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程度也在逐渐提升。大学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摇篮,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责任,因此在大学的专业教育实践中,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方式,提高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由于大学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在大学教育实践中,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推进专业教育实践性改革,改变以往的纯理论教育模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专业实践机会,不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探索素质拓展模式构建路径,为以后的就业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新常态;大学生;素质拓展;模式构建;人才培养
本文引用格式:林清阳.基于教育新常态下大学生素质拓展模式构建的路径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80):234-236.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经济有了腾飞式大发展,伴随着经济体量的不断增大,社会对于大学高素质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大。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在这种大时代的背景下,对于大学教育也需要教师们不断创新和改革,理论知识是专业的必修课,也是学生们实际操作的基础,实际操作也是对于理论知识的加强和巩固,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将两者有效的结合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准,实现素质拓展目标[1]。
一 当前大学教育在素质拓展模式方面的缺失
(一)教育模式陈旧,无法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高等教育在我国已经发展了相当长的时间,因此随着教育模式的不断演进和发展,大学也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教育模式。但是这种教育形式一般都是较为随意的,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一般都会按照自己的设计开展教育活动,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规划。同时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大学在教育过程中也过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导致理论知识教育占到教育的绝大部分,教育缺乏实践性的现象屡见不鲜。同时在大学教育实践中,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也不够关注,专业本身具有一定的行业规范和准则,如果学生对这些行业规范不够了解,那么工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也就是说,专业教育缺乏有效性,并且滞后于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2]。
(二)缺乏实践教育,学生综合素质有待深入拓展
师资水平在大学教育实践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如果师资力量不够,教育将会受到较大的不利影响。就大学阶段学习来说,由于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生活和工作实际联系的较为紧密,所以,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是一种能够有效促进大学教育发展的模式[3]。这就需要教师既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同时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将实践教育顺利推进下去。如果教师本身都不具备一定的时间实践经验,那么实践性教育就会流于表面形式,根本落不到实处。从大学专业的实际师资情况来看,仍然有部分教师没有实践经验,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实践性课程教育,这与实际的工作相去甚远。
二 在大学教育过程中进行素质拓展的原则
(一)自主性原则
与其他教育阶段不同,大学教育对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意识要求较高,在教师进行了基本的知识讲解之后,就需要学生独立进行理解和消化,从实践来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意识与教育质量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所以在素质拓展过程中,同样应该遵循自主性原则,积极采取有效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将学生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主体,并以此开展活动的设计。如果对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就会发现,大多数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都缺少自主性,不能及时的学习相关知识内容,学习的积极性也没有被有效地调动起来,因此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学习依然是一种任务,导致整个学习过程较为被动,因此在大学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扭转这种被动学习的局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4]。
(二)实用性原则
大学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职业人才的必经之路,因此大学教育质量对于人才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以往的教育实践中,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理论教育成为专业教育的重点,教育过程中将绝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了强化学生理论知识上,因此经常会出现学生理论基础水平较高,但是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却无法胜任相关工作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教育缺乏实践性所致。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传统的素质教育观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进步和发展,在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循实用性原则,通过构建素质拓展体系,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切实发挥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5]。
(三)创新性原则
高等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因此课程改革的思想对于大学教育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以往的素质教育过于注重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的提升,但是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这显然不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在大学素质拓展教育过程中,应该坚持创新性原则,积极对传统的教育形式进行改革和发展,勇于打破传统形式的束缚,科学设计素质拓展活动,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实际的教育活动之中,不断提高综合水平。同时,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还应该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及时发现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做出针对性的指导。
三 在大学教育中构建素质拓展模式的具体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实践性教育体系
教育体系的构建是大学素质教育拓展的基础,以往的大学教育都是按照老师的设计开展教育,缺乏系统性的教育规划,这对于实践性教育质量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为了有效提升大学素质拓展教育质量,大学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对传统的教育形式进行改进和优化,将实践性教育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融入教育体系之中,改变以往纯理论教育的形式,使学生在掌握学基础理论的同时,尽可能地接触真实的业务,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专业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专业实践,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以便及时改进,最终构建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体系,为学生素质能力发展奠定坚实基础[6]。
(二)拓宽学生的专业认知路径
大学素质教育拓展并不是大学教育改革的产物,而是能够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学生综合发展的一种高效教育方式。所以在素质拓展教育当中,教育内容丰富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如果教育内容单一枯燥,学生就会缺乏学习热情,这与传统的大学教育形式相比,并没有本质性差别[7]。因此在开展大学素质教育拓展的过程中,应该充分保证教育内容的丰富性,然后通过实践教育,与课堂的理论知识形成补充。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经历,给学生创设更多的素质拓展教育情境,也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性机会,如课程实训、专业实习等等,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帮助学生拓宽对于专业的认知边界,加深对于行业的理解和把握,促进素质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三)提高大学素质拓展师资水平
要想保证大学专业素质教育有效开展,优秀的师资是必不可少的。针对当前大学部分专业教师缺乏经验的问题,学校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水平。大学应该积极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采取实践技能提升和外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着力提升教师的指导水平。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以开展讲座或者专题报告的形式,向教师普及专业实践知识,加深教师对于实践的理解。同时组织教师积极向其他学校参观学习,学习先进的实践性教育经验。另外,在招聘专业教师的时候,可以将指导经验作为主要的参考指标,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教育能力[8]。
(四)完善大学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是大学素质教育的主要参考,同时也是教师采取教育方式的导向。以往的大学教育评价体系对于实践性教育并不关注,因此教师开展教育的积极性并不高。所以在新时期的教育发展和职业人才培养机制下,大学应该积极完善专业教育评价体系,将学生实践能力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主要参考标准,督促教师在原有教育形式的基础上,积极提升素质教育的比例,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工作实践之中,锻炼和提升工作水平,为以后的就业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五)树立明确的素质教育目标
明确的教育目标有助于提升教育的导向性,使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更加具有针对性。以往的高校素质拓展教育过程较为随意,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也没有十分明确的教育目标,只要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理论知识即可,这种教育思想显然与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不符,也不利于教育创新的顺利开展。因此要想有效提升学校教育质量,设立明确的教育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根据教育的基本规律,高等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作为主要的教育发展方向,所以在素质拓展教育过程中,老师应该将其作为主要的教育目标,强化理论和实践教育,使学生能够有效提高专业综合能力[9]。
(六)积极探索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正如前文所述,素质拓展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在高校教育过程中,由于实践教育硬件设施的缺乏,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出现问题,没有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教育资源。所以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高校应该积极探索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开展合作,以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模式,为学生能力提升创造良好的平台和条件。对于掌握基本专业知识的职业学校学生,可以组织到企业进行实际的参观或者实习,让学生实际接触最真实的工作业务,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形式,同时及时发现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同时,校企合作形式的建立,还有助于企业筛选人才,帮助学生拓宽就业途径,实现教育和就业双赢的职业教育局面。
(七)提高教师素质教育创新意识
高校教师是素质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在当前的教育趋势下,还有部分职业学校的教师因循守旧,一直采用传统的教育理念开展教育实践,不愿意尝试全新的教育方法,因此教育质量很难实现大幅度提升。短期来看,要想及时扭转教师的传统教育理念显然难以实现,但是对于教师来说,应该首先从思想意识上有所改进和创新,树立良好的教育创新意识。教师要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对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质疑和改进。同时不断拓宽视野,积极向其他学校学习教育知识,改变以往枯燥单一的教育形式[10]。同时高校也应该给教师创造更多的机会,或者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活动,从外界聘请实务界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开展讲座或者座谈的形式,促进教师接受全新的素质理念,帮助教师提高教育素质。
(八)加强教师的双向专业技能培养
老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在提倡教育创新的同时也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创新要建立在理论和实践双重方向的基础之上,理论是为了更好地实践,实践是为了验证理论,所以说要想在教育中提高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水平。老师要自身有一定的水准,才能在学生素质教育拓展上有创新能力。在理论知识上老师也需要充电和加油,要加强自身的继续教育和学习。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专业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虽然老师是以教育为目的,但是在实践操作上也要注重自身的修为,有了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途径,所以加强教师的双向专业技能培养,对素质教育拓展上的创新有着重要作用。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源泉,“墨守成规”只能让自己“故步自封”。大学素质拓展教育是为了培养一个国家的未来,所以提高创新意识、开拓创新思维对于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我们要秉持创新精神,既要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教育,也要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育方式、方法,为社会培养全面性的人才做好铺垫,也为学生今后的继续教育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全面素质的提高就是为我国培养优秀的人才,为实现我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努力奋进。
参考文献
[1]高培文.新常态下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问题研究[J].才智,2018(13):140.
[2]于扬,邓琦.教育新常态下大学生素质拓展模式构建的方法与路径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6):13-14.
[3]胡宇飞.教育新常态下大学生全程化转型的内涵解读[J].高教学刊,2018(11):59-61.
[4]卢志高.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构建[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6,18(04):53-56+60.
[5]胡志勇.新常态下大学生素质教育下的创新教育改革[J].南风,2016(2Z):34-34.
[6]王欢.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在经管课程中的创新应用——以经济法课程为例[J].求知导刊,2018,(15):89-90.
[7]刘亚琼,赵燕.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J].青春岁月,2018(20):211.
[8]周辉,王康.新常态下大学生“双创”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初探[J].江苏教育研究,2018(Z3):91-94.
[9]彭干三,董铸荣.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与提升[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2):251+253.
[10]何发胜.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加强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路径探究[J].职教通讯,2017(26):42-4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