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实践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15 11:27:1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微课程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融合,在高校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微课程的教学模式逐渐被重视。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主要结合《中级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现状,总结《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实践的几点经验。

关键词:中级微观经济学;微课程;教学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孙慧卿.《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84):153-154.

根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8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人们依赖手机和网络获取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网络信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校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提出了迫切需求。近些年国内对微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在《中级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引入微课程教学模式,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和手段,实现个性差异化教学,作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发展和补充,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一《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简介

《中级微观经济学》是在先修课程《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开设的高一阶的西方经济学课程,目前本科阶段的教学主要安排在第三学期开设,教学课时安排为54学时。微观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以个体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设定一定的虚拟假设条件,来分析不同个体的经济行为及决策,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1]。

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主要是精深,在学习过程中要求理解重要的概念、掌握基本理论、掌握中级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并能够解决微观经济学的问题。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涉及很多的图形,要求掌握这些图形及图形所代表的政策含义,进一步达到系统化掌握知识,有意识地去联想、记忆、区分不同学派的理论模型、观点、政策主张[2]。

二《中级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现状

目前中级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教师授课占主导地位

目前的课程教学主要是以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传统教学方式为主,教师占据教学过程的主导地位,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的课堂参与少,形式单一。教学过程中注重向学生进行理论传输,而中级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偏于深奥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存在差异化学习需求

经过第一学期《经济学原理》课程的微观部分学习,学生对于经济学的基础概念有所了解,但是不同学生对于经济学原理的掌握程度不同,而中级微观经济学是在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细化和深化,教师的授课一般按照平均水平展开,这就使得教学过程不能满足所有同学差异化的学习需求。

\
 
(三)课时紧凑,课程内容较多

传统教学方式下,每节课45分钟的课时安排,对于学生来说很难时刻保持注意力集中,这就使得教学效果会随着课堂时间的延长出现边际递减效应。对于中级微观经济学来讲,知识点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某个知识点没有掌握,容易导致后面的知识衔接困难,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次课程连续安排2-3学时,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的需要,每次课程内容安排较多,往往是一个或几个相对完整的知识模块。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容易出现学习疲劳的表现,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3]。

三 微课程教学模式在《中级微观经济学》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微课程”的概念最早引起普遍关注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David Per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1]。在我国,2010年胡铁生率先正式给出“微课”概念[2]。

“微课程”教学模式做为信息网络时代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可以将时间短、知识点集中的教学资源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知识预习、补习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程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总结以下几点经验:

(一)重视不同微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

在“微课程”教学模式下,微、短视频成为知识传播的载体。对不同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可以更好地满足理论和实践教学的需要。在实践中主要整合的资源有以下几类:①原创录制视频。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实际教学大纲的需要以及教学过程中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由任课教师团队录制教学视频,有针对性的解决重点、难点、疑点问题。②网络教学资源。目前许多高校都积极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一些高校开发的网络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以及全国各类型的微课大赛的微课程参赛作品等优质资源可以做为微课程教学的重要资源加以利用,实现校际间资源共享。③辅助教学资源。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一些新闻、文献资料等视频资源也可以进行整合,应用于课前导入、课堂讨论以及课后补充[4]。

(二)设计微课程中的知识点小而精

采用微课程的教学模式,在微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将整个课程的知识细碎化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通过一个简短的微视频完整展示出来,微视频的教学主题明确,课程内容设置完整、精炼。

(三)注重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完整的课程框架

微课程的教学模式中,需要将课程教学体系中的知识分解为相对独立的知识点,但是这些知识之间点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围绕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价格理论而展开的,要注重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课程知识体系和框架,在满足教学模块小型化的同时,保持课程结构的完整性和逻辑性。

(四)将微课程引入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

在采用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混合式教学模式,加强传统教学和其他教学方式的融合。近几年各高校普遍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像雨课堂、蓝墨云等教学管理平台的普及使用,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采用混合教学模式教学中,可将微课程应用于教学环节的不同阶段:

1.课前导入阶段。课程开始前,创建对应课程的班课,将资源包上传至教学管理平台。按照每节课教学内容的要求,课前布置需要学生提前完成的微课程学习,总结学生学习后留言讨论中存在的问题。此阶段使用的微课程视频可以是针对内容讲解的,也可以是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分析,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课程内容,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更有针对性的进入课堂学习[5]。

2.课堂教学及讨论。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传统教学模式和其他教学模式的融合。课前导入阶段,教师通过查看学生在教学管理平台上的留言讨论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总结难点,具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活动。教学进行过程中,适时抛出带有情景的资料,可以是截取的新闻资讯、影视资料的片段等,组织学生应用所学的课堂内容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同时可以借助教学管理平台实现投屏设置等方式,让学生实时掌握课堂的动态,了解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3.课后的巩固学习。课程教学完成后,设置课后自测环节,可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可以通过自测环节,掌握自己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根据自己的掌握程度进行课后的巩固学习。而教师则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测成绩反馈,全面了解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一步反馈到微课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设置环节,促进微课程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

在引入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课堂中,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参与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改善注意力匮乏的问题。借助混合式教学管理平台,将制作的微课推送到学生端,以微课程为载体,结合其他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6]。

\

 
四 结语

微课程教学模式能满足教学过程中课前、课中、课后不同阶段的教学需求,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个人学习能力。同时结合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借助教学活动平台,使教学活动呈现活泼、趣味的特性,开阔教师、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施永新.高职院校数学微课程教学的实践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08):279-280.
[2]刘芳,王苗.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移动平台学习对微课教学模式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9,18(05):32-34.
[3]施扬.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经济类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研究[J].纳税,2018(13):192.
[4]张灵俐.微课在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5):118+122.
[5]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6]杨再香.“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7,4(25):242-24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02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