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网红作为一个文化现象,被认同推崇是因为文化载体的多元化导致文化认同主体的泛化;大学生在个体人向社会人转化过程中需要宣泄时空平台;大学生价值观念冲突与对抗、内在价值体系构建过程有着内在需要。文章认为网红文化有助于推进大学生文化认同,促进大学生价值塑形,起到价值引领、个体宣扬、增进自我成就、占领网络高地的作用。
关键词:网红;大学生;文化自信
本文引用格式:肖影玲.“网红”草根文化对大学生文化认同的价值塑形[J].教育现代化,2019,6(80):151-153+157.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5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4.3%,手机网民占比达96.3%。大学生们几乎人手一部手机,网络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自媒体对青少年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一是集体记忆的多元化。虚拟社会已经成为他们生活和意识的空间,在这个虚拟空间中,信息的多元化和海量使“90后”们难以形成共同的集体记忆,信息的多元必然造成记忆的多元化。二是传播方式的网状化和精准化。如果说传统媒体是点对面的传播,那么自媒体传播完全以个人为中心,提供网状辐射的传播模式,是所有人面对所有人的转播,同时,在大数据技术分析推送下,又进行着点对点的精准传播,根据受众喜好,在特定时间推送特定内容。这一方面使得信息内容得以精准传播,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又限制了受众的信息知情面,强化和突出了喜好面,使青少年越来越倾向于只看他自己想看的,听他自己想听的,难有全面理性的思考,很容易被喜好和情绪所左右。在这种传播模式下,“网红”开始异军突起并成为社会热点,“网红”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加大,而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正是催生“网红”的主力军。
百度知道大数据显示:在关注“网红”的人群中,25岁以下网民占比86%以上。由此,我们要了解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群体为何认可“网红”,推崇“网红”,“网络”对青少年文化认同、价值观念、价值判断、价值体系形成影响有多大?研究能否运用“网红”资源去影响和构建网络时代大学生的价值体系,进而创新“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和路径。
一 网红与文化认同的词语内涵
百度词条显示:“网红”是指在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个行为而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或长期持续输出专业知识而从红的人。他们的走红皆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刺激、偷窥、臆想、品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无意间受到网络世界的追捧,成为“网红”。“网红”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文字网红;图文网红;宽频网红。真正引起大学生火爆关注的是第三阶段的是宽频网红,即播客类网红,视频影像成为其特点。“网红”文化形成的过程,即是构建个体、群体文化认同、价值体系形成的过程,
文化认同,对大学生来说,就是发自内意愿地对自己国家文化及其内在本性和价值的肯定与接受。当前,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根本在于对蕴涵其中的价值观的认同。这个认同是我们国家和民族最伟大的精神力量。在个性化呈现的移动互联时代,虽然大学生们面对文化认同时的心态和价值判断是复杂的,但有两个方面值得肯定:一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爱国主义,在大学生们身上始终存在并时刻铭记,没有因为网络文化的侵入而动摇,也没有因随网络化而出现的信息全球化而削弱。二是大学生文化认同虽然在主流文化认同和信仰方面弱化,主要表现为对国家的政治体制和价值取向上坚定信念。
认同需要一定的媒介、手段、符号和过程。从而形成“我们”群体的认同方式,达成、维持并整合群体的文化认同,群体归属和价值体系。在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们面临文化和价值的多元选择,所以我们现在讲文化认同,首先要清楚的是要认同什么?为什么主同?认同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要了解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群体为何认可“网红”,推崇“网红”,进而推崇这种文化。
二“网红”文化被认同推崇泛主体原因
(一)文化载体的多元化导致文化认同主体的泛化
在自媒体时代,文化载体由传统的单一的线状传承变为一对多,多对多的网状辐射传播,随着QQ、微博,微信的轮番登场,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和范围呈几何式递进,单一的传统的文化因时间流动和空间的展开而被划分为不同的文化,各文化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形成了相对统一的文化秩序。在这种“自媒体”信息传播时代,信息传播和接受的界限变得模糊,传统媒体的王者地位一去不复返,每一个人都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传播和接收信息,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传播的节点,既是受众者,又是传播者。这就使得网络文化不可能是统一的文化,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以个人兴趣为源,这是“新部落化”的现象;另一方面青少年作为网络文化实践的主体,是有较大时间跨度的群体,还有不同的年轻群众,对网络文化的适应性和选择性也是很大的。
自媒体使人们固有的、既定的文化阈限、文化秩序被打破,使原有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文化认同本就是为解决“我们是谁”这个问题的,是一种意向反应及“自我认同”,对于移动互联时代的大学生而言,在碎片化时代,在忙于各种“晒”的生活中,逐渐迷失了自己,不知“自己是谁”。没有理想,没有目标,不知奋斗为了什么,生活为了什么,出现了“空心人”状态,无聊、空虚、焦虑成了当代大学生的代名词。
这种多元的文化载体必然会带来价值观的多元化,从而导致传统媒体的话语权遭到分解,主流价值观的主导地位被慢慢消解,社会的主导声音越来越难发挥作用。然而,文化认同的前提和条件是价值认同,如果主流价值观不能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文化认同就会变成形式,如这种文化认同心态泛滥蔓延并波及广大民众内心的气场里,就会导致文化认同的泛化。
试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对自己的文化缺乏认同,一个国家的青少年甚至连自己是“谁”都不想了解,又谈何“做人”呢?又如何形成自我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自信呢?
多元价值观,网络信息主体多元化及信息的快餐化、碎片化和图像化正是“网红”文化的土壤,大学生经过高考的紧张后容易放松自己,加上手机使用的宽松,群体影响,图片与视频更容易被大学生们注意,“网红”文化正是以图片和视频为主要的表现载体,与文字信息相比,就更容易被青年大学生接受。
(二)大学生在个体人向社会人转化过程中的宣泄时空
大学生们正处于身体和心理青黄不接的特殊阶段,处于由家庭向社会过渡的边缘。这种过渡需要一个宣泄的文化时空,大学承担了这一时空作用,但大学的围墙使得青少年社会经验明显不足。“网红”们大多同属年轻人,“网红”为吸引大学生群体注意,内容形式上也刻意接近青年大学生心理,让他们感觉到“网红”行为与自已有切身的关联,从而就更容易接受和追随他们,并把“网红”上升为偶像和榜样,“网红”成为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文化时空要素。
(三)价值观念冲突与对抗过程中,大学生内在价值体系构建需要
文化是联接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凝聚力的黏合剂,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财富。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在碎片化媒体时代,西方强势的流行文化一步步渗透,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巨大冲击,韩剧、美剧广为流行,过洋节成为年轻人的时尚。在全球化时代,我们鼓励西方优秀文化同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同时也要谨防西方文化的糟粕污染我国文化生态,更要谨防的是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的意识形态颠覆行为。西方国家大力宣传西式民主自由思想,挑衅着社会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传统意识形态。还有,国内外各种分裂势力,如“疆独”“藏独”等各种分裂思想也如病毒一般,在碎片式媒体中悄然传播,严重威胁社会的和谐稳定。
要解决大学生们的思想问题、观念问题、价值观自信问题,最快捷易接受的方式就是文化认同问题开始;而要解决文化认同问题,则必须先处理好个体与群体的文化认同问题。只有在了解个体与群体文化认同的类型、机制与特点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现观念统一与精神引领的目标。由此,红色社团提供这样一个载体或者说场所。
“网红”文化作为一种互联网新兴文化,具有存在合理性,如同影视偶像崇拜,对大学生成长发展有一定的引领作用。但其对文化生态的污染负作用亦不容忽视,现因而在“网红”文化要加强人文熏陶和方向指引,促进正向价值的传递,以制造符合社会价值同时又为网民受众接受的文化认同。
三 通过网红文化推进大学生文化认同,进行价值塑形
毋庸置疑,一种新文化的兴起,一定有着其合适的环境,土壤及气候。“网红”文化的产生是价值观及价值体系多元相互作用的产物。
(一)价值引领:运用网红的榜样示范,促进核心价值观内化
因对“网红”的不了解,“网红”贬义色彩很浓,往往一见到“网红”这个词就产生惯习联想,将“网红”视作另类的产物,大部分人对“网红”的认识就是网上美女,一说起“网红”就是想到蛇精脸,盐水胸,此类“网红”就成了大肆炒作和疯狂作秀的代名词。对网络,对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都会产生妖魔化影响,这种负能量网红"则对青少年带来消极的错位效应、扭曲效应和偏离效应。
青年文化是具有张力的文化,具有反传统性。青年人有三力:旺盛的生命力、活跃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这三力是青年文化最根本和最核心的。“网红”正是青年文化的一个代表,运用好青年人三力,在未来“网红”4.0或5.0的发展中,要引领青年大学生们正确对待“网红”现象,进行舆论引导,促进平台建设,把正能量事件融入直播、视频、图片中,或者在作品创作中传递正能量,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网红”。“正能量网红”为青少年提供了正确的成功之道和行为规范,进行价值引领。“正能量网红”充当着网络道德模范的角色,成为青少年学习的榜样,他们抢险救灾、见义勇为,他们助人为乐、爱岗敬业,他们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走向成功,给社会带来的都是“真、善、美”的正能量。“正能量网红”符合社会价值导向的成功事迹和高尚行为给青少年做出了良好的示范,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积极向上的形象使青少年心理上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共鸣感,也就使得青少年主动学习和效仿他们的高尚行为,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以明星、偶像、“网红”为主的新型榜样教育更能迎合青少年的心理。“正能量网红”贴近生活、生动形象的特点使得青少年更易接受,他们所具备的高尚品格和拼搏精神激励着青少年努力拼搏、奋发向上。
文化认同归根到底就是价值观的认同,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每个中华儿女都为之自豪。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所谓文化自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文化自信是文化认同的一种内在表现,只有整个中华民族具有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并认可自身的文化,才能鼓舞整个民族奋发向上的士气,中华儿女才能获得自信心,才能推动民族文化前进。
(二)个体宣扬:引导新兴群体的个性宣扬,促进文化认同的价值标识
中国的价值观教育更多的宣扬集体主义,培养集体观念。因此,中国奉行少数服从多数、个体服从集体的价值观念。在这样的集体文化氛围下,迎合外界的评判标准和社会形象期待已成为国人的行为准则。而当代大学生是“95后”,他们是伴随着中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长大的,是网络“原住民”“网生代”,也是一个新兴群体,需要引导他们合理进行个性宣扬。他们明显受到了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开放的文化观念的影响,他们的身心是与互联网融为一体的。他们每天在网上耗费的时间越多,现实生活当中面对面的交往就越薄弱。他们使用网络时间越长,越不愿意跟现实生活当中的熟人交流,越愿意跟陌生人交流和分享秘密。如果青少年接受网上大量的负面信息,对社会的参与度就越来越少,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就越偏激和片面。所以,亚文化、新文化观念、自我价值观的兴起、发展和变化,使95后人群不再以集体价值诉求为最重要的动力,而是在符合社会基本身份定位的同时,尽量呈现自己个性化的内容,注重个体宣扬。傅园慧的意外走红,成为新一代“网红”代表,揭示了每个人都是真实自我的价值标识,需要宣扬和认同。
面对新兴的“95后”“00后”,如何进行引导和监督,使他们的情感宣扬把握好度,不要让个性成为反叛,而应在社会主流价值观允许的范围内展现自我,促进文化认同的价值标识是一个新的难题。
(三)自我成就:理解认同草根民众心理需求,获得朋辈教育的良性互动
我们处于价值观相互碰撞的时代:集体和个体,现实与虚拟,传统与现代。我们考虑任何问题,都考虑到这一种矛盾,它们的每一种价值在哪里,它们的主导价值在哪里,主导的观念在哪里?我们的青年就是在这样的价值碰撞当中成长发展的。所以青年的特点,尤其社会性特点、社会性规律也都在其中。
现在大学生多为“95后”,他们朝气蓬勃,活力十足,他们经过了高中的紧张生活,进入了大学的宽松环境,一下子会无所适从,失去前进目标。他们渴望得到社会认可、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希望人们以成人的方式对待他,他渴望获得这种被关注的成就感。
大学生是一个同质性很强的社会群体,网红们大都在年龄、学识和经验、思维模式相对接近,身份标签、文化背景和心理认知也相对接近。这样,“网红”的出现,填补了他们的心理缺口,无形中起到了朋辈教育的效果,使他们找到了心理安全归属感。
网红是网络造出来的小明星,相对于大牌明星,网红更亲民,更贴近大学生们。因此,大学生们更容易对这些普通身份出身的网红给予更多的认同,他们现实生活中平凡普通的身份无形之中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网红通过个人奋斗成功、获得影响力的过程本身对于广大大学生具有激励和鼓舞作用,并会在大学生们身上产生放大和投射作用,引起大学生们的共鸣,从而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激励大学生们努力上进。
理解认同了大学生的这种草根民众渴望成功,希望进取的心理需求,才能理解大学生们地网红的爱恨心理,进而获得价值互动的良性基础。
(四)网络高地:主导双向互动的正能量舆论导向
78.3%的青年赞成“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的说法。鉴于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严峻性和复杂性,85.1%的青年认为有必要建设一支正面倡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队伍。我国的网络发展和网络治理面临着诸多挑战,网络空间的治理和清朗、网络的创新和发展,都要依靠青年的力量。有76.8%的青年赞成“青年人是网上意识形态斗争胜负的关键”的说法。
占领网络高地,进行双向互动的正能量舆论导向,需从源头上抵制不良的网络现象。这高地,不仅是新媒体,还包括了传统媒体。比如广播,电视,我们打开广播可以听到的除了交通路况、卖药的、做广告的,其他都是娱乐搞笑的。电视媒体也往往是中国好什么,什么去哪里,奔跑吧什么,充斥着明星真人秀、秀优越、选秀等期待着一夜成名的节目。其实我们的社会不仅需要“中国好声音”,更需要“中国好工人、好农民、好司机、好钳工”;不仅需要优秀的歌手,更需要在广阔的工作领域中,脚踏实地的耕耘者、建设者;不仅需要笑傲江湖,更需要严肃的思考,深隐于内心深处的价值结构;不仅需要摩擦,好像魔鬼的步伐、灰色情趣,更需要正能量的情趣。如果我们的媒体能够加强引导,提高网络乃至其他传统媒介从业人员的素养,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那么就会在源头上净化媒体环境,进行正能量的舆论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文化自信的道路上,“最难取得一体的是文化的价值观念”“这是一个人文价值怎样取得共识的问题”。在文化认同问题上,“网红”不仅能影响青年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更塑形其价值观念,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7-08-04).http://www.cac.gov.cn/2017-08/04/c_1121427728.htm.
[2]杨建义.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还是常态[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1):15-20.
[3]孙晓蓓.从“网红”大火现象谈互联网时代青少年的主体性危机[J].当代青年研究,2017(02):44-48.
[4]费孝通.中国文化的重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14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