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MOOC作为教育变革的新力量,承担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力度,实现教育实质公平的重要使命,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冲击力愈演愈烈。随着MOOC的快速发展,SPOC、MOOL等在线学习新形式的出现,学界提出“后MOOC”时代的概念,在线教育的理念和模式随之发生改变,逐渐由静态的资源共享走向动态的课堂交互,在MOOC理念指引之下教学方式趋于回归。鉴于此背景,本文主要分析“后MOOC”时代在MOOC基础上理念与模式的延续与更新,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后MOOC”时代如何引导教学本质的回归,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理性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关键词:MOOC;后MOOC;教育公平
本文引用格式:徐宇.“后MOOC”时代实现教育公平的路径探寻[J].教育现代化,2019,6(85):164-166,169.
The Path of Realizing Education Fairness in the“Post-MOOC Era”
XU Yu
(ChongQing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eic Engineering College,Chongqing)
Abstract:As a new force of education reform,MOOC assumes the mission of expanding the radiation strength of high quality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realizing fair education essence,having a huge impact on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pattern.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OC,SPOC,MOOL etc as the emergence of new forms of online learning,reasearchers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so the concept and pattern of online education has been changed,from the static resource sharing to the dynamic classroom interaction,under the MOOC concept to guide teaching way to return to the essence.In view of this background,this paper mainly based on the change of“Post-MOOC Era”,exploring how to return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strengthening the depth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promoting the realization of education fairness.
Key words:MOOC;“Post-MOOC”;Education fairness
慕课自2008年首次提出至今,以席卷全球的态势在互联网教育领域彰显出其对传统教学的强烈冲击力与影响力,作为一种新型的教与学的方法,对高等教育的教学变革与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课堂属性由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是教育尊重学生主体、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意识和主动性的体现;以互联网为媒介,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力度,是教育在弥补因地域经济水平限制的客观现实导致的差异。然而正因这一促进教育变革与实现公平的新型教育方式无法脱离网络双刃剑的本质属性,故日益暴露出一定的缺陷。因此“后MOOC”时代应运而生。“后MOOC”时代在保持慕课理念的基础上逐渐向混合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转变,实现喧嚣之后的平静。尽管如此,慕课作为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一剂良药,仍在发挥技术对于实现教育公平的巨大潜能,“后MOOC”时代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加强了教育与技术的深入融合,因此有必要对变化之下的路径进行探讨,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一MOOC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由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和史蒂芬·唐斯(Stephen Dowens)于2008年提出的概念,具有四大基本特点: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1]这四大特点是慕课在教育信息化时代之下发挥长处、促进公平的全部囊括与体现。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决策: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异。慕课可谓在这一政策渲染之下逐渐凸显出自身的价值与贡献。
慕课对于教育公平的重要影响主要是其本质特征与理念模式两个部分。首先,开放的课程资源意味着能够突破时间、空间及一切限制因素的影响,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学习交流的机会,对于教师而言是提高自我、展示自身授课能力的平台;于落后地区相比更是扩大眼界、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过程。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导致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而受制于现实阻碍,这一难题并不是短时期就能很好解决。慕课的出现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样的态势,让优质教育资源突破地域传输到网络,实现共享。其次,慕课的理念是以教为中心转为以学为中心,这与主体间性教育理论相契合。后现代主义思潮发展以来,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由主客体说,到双主体说、主体主导说,再到现在的主体间说,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是一种共识。慕课正是在网络的环境中模糊了传统课堂教师高于学生的固化思想,不仅使得不同地区、学校的学生共处平等地位交流体会,在这样的平台中没有优质学校与普通学校的差异,更实现教师学生作为学习共同体共同学习的趋势,达成学习过程的平等。从教育结果公平来看,这样的形式更有利于激发学习者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实现个性化发展。
二 从MOOC到后MOOC的改变:理念与模式的延伸
慕课以其无法替代的优势在实现公平上做出努力,但是网络的虚拟化教学终究无法完全替代传统课堂,MOOC自身也日渐暴露出一些缺陷,譬如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导致较高的辍学率;评价监控体系不完善。MOOC的劣势表明教育的重要使命需要结合传统课堂的优势与慕课时代的理念才能实现。故有学者逐渐对慕课提出质疑,并逐渐产生“后MOOC”时代这一提法。所谓“后MOOC”就是在保持慕课时期的资源共享与开放、教师学生平等交流学习等理念,而教学方式由完全自主的在线学习向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转变,实现一定程度向传统回归的形式。[2]2013年美国EDUCAUSE学习行动计划负责人马尔科姆·布朗在EDUCAUSE网站发表了名为“步入后MOOC时期”的博文提出后慕课时代的更替是由于教学法、平台服务、学分认证与学分互认的三大新动向引起。[3]
(一)教学方式趋于考虑个体差异,走向多样化
“后MOOC”时期的到来,引发了诸多新模式的探讨,而无论是SPOC还是DLMOOC等的尝试,都是在原有慕课的基础上对于教育与信息技术关系的重新深入思考。正如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放弃了传统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提法,而提出信息技术应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全新观念,是希望找到一种新的、能实现教育信息化目标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以解决长期以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成效不显的问题,是想要真正触及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而不是只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修修补补”,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的改变。[4]“后MOOC”时代正是在慕课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了理性的反思,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考虑因不同学生和地区水平带来的差异,并且适度回归传统课堂。
何克抗教授提出,e—learning时代教育公平产生了新的内涵,其核心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教学的理论、模式与方法的构建与应用。“后MOOC”在一定程度上在向这一方向靠拢,这一时期包括五种新型教育样式:自主学习类、混合学习类、混合实验类、协作学习类、研究性学习类。这五种类型基本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特性,实现在教师主导之下的自主化。其中,自主学习类对于学生的自觉性与基础知识的要求较高,适合具有良好基础教育背景的学生来进行,而混合式学习、协作学习类则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之下实现跨校合作,这对于教育资源落后的地区而言是一个接触优秀教师和学生的机会。混合实验类主要针对线上虚拟实验和线下实验,线上实验室的资源能够有效解决部分偏远地区因硬件设施的缺乏而导致实验室条件不不足的现象。研究性学习类主要针对高等教育,以促进学生问题解决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现。“后MOOC”时期产生的这些不同教学形式能够缩小教育信息化资源硬件设施的差异以及学生个体化差异产生的差距,实现个性化的发展路径。
(二)课程内容趋于丰富,区域协作教学加强
“后MOOC”时代到来的另一大动向在于平台服务的增多,在MOOC时期的三大主流平台Coursera、edX、Udacity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传统的网络教学平台。在更为丰富的教学平台之上,课程内容也随之增多,满足不同学习主体的需要的能力增强。丰富的课程内容带来的是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建构能力的增强,同时又在多层面协作过程中形成集体智慧,而集体智慧进一步转换成有益于教学的新资源。[5]这种新资源是面向所有对象共创共享的资源,超越了制约与限制,创设了一种公平的学习思维环境,让每一个学习者能够在体验和学习的基础上培养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成为知识世界里平等的汲取者和智慧殿堂里平等的贡献者。此外,“后MOOC”所打破的这种MOOC理念之下的教学方式的壁垒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区域合作的加强。服务平台的增多意味着有更多的学校、教师可以将优质课程资源进行共享,从而形成校际、校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枢纽。全方位的协同合作是群体间的合作,有利于帮助在线教育理念尚处于开发或者发展初期的学校实现转型,很多在慕课早期建设中被遗漏的学校也跻身于这一信息化浪潮之中,为自身发展谋求时机,缩小校际、校区差距。诚如新媒体联盟2014年度所述,在未来12年内,教育范式将向包含更多的在线学习、混合式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方向转移,[6]没有一所学校可以在这样的潮流之下偏离这一发展轨迹,相反抓住“后MOOC”这样的机遇期,实现学校转型是在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现实要求之下实现公平的得力之举。
(三)评价机制趋于科学化,能力培养比重提升
慕课模式之下的教学存在的一大缺陷是评价机制的缺失,这对于学习效果的评测带来了极大的阻力。对此,“后MOOC”时代在此基础上加以探索和改进,尝试创设学分认证和学分互认机制,包括Coursera的合作院校亦开始考虑授予学分以及进行学分互认。[7]我国许多高校之间也开启了互换模式的探寻,并形成了两种模式:一种是地域相临的学校间或“大学城”内展开合作,以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另一种是相距较远的高校间教学内容或课程等的交流。[8]2015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指出,“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鼓励高校制订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标准,将通过本校认定的在线课程纳入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并制订在线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办法和学生修读在线课程的学分认定办法。”在经历学分互换的初步尝试之后,高校制定相关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将成为时代要求和趋势。科学的评价机制是高校衡量育人目标完成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利用教育评价判断个体的学习效果、知识掌握、教育水平、发展潜能,并进行科学的信息搜集和反馈,引导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实现更有效的教育。[9“]后MOOC”时代评价机制逐渐符合在线课程的特征,实现不同学校区域之间的学分转换,形成良好的教育评价体系。
此外,“后MOOC”时期的很多新型教学形式逐渐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例如CH--SPOC模式采用全新的多元评价方法,融合了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专家评价等,教学评价面向学习过程和学生能力发展因此评价结果更加科学有效。[10]科学的评价机制更有利于形成公平的课程教学结果测评,以统一标准衡量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
三后MOOC时代实现公平的路径探析
“后MOOC”的理念和模式在MOOC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针对这些新的理念要求,实现教育公平的路径需要重新审视。何克抗教授指出,与传统的教育公平观相比,信息化环境下新教育公平观指导下的教育实践能够在教育起点不太公平的前提下达到教育结果的公平或近似公平。因此,这一时代背景之下的教育公平应当以满足在线课程的特点为要求,以促进教育结果的相对公平为目标。
(一)课堂教学结构的构建形成多元体系
慕课教学方式的逐渐回归带来了多种形式混合式教学方式的发展,完全以学生自主化的学习形式逐渐向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形式过渡。在慕课时代不同地区、高校受制于教育资源的差异引起在线教育发展存在差距,而“后MOOC”时代这种差距虽然依旧存在,但是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却能在一定程度缓解这种差距带来的影响,各地区和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将在线教育和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教师教的指导程度与学生学的自主程度根据不同班级具体情况展开。这种多元体系首先是学习交流的多样化。包括班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班级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在线上与其他教师学生的互动。其次是教学方法的多元,这就包括在线与传统的结合、不同课程之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与课堂主体程度不同。再次是学习资源的开发应用,在教育资源落后地区可以加强在线学习的时间,弥补教学工具的不足。
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普及,更多的乡村薄弱学校也逐渐具备在线教育的条件。“后MOOC”在慕课拆掉学校围墙,让每一个青少年在家门口上好学校的基础上,[11]进一步将学校围墙筑构起来,实现半开放局面。慕课一味强调开放和自主,带来的是不同地区、学校由于硬件设施差异而保持或拉大不公,后慕课在此基础上强调教学结构的多元化利于综合传统与在线教育各自的优势,缩小新一轮差距。
(二)加深合作交流力度,促进优势互补
不同的地区学校存在的原始差距在慕课时期进一步拉大,使得教育公平的实现难度加大。“后MOOC”时代课程建设平台的丰富和完善,为更多落后的地区和水平较低的学校提供了新一轮的机会,这些学校的教师可以借此机遇将优质课程资源上传于网络进行交流。这不仅是促进教师良性发展的有效方法,更是扩大学校影响力的重要形式。在信息化时代初期,不同的学校因地域等限制难以实现优质资源的流动,慕课的到来打破了这种壁垒,不同学校加强了在网络上的合作,实现共同进步。而后慕课时期在这一基础增加了课程平台的建设,这为更多学校参与网络交流提供了条件。通过网络,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短时间输送到世界各地,更多学生可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不同地区学校的联系更加紧密。
优质课程的交流,不仅可以解决教育资源差异带来的不公,同时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教师在激烈的课程冲击之下,逐渐意识到自身身份的转变,从教育传授者转变为指导者。而网络优质课程的增多更是冲击了教师原本进行自我完善的方向,迫切需要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数字媒体素养。[12]教师在这样的信息化环境之下加强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有助于缩小教师之间的差距,扩大优质师资队伍建设。
(三)注重教学过程,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后MOOC”时代教学评价日益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将学生从传统的面向结果和知识的评价枷锁之中解救,成为独立的个体。传统教学方式过分注重结果,导致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被束缚。在成绩面前,教育公平的衡量等同于教育结果是否公平。“后MOOC”时代打破了这种拘泥与限制,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教学关注的重点,能力的培养成为主要目的之一,并且许多新模式还纳入学生进行自我测评,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而“后MOOC”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了个体潜能的发掘,实现个体公平。例如MOOC这种大众开放在线研究课,该模式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问题化学习,教学过程不是基于内容或资源的学习,而是基于问题的学习,强调研究性学习。[13]这种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促使学生的个性化完善与发展。
教育作为“成人”的活动,关注的是个体的发展,所以教育公平必须关注人的层面上的公平,个体的发展是宏观层次的教育公平与微观层次的教育内部公平的重要基础。因此从本质上看,教育公平是一种个体公平。[14]教育之于学习者而言在于增强其主体性,就结果而言学生应被培养成完整意义上的人,“后MOOC”时代逐渐向这样的趋势过渡,所培养的学生是身体与心灵的共生共在,是道德结果和教育结果的生长,更是实现完整意义上的个体公平。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关于MOOCs的“热追捧”与“冷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03:110-129+191.
[2]杨竹筠.“后MOOC”时期在线教育三问[J].科技与出版,2015,05:4-6.
[3][7][13]祝智庭,刘名卓.“后MOOC”时期的在线学习新样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4,03:36-43.
[4]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4,02:58-62+67.
[5][10]李红美,陆国栋,张剑平.后MOOC时期高等学校教学新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6:58-67.
[6]NMC:《Horizon Report>2014 Higher-Education Edition》http:www.nmc.org/publication/2014-horizon-higher-ed
[8]顾玲玲.高校学分互换规范问题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9]王大鹏.我国教育评价制度影响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11]李艳.大数据教育应用且行且思[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04:30-32.
[12]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版.
[14]吕星宇.教育过程公平研究:教育公平研究的新趋势[J].当代教育科学,2008,15:3-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