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阿拉伯语致谢言语行为探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27 15:33:3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表达感谢在各种文化体系中都是一种常见的日常言语行为,但不同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实现言语行为,这些差异可能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阿拉伯人特有的文化和社会背景造成了阿拉伯语“致谢”这一言语行为的独特社会规范和语用规则。阿拉伯语致谢语表现形式多样、策略类型丰富、语用功能多样,把握这些特点才能有效避免语用错误。

关键词:言语行为;阿拉伯语;致谢语;感谢策略

本文引用格式:李倩.阿拉伯语致谢言语行为探析[J].教育现代化,2020,7(55):170-173.

On the Speech Act of Thanking in Arabic

LI Qian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Yunnan)

Abstract:The speech act of thanking is probably one of the most common speech acts in the daily life of every culture.Speech acts are realized from culture to culture in different ways,and these differences may result in communication difficulties.The culture-specific rules and norms for thanking has significant social value in Arabic societies.In this study,I investigate the Arabic perceptions of expressing thanking and the wide variety of thanking strategies employed by Arabs and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them,suggesting that cross cultural realization of the speech act of thanking is especially relevant for the teaching of Arabic.

Key words:Speech act;Arabic;Thanking utterances;Thanking strategies

一 引言

言语行为理论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提出的,后经赛尔的完善和发展,成为语用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奥斯汀认为文字不仅提供信息和事实,而且还包含行动。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以实现某一特定交际意图,如感谢、道歉、命令、拒绝、问候等,这实际上也是在完成一种行为,这种行为被称作言语行为。在奥斯汀提出开创性的言语行为理论之后,来自不同文化的语言学家都试图分析这些文化的成员使用的言语行为和规定其使用方式和语境的社会规范。这些对言语行为的研究表明每一种文化都为这种文化中的个人的言语行为设定了独特的规则,即不同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实现言语行为,这些差异可能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

由于人们日益认识到语用能力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不同的环境中使用恰当的语言完成沟通目标日益成为外语教学中的关注重点。表达感谢在各种文化体系中都是一种常见的日常言语行为,是一种礼貌标志,往往在语言教学的初级阶段就会涉及。然而,由于感谢的使用存在着很大的跨文化差异,感谢的方式在不同的文化中属于特定的社会规范,是社交互动过程中的某些普遍特征与某些特定文化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因此,仅仅知道如何用外语说谢谢并不意味着语言学习者能够识别恰当使用感谢语的情境以及方式,在语用负迁移的作用下很容易产生语用错误,导致误解。

\

 
二 阿拉伯语致谢语的文化特征

首先,表示感谢在阿拉伯文化中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阿拉伯人普遍重视关心他人的感受,感谢和对感谢进行回应是建立密切的社会关系和群体归属感的一种重要方式。不表达感激之情很可能会造成不愿帮助别人也不愿与别人建立关系的不良个人形象,导致个人与群体的隔离。其次,阿拉伯人对感谢的认知根植于强烈的宗教信仰,阿拉伯穆斯林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由真主的旨意决定,因此“感谢行为是真主所要求的”,“不感谢人的人也不感谢真主”,是对真主的冒犯。第三,阿拉伯人大多信仰伊斯兰教,他们日常交际的诸多方面都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他们的交际语言中必然表现出伊斯兰文化特征。提及真主的带有祈祷和祝福性质的感谢语是阿拉伯人使用致谢语时的显著偏好,这成为阿拉伯人致谢语的典型特征。第四,阿拉伯人比中国人更直率,性格也比较豪放,他们使用致谢语范围广、对象多、频率高。在中国人看来无足轻重的小事或是对方分内之事,阿拉伯人也会表示感谢,如学生回答完问题、完成作业,老师会说“谢谢”,而在中国一般会认为这是分内之事而不会表示感谢。最后,阿拉伯人在表达感谢时更倾向于使用冗长、重复、强化和夸张的方式来体现感激的强度和真诚度,而这一点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中都可能会被认为是“过度友善”甚至是虚伪。阿拉伯人特有的文化和社会背景造成了阿拉伯语“致谢”这一言语行为的独特社会规范和语用规则。

三 阿拉伯语致谢语的结构

从阿拉伯语会话结构来看,完整的感谢语是一种复杂的会话活动,可由若干个语言单位组成,包括呼唤语、专门感谢词、感谢事实陈述和感谢辅助策略。呼唤语是吸引对方注意的话语部分,意在引起对方对自己话语的注意,一般由呼唤虚词和被呼唤语组成。专门感谢词是以表达感谢为主要功能的一些词语,如:“谢谢”“感谢”等等,感谢的用意往往通过专门感谢词来表现。感谢事实陈述是感谢行为产生的基础,是说话人对需要感谢的事实进行陈述,因而也是感谢言语行为的重要构成部分。感谢辅助策略则是用来增强感谢效果,使感谢用意表达得更加清楚和完整。在实际的话语活动中这四个语言单位可以灵活运用、相互配合,共同表达说话人的感谢意图。下面以一个阿拉伯语句子为例:

\

四阿拉伯语致谢语的分类

根据表现形式,我们可以对阿拉伯语的致谢语进行一个大体的分类:直接致谢语和间接致谢语。直接致谢语是指包含专门感谢词语的话语,如“谢谢、多谢、感谢”等,间接感谢语则指不包含专门感谢词语,但在功能上起感谢作用的话语。

(一)直接感谢语

这一感谢策略包括两大类:一是简单感谢。阿拉伯语中有一些显形感谢的词语,如单说一个“اركش”(谢谢),它们能够直接而明确地表达感谢用意,独立构成感谢言语行为,在阿拉伯语口头交际中比较常见,使用频率也较高。

语法形式和它所实现的言语行为之间并没有一对一的关系,相同的言语行为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语法形式实现。阿语语法形态变化非常丰富,在表示“谢谢”这个意思的时候可有多种语法形式,可以采用主动式动词、被动式动词、词根、主动名词和被动名词,如:

\
\


二是详细感谢,包含三个小类。1.感谢加一般程度语“اركشاليزج”(非常感谢)。2.感谢加数词。我们在表示深深的感激之情时,喜欢用“十分感谢”“万分感谢”之类的表达,无独有偶,阿拉伯人在表达较强的感激之情时也会通过数字来表现,如“فلأركش”(一千个感谢),“نويلمركش”(一百万个感谢)这样的表达。用数词表示“非常多”的概念,对阿拉伯人来说十分亲切和熟悉。

感谢加原因。在书面表达中阿拉伯人经常用一些比较正式、规范的书面语致谢,常常表现为以下的语言形式:对+施惠人的帮助或功德+表示感谢、感激不尽等。这种形式也可以与上述感谢完整结构形式中的其他语言单位结合使用,共同构成直接感谢言语行为。如:

\
\

(阿卜杜·阿齐兹总统阁下对他本人及其随行人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逗留期间所受到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向中国国家主席和中国人民表示诚挚和深切的谢意。)

(二)间接感谢语

“阿拉伯人的交际方式具有精致、华丽、间接和重复的特征”,因此阿拉伯人在表达感谢时也大量使用含蓄和间接的表达方式。而关系越亲密,使用间接感谢语的频率就越高。

(1)关心策略。即通过关心表示感谢,不仅仅表露出感谢者内心的感谢之意,而且还有助于表达亲近。如当主人向客人端上饭菜、点心或饮料时,客人会说“ملستكادي”(愿你的双手平安)。字面上是在称赞主人手艺好、手巧,愿主人双手安然无恙,今后还能做出可口饭菜,实际上表达了对主人的感谢。如果招待客人的是少女,客人还会说“ملستكلمانأ”(愿你的手指平安)[6]。

(2)祝福策略。阿拉伯人的感谢用语与阿拉伯穆斯林的社会生活特点及伊斯兰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有直接的关系。考察阿拉伯人的日常交际语可以发现,与真主有关的、带宗教色彩的交际语在阿拉伯人日常生活中使用十分频繁。这些交际语有的原来是专门的宗教用语或祈祷用语,后来逐渐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程式化的交际语。

如当看见别人刚洗完澡或理完发时要说祝贺语“اميعن”(祝你舒服),被祝贺者不是说“谢谢”,而是说“هللامعنيكيلع”(愿真主也使你舒服)来表示感谢。

当有人遇到喜事,向其表示祝贺时说“كوربم”(恭喜),被祝贺者不说“谢谢”,而是说“هللاكرابيكيف”(愿真主也使你如意)。

请客吃饭时,当客人吃完饭时主人会说“ائينهائيرم”(祝你健康),客人回答“هللاكئنهي”(愿真主也使你健康)表示感谢。
看到病人吃药时,阿拉伯人说“ءافشلاب”(祝你早日康复),病人以“مكافشهللامكافاعو”(愿真主使你健康)来代替“谢谢”。
在演讲结束时,不少阿拉伯人以“مكقفوهللا”(愿真主使你们成功),或是“مالسلامكيلعةمحروهللاهتاكربو”(愿平安、真主的怜悯和吉祥降临于你们)作为结束语,在翻译过程中,往往把该类结束语译作“谢谢大家”。

(3)赞美策略。用赞美表达感谢是一种常见的感谢形式,在各文化中都经常使用,这种感谢策略将感谢对象转移到施惠人品行、善意等方面,使用较为灵活和自由。如“امهذھتاملكلاةعئارلايتلا  اھتبتك!”(你写的这些话多美啊!)、“ايهلنملمعليبن!”(这种行为多么高尚啊!)。另外在阿拉伯人心中真主是全知、全能的,是万物的创造者,人们受到的一切恩惠都是真主赐予的,所以赞颂、感激都要归功于真主。由于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阿拉伯人常通过赞美真主来表示感恩。如阿拉伯人问“فيك؟كلاح”(你好吗?),在作肯定回答时,他们往往要在答语前加上“دمحلاهلل”(赞美真主),连起来看就是“دمحلا،هللانأريخب”,表示“感谢真主,我很好”。

(4)第三人策略。即通过第三人来间接体现说话者的感谢之情,在阿拉伯社会,第三人往往是真主,如阿拉伯人常用“كازجهلللكریخ”(真主会报答你的)来间接表达感谢。

(5)致歉策略。阿拉伯人有时也会认为自己的受惠是给别人带来不便的行为,因此也会使用致歉的方式表示感谢。如“،كانجعزأاركشىلعمكتفايض.”(给你添麻烦了,感谢款待)、“زجعأنعكركشىلعلكاذهمركلا”(我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的慷慨。)也可以看做是种带有歉意的致谢方式。

(6),假设策略。说话人假设受惠行为不存在从而强调该受惠行为的,重从而产生不好的后果املو،لوصويأحاجنللناكاملمكدوهجالولو要。如“.(如果没有你们的努力就不可能فادهألاتققحت功,目标也不能实现)。成

五汉阿致谢言语行为对比

感谢语是对他人的帮助的承认,是促进人际关系的礼貌举动。虽然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对感谢这一言语行为有不同的认知和表达方式,但是感谢在世界不同文化中都普遍被看作是一种具有社会价值的重要礼貌策略及沟通方式。中国和阿拉伯世界分属不同的文化体系,民族性格迥异,但两种文化体系都重视传统、重视礼节以及重视他人的感受。为了对中国人和阿拉伯人在感谢言语行为方面的认知异同进行具体化呈现和分析,笔者对15名阿拉伯学生及15名中国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对感谢的重要性的认识、如何认定感谢是否合适,以及人们在多大程度上意识到社会规则和情景为感谢行为提供指导。通过对中国人和阿拉伯人的致谢语进行对比,发现两种文化的致谢语在社会功能、表达方式和内涵上既具有差异性也具有很多相似性。

首先从感谢的社会功能来看,阿拉伯文化和中国文化对感谢言语行为的看法有很多相似之处,不同于西方强调个人主义的观念,在中国和阿拉伯社会这样强调集体主义的社会中,人们广泛融入到有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社会群体中,因此人们期望通过言语的礼貌来加强社会凝聚力。两组受访人都强调了表达感激之情的意义,即通过感谢来表达对他人善良和乐于助人的赞赏。通过感谢某人,我们含蓄地或明确地承认我们亏欠施惠者,我们希望回报对方。所有中国受访者都强调了表达感谢是礼貌的象征,是传统的社会规范和文化价值。他们指出,感谢是一种在家庭和学校里从小就教的日常礼貌惯例,打破这一惯例是一种粗鲁的表现,表明对恩惠的不敬及缺乏基本礼仪,可能会导致施惠者的不良情绪,不符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统观念。所有阿拉伯受访者都认为感谢是礼貌的良好表现,有助于建立和维持良好的社会关系。多达13名受访者表示,他们对感谢的认知植根于强烈的宗教信仰,不表达感激是冒犯真主的行为,同时也会对社会关系产生不利影响,而社会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礼貌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与中国受访者相似的是,阿拉伯受访者都强调如果受惠者没有恰当表示感谢那么他们会感到委屈或不太愿意再向此人提供帮助或施惠。

其次从影响感谢行为的因素来看,两组受访者都认为受惠程度和熟悉程度是一定的影响因素。他们认为感谢的程度应该与所受恩惠相匹配--恩惠越大,感谢就应该表达得越强。这主要是源于受惠越大往往意味着施惠者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因此对施惠者的亏欠就越多的思维。中国和阿拉伯受访者都认为夸大感激和使用各种精心设计和修饰的感谢表达方式,是回应得到巨大帮助的常用方式。另外尽管两组受访者都强调了熟悉程度对感谢行为的影响,但这两个群体对向熟悉的人表达感谢的必要性有不同的看法。阿拉伯受访者认为感谢是经常在家庭成员和朋友中使用的,但倾向使用间接感谢语而非直接感谢语,即便使用直接感谢语也只使用专门感谢词而省略感谢事实陈述。中国受访者则表示关系越密切,表示的感谢就越少,特别是在家庭成员和亲密朋友之间,表示感谢会被看成见外的行为,因此即便是在很有必要表示感谢的情境下,中国人也会采用更加含蓄和委婉的间接感谢语。另外阿拉伯受访者表示较少对服务人员表达感谢,即使需要表示感谢也较多使用肢体语言,而中国受访者则经常对服务人员表示感谢。此外两组受访者对在选择使用适当的感谢策略时也考虑了其他一些变量,最显著的是社会地位、性别、年龄。在亚洲文化中,社会地位是人身份的重要象征,因此在使用致谢语时对社会地位往往非常敏感。受访者均认为他们在向具有社会地位的人表达感谢时会更加小心地使用感谢策略,且倾向于以对方的头衔作为呼唤语构成感谢会话结构。另外两组受访人对老年人的感谢多于对孩子的感谢,对年纪小的人主要是通过象征性的赞美表示感谢,比如“好孩子”。男性互相感谢比女性互相感谢少。

从感谢的表达方式来看,阿拉伯和中国受访者都较多采用直接感谢语和间接感谢语相结合的形式,认为这种形式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和附加感谢理由,使受惠者能够真诚地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在间接感谢语中阿拉伯人的关心策略、祝福策略、第三人策略使用频率较高。而中国人则更多使用致歉策略、赞美策略和假设策略。阿拉伯人喜欢使用重复的感谢方式,而多数中国受访者也认为重复是表示感激的一种方式,可以强化感激的程度。

六 结论

本文通过对阿拉伯语的致谢语进行初步分析说明致谢言语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文化特性,其表现形式多样、策略类型丰富、语用功能多样。通过了解阿拉伯文化和中国文化中对感谢的社会功能、表达方式和内涵看法的异同,对致谢言语语用分析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都提供了一些有趣的启示。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对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培养,强调语境的重要性及根据语境推导话语的言外之意。语言教材也应该为学习者提供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的对话策略,使学习者了解如何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恰当地呈现这些表达方式,以此避免跨文化沟通障碍及误解。

参考文献

[1]Nisreen Naji Al-Khawaldeh,Cross-Cultural Variation of Politeness Orientation&Speech Act Percep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English Literature
[2]朱立才.汉语阿拉伯语语言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3]李丽娜.告别言语行为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04):79-81+97.
[4]Stephanie W.Cheng,A Corpus-Based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Speech Act of Thanking,Concentric:Studies in Linguistics,2020.7
[5]Nisreen Naji Al-Khawaldeh,Cross-Cultural Variation of Politeness Orientation&Speech Act Percep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English Literature
[6]曾欣.阿拉伯语精读教学探微[J].教育现代化,2015(12):82-83.
[7]蒋莹.网络开放课程中英语教师言语行为互动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6,3(04):109-110+123.
[8]李喜娟.基础阿拉伯语听抄高频出错点及解析--以石河子大学阿拉伯语专业2015级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4(29):189-19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80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