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风景园林设计原理”课程引入恢复性环境理论的教学思考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13 17:16:1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恢复性环境理论证实自然环境对于人群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现代远离自然环境的城市生活,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结合当前风景园林学科在人群健康恢复方面的重要作用与价值,在“风景园林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中,引入恢复性环境理论的核心思想,加强风景园林学科对人群健康的主动式干预。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原理;恢复性环境理论;课程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彭慧蕴.“风景园林设计原理”课程引入恢复性环境理论的教学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93):134-135.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急速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疏远,直接威胁了人们的身心健康。现代城市生活所面临的快节奏与高压力,加上拥挤不堪与噪音严重的城市环境,是引发人群各类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同时还带来了各类社会问题。人们意识到自然环境在现代城市中所处的重要位置,自然环境在增强人群生理健康、预防各类慢性疾病方面,相较于人工建筑环境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自然环境中城市人群更易放松身心、缓解不良情绪和精神疲劳、促进精神健康,也更易投入到促进健康的体力活动中[1]。风景园林学科是研究城市自然环境的主要学科,担负着保护与修复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重任。随着城市人群精神健康愈加的严重,风景园林学科应该充分承担起保障公共健康,通过构建积极有效的城市环境来帮助人们促进心理健康,在风景园林教学中需要学生加强从居民心理健康恢复的方面思考城市人居环境设计。

一 恢复性环境理论概述

(一)恢复性环境理论的内涵


“恢复性环境(restorative environment)”的概念是在1983年,由美国心理学教授斯蒂芬·卡普和塔尔博特首先提出,他们在野外环境的考察中发现野外坏境对心理的影响作用十分明显,具有恢复功能,并提出了“恢复性环境”的概念,定义为“能使人们更好地从心理疲劳以及和压力相伴随的消极情绪中恢复过来的环境”。2001年,学者哈蒂格在对“恢复”的定义进一步阐释为“重新获得在适应外界环境过程中被损耗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能力”[3]。

恢复性环境理论主要包括:卡普兰夫妇以注意力恢复理论为主体的功能进化论和乌尔里希的心理进化理论。这两派理论都认为视觉偏好在环境与人群健康恢复关系中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精神压力并促进恢复效应的产生,认为恢复来自和环境的视觉接触。

(二)恢复性环境理论引入“风景园林设计园林”的意义

21世纪城市人群面临的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是精神类疾病,人类已经从“传染病时代”、“躯体病症时代”进入到了“精神疾病时代”。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与健康关系的挑战,风景园林学科应立足于本学科,积极与其它学科如公共健康专业等进行跨领域合作。如何将健康问题融入到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是一个关键而有益的挑战。将恢复性环境理论引入到风景园林学科,能使园林各要素从消极被动地发挥健康保健作用,向通过恢复性环境的设计营造主动的干预健康,从而预防精神类疾病的产生。在“风景园林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中引入恢复性环境理论,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群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承担起设计师对公共健康的责任与担当,探索健康生活方式的空间互动模式,加强风景园林学科对人群健康的主动式干预[1]。

\

 
二“风景园林设计原理”课程中的恢复性环境理论内涵

“风景园林设计原理”是风景园林、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所授知识也是现代化城市规划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对城市绿地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概念、思想和方法有初步的认识,掌握基本的规划原理和设计技能,为其后的课程设计阶段打下基础。在风景园林设计原理课程中引入恢复性环境理论,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将恢复性环境理论传授给学生,需要教师对恢复性环境理论的核心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恢复性环境理论思想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体现

恢复性环境的核心论点是自然环境具有恢复性效应。回顾城市发展的历史沿革,城市人群联系自然、亲近自然的方式,大多通过公园绿地达成,而公园与人群健康的关系也是深刻而悠久的[2]。

18世纪末美国景观建筑师奥姆斯特德明确地将人群健康作为公园创建的一大目标,认为人与自然关系的疏远会造成人们生理和心理的负面影响[3]。19世纪医院病房设计加强了与户外空间的联系,形成能更好地缓解病人疼痛的康复园林式医院。20世纪70年代,乌尔里希等学者认为自然环境对人们疾病具有良好的治愈功能,对身心产生积极的影响,由此提出“康复花园”的概念[4]。此后,相关学者又提出了“园艺疗法”等理论,人们逐步意识到植物及其自然景观在缓解压力、消除疲劳等方面的健康益处,通过植物、水体等自然要素以及与自然要素相关的园艺活动来促进身体健康的全面恢复。可以说,恢复性环境理论思想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是合乎历史规律并具有重要价值的。

(二)恢复性环境对人群健康的恢复作用

恢复性环境对人群健康的恢复作用包括对人群心理、生理和社会健康全方位的恢复。首先,可以改善人群的心理状况,包括对压力、情绪、注意力等的调节和恢复作用。人们与大自然接触能更好地应付压力,同时能诱发更多的积极情绪,自然环境中的绿色能够消除城市人群紧张的神经,调整呼吸,舒缓身心;其次,自然环境要素本身具有天然的保健作用,如很多植物就包含了许多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元素。植物的色、香、味,新鲜的空气及阳光对于感官的刺激都可以促进生理健康的恢复效应;另外,风景园林中可以创建有益于社会交往的空间,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能力,适当和稳固的人际交往能使人们情绪稳定舒适,具有安全感;长期缺乏人际交往,会让人们产生负面情绪,出现抑郁症、孤独症等不良精神状况,从而影响人们的精神健康。

三 恢复性环境理论在“风景园林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中引入的思路与策略

面对当前人群健康恢复方面的迫切要求,以及风景园林学科在改善人群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与价值,并发挥风景园林学科对人群健康的主动式干预,在教学中,引入恢复性环境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从完善理论课程体系与丰富教学方式2个方面进行调整。

(一)完善理论课程体系

在“风景园林设计原理”理论课程的教学中,教材内容、课堂教学活动中都要实现恢复性环境的理论教学。第一是在教材中导入恢复性环境理论的相关介绍,让同学们认识的恢复性环境理论的概念内涵及重要价值;第二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提升学生对人群健康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知,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并意识到风景园林学科对于改善公众健康的重要作用和学科担当。在课程中,对园林构成要素的讲授中,引入各要素发挥健康恢复效应的介绍。比如:“园林构成要素”单元会介绍地形、植物、水体等要素,而公园产生恢复性效果与园林各要素密切相关,如不同种类的植物以及种植的方式、面积等会产生不同的恢复性效果。水体的恢复性效果比较好,同时水声等天然的声音可以转移噪音促进精神压力的恢复。也可引入对恢复性活动的介绍,如休息、阅读、观赏植物水景、冥想放松等都是缓解精神压力、提升情绪的有益活动,在具体构成要素的规划设计中,私密性强、氛围安静、有领域感的环境感知能更好地引发这一类活动[5]。

(二)丰富教学方式

“风景园林设计原理”课程主要采用理论教学模式,教师单纯的多媒体讲授很难让学生理解风景园林对人群健康的促进作用,以及环境构成要素与人群健康恢复作用的关联。因此采用更加丰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恢复性环境理论背后的原理与逻辑,从而更好地运用于风景园林设计实践。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加入“环境——健康”互动讨论环节,让学生们从自我感受出发,体会环境对自我情绪和精神等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增加课外体验活动,通过户外自然环境的实地感知,并填写心理评价问卷,感知自然环境对身心健康的恢复作用;设计相关社会调查问卷,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更好地将课堂理论知识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中,强化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社会实践能力。

四 结语

中国国家层面的科技发展战略中提出我国在抗击重大疾病以及遏止精神疾病与慢性病早发趋势中,要实现医学模式由治疗为主,向预测、预防为主转变的策略与途径。作为风景园林学科,应该充分承担起保障公共健康,通过构建积极有效的城市环境来帮助人们促进健康,加强从人群身心健康恢复的方面思考城市人居环境设计。将恢复性环境理论引入到“风景园林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中,能更好地让学生从理论教学中体会到学科的责任与担当,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群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

 
参考文献

[1]彭慧蕴.社区公园恢复性环境影响机制及空间优化[D].重庆大学,2017.
[2]刘涛.社区人居环境设计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7.
[3]谭少华,郭剑锋,赵万民.城市自然环境缓解精神压力和疲劳恢复研究进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04):55-60.
[4]苏谦,辛自强.恢复性环境研究:理论、方法与进展[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01):177-184.
[5]高维维.对《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的教学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8,5(47):166-16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92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