理论教育、课堂教育,需要与实践、课外活动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务处、学院与校内的学工、团委、宣传等职能部门密切协同,为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提供实践平台,让学生深切感知到课堂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有着现实的基础和重要的实践意义[4-6]。
(四)着力构建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
要把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取得良好效果,离不开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的构建,因为它们是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指挥棒”,没有“指挥棒”的引导、激励和惩戒作用,教师就不会有积极性去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最终经济学专业课的育德于教目标就难以实现。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既要有一般课程的共性,也要体现自身的特性。首先,思政元素挖掘的广度、深度以及与授课内容融合的程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元素,只有教师团队成员深入思考,善于学习,加强交流,才能获得丰富的成果,这是构建评价体系,衡量评价标准的基础性因素。其次,好的教学内容需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呈现出来,这就要适应课程思政教育的需求,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达到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因此,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是构建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的过程性因素。最后,课程思政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突出育人价值,因此,育人效果是构建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的结果性因素。
参考文献
[1]高千惠.“课程思政”视阈下高校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8):28-30.
[2]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1-14.
[3]卢晨.课程思政融入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探索——以《国际经济学》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7):164-165.
[4]孙亚南,王晓策,张月.“课程思政”融入经济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述评与发展趋势[J].教育现代化,2019,6(94):59-61.
[5]杨守金,夏家春.“课程思政”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05):98-101.
[6]韩宪洲.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着力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02):1-6+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