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时期高校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思考论文

发布时间:2021-02-01 15:23:1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更好地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加强朋辈心理辅导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从心理学相关理论分析了朋辈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中的重要性,指出朋辈心理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优势,并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提出新时期加强朋辈心理辅导的有效工作路径。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高校

本文引用格式:韦宏霞等.新时期高校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80):163-16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质量。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正进行积极心理学转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服务对象由关注“心理问题”学生转变为关注所有学生、其服务内容由为学生提供障碍性心理咨询转向为挖掘学生自身潜能以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1],这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与量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因为“生多师少”现状而无法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心理需要。高校要想有效达成以上的工作目标,单靠1-2个专职心理教师的工作显然是不够的。为此,许多高校通过培养学生心理干部来扩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力量,以发挥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作用。但是,在日常工作中,高校因为多方面的原因而不能给予该队伍足够的重视,存在一定随意性。一些高校缺乏对朋辈心理辅导队伍进行科学、系统的培训和指导,导致队伍人员流失严重或者无法有效提供高质量的心理服务;有些学校和教师甚至对朋辈心理辅导队伍的工作能力产生质疑,造成朋辈心理辅导员形同虚设。那么,朋辈心理辅导是否真的有助于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新时期高校当如何发挥该队伍的作用?带着这些问题,本文尝试通过梳理朋辈心理辅导的相关理论、阐明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并提出新时期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路径。

一 从心理学相关理论看朋辈心理辅导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心理学的多个理论都说明了朋辈心理互助对儿童、青少年发展的意义,不同流派从不同视角揭示了朋辈心理互助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性,下面主要介绍社会学习理论、合理行为理论、积极青少年发展观、社会认同理论的一些研究观点。

(一)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示范的重要性

1986年,Bandura提出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强调观察学习、模仿学习是人类个体进行学习和社会化的重要方式。该理论认为,人们的许多行为可以通过角色示范尤其是榜样示范来获得,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他们所观察他人的行为后果和他人角色示范的影响。通过观察和模仿,人们学习到了社会所提倡的行为以及社会所不认可的行为。有研究表明,学校通过构建创业教育的“观察学习”过程,可以促进大学生创业能力[2]。因此,教育者可以通过挖掘学生身边的榜样,对其进行榜样教育,让学生通过模仿榜样的行为来提升自己。有研究者指出,青少年往往会选择那些具有奉献、决心和积极等品质,以及智力高、人际交往能力强并已取得一定成就的人作为榜样[3]。教育者在榜样教育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青少年学习榜样的积极品质。

(二)合理行动理论认为同伴的行为会起到很好的影响作用

Fishbein and Ajzen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合理行动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该理论认为,行为动机决定一个人是否做出某种行为,而行为动机的预测取决于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4]。其中,主观规范是指人们对他们所在乎的人会如何看待他的行为的信念。如果一个人认为那些对他有影响的、关系亲密的人认为某种行为是积极的,那么他会按照对方所期望的行为标准去行动。目前高校启动朋辈心理辅导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志同道合的、品德高尚的、具备积极心理品质的学生群体的积极行为,来影响其周身的同伴,让这些同伴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尽可能多地表现出他们的好友、榜样所期待的积极行为。因此,应该认识同伴对个体发展的重要影响,为其发展提供良好成长性支持。


\

 
(三)积极青少年发展观认为朋辈之间的相互支持有利于构建积极的心理环境

该理论指出,青少年自身具备发展所需要的潜力,主张把青少年作为一种资源去培养,而不是作为问题去管理[5]。该理论还强调青少年发展的主动性与环境的互动作用根据该理论,即使是处于高风险环境中的青少年,也同样拥有积极的发展资源,提升这些资源将有助于他们朝着更积极的方向发展。刘雷波[6]以个案研究,证明了当辅导员在工作中积极寻找女大学生自身的优势,引导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挫折,可以有效提升该群体对抗逆境的能力。高校应该积极关注大学生自身的成长优势,创造有助于大学生成长发展的积极的心理环境。

(四)社会认同理论强调良好的群体氛围会让个体获得归属感

1986年,Tajfel提出社会认同理论,他指出社会认同是“个体认识到自己所在群体成员所具备的资格,以及这种资格在价值上和情感上的重要性”。在学校中,学生主要以班级、宿舍、社团为单位与其他同学组成或大或小的群体,以满足自身自尊、归属感,以及追求个性的需要。而这些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是个体所在的群体氛围融洽、群体成员之间和睦相处,让个体觉得所在群体比其他群体优秀而增强对所在群体的认同感。反之,个体感到自己与群体格格不入而选择远离所在的群体进而产生心理不适应感。高校宿舍中经常出现的冷暴力现象就说明了这一点。

二 朋辈心理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优势

从以上的理论剖析来看,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理念确实符合高校学生的心理成长发展的特点。在具体工作中,朋辈心理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哪些优势?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朋辈心理辅导契合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心理特点

高校中的朋辈心理辅导主要是指大学生之间相互的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具有自发性、义务性、普遍性、简单有效性等特点[7]。大学生的年龄一般为18—22岁,正处于成年初期,他们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等方面都较为成熟,相对比较自主和独立。当前高校大学生通常是以班级、宿舍、社团等集体方式联系在一起,同学之间因为有共同的生活经历以及相似的兴趣爱好,在心理上比较容易相互理解、沟通。当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或心理困扰时,他们倾向于向周围的好朋友、同学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建议。当有同学在生活学习中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其他同学会有意或无意、自觉或不自觉地为其提供心理安全、心理支持,帮忙其渡过难关以获得心灵成长。这就要求高校要从学生现实心理需求出发,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互助合作优势,发挥朋辈互助心理辅导的力量,为全校学生随时随地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成长和发展。

(二)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当前,由于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时期,社会各个领域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当代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就业创业等方面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由此造成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发频繁。同时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在校生人数众多,单靠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主导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高校积极发挥学生尤其是学生心理干部的作用,开展朋辈心理辅导,以应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生多师少”的困局。研究表明朋辈心理辅导在高校性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显著[8],可以显著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9],被认为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7]。

(三)朋辈心理辅导是“三自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体现

朋辈心理辅导员是在学生当中择优进行选拔,他们为其他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帮助其他学生改变不健康的行为、让有不健康行为的学生参与到朋辈互助中以身示范。同时,高年级学生可以指导新生发展社交和学习技能,学会合理管理时间,制定学习计划和生涯规划,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学校生活。通过朋辈心理辅导,学生能够在助人或受助过程中“助人自助”,进而让学生在思想上自我教育、在生活上自我管理、在学习上自主合作。总之,高校要善用学生资源,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实现学生心理健康“助人-自助”教育目标的良性循环。

三 高校在新时期加强朋辈心理辅导的工作路径

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高校在新时期要充分发挥该队伍的优势,加强人员选拔、加大培训力度,有效指导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的方式。

目前,高校主要是建立以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为主、以学生心理社团为辅的朋辈心理辅导员网络体系。李云霞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员胜任特征包括6个方面,即职业性格特质、成就导向、人际沟通与协调、自我成长的特质、职业态度和品质、广泛的相关知识和经验[10]。因此,在选拔朋辈辅导员时要着重考察报名者是否具备以下特征:性格外向,热情开朗;亲和力较高,平易近人,善解人意,关心他人;为人幽默、真诚、友善;对朋辈心理辅导活动有一定的理解;善于与人沟通,具备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能力;具有组织学生团体活动的经验。高校只有加强朋辈心理辅导人员选拔以提高该队伍整体素质,方可为后续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做好人员保障。

(二)加大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的力度

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心理知识,以及开展心理咨询服务的能力。由于所选拔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基础参差不齐,学生对理论性强实操性强的心理学理论或心理咨询实务接受能力弱。因此,高校要有针对性开展朋辈互助心理培训。在朋辈心理辅导员中开展问卷调查,了解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实际情况以及对培训的需求等,根据该群体的需要来设计培训方案。学校对选拔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开设的培训内容一般包括咨询基本知识、大学生中常见心理问题的应对、咨询示范、咨询实践、团体辅导的理论及实践等。学校可以将这些培训内容作成微课、MOOC等视频课,让朋辈心理辅导员能够在QQ平台、易班平台、各系部微信公众号等途径随时随地接受培训。

(三)创新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模式

当前,高校中朋辈心理辅导的模式主要有个别咨询、朋辈心理辅导热线、朋辈心理陪伴、朋辈团体拓展等[11]。朋辈心理辅导员在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培训后,面向同学开展一些基本的面对面心理疏导、可以通过学校热线电话、易班平台、微信公众号等途径来为同学提供心理服务。这些辅导员利用自身优势,还可以为周边同学提供一对一陪伴式的心理辅导,通过引导同学参加朋辈团体活动来帮助周围同学掌握沟通的技巧。心理健康教育最终要通过学生在活动来体验、感悟,学生才真正获得心灵的成长。因此,高校要对朋辈心理辅导队伍加强团体辅导、心理素质拓展方面的培训,指导该队伍设计活动方案、积极组织团体疏导活动,帮助同学尤其是贫困学生群体从活动体验中感知人际沟通、集体力量的魅力,在素质拓展活动中勇于挑战自我、敢于自我超越。

(四)发挥新媒体在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中的作用

朋辈心理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主要使用到QQ或QQ群,较少利用对学生来说方便快捷的BBS、博客、飞信、微信或微信群、学校易班平台等其他途径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就需要高校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有关新媒体素养方面的培训,一方面要求朋辈心理辅导员更新思想,有效利用新媒体引领其他学生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培养一支熟悉新媒体特点、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的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以满足“互联网”时代新生代获取信息的方式。此外,朋辈心理辅导员经过培训后,能够利用新媒体的匿名性和平等性优势,组织同学在网络中进行讨论,或直接利用BBS、E-mail、QQ、飞信、微信等与同学进行在线多向交流和心灵沟通,借助网络媒体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

 
四小结

朋辈心理辅导具有自发性、普遍性和简单有效性等特点,可以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师资力量的有效补充。高校应充分重视该队伍的建设,在社会学习理论、合理行为理论、积极青少年发展观等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加强朋辈心理辅导人员选拔、培训,有效指导其组织实施活动,并引导该队伍自身的成长发展。总之,在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回归“自我教育、自我成长”这一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主动发现并主动解决自身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各高校通过加强专兼职心理教师的整体素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资源并积极促进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努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何思彤,葛鲁嘉.高校朋辈心理辅导时代转向的理论条件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2):40-43.
[2]王金剑,陈春晓.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0):41-43.
[3]俞国良,王勍.社会转型:青少年榜样选择的社会心理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6(05):59-64.
[4]陈定湾,杨廷忠.合理行动理论在医疗消费行为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7(05):20-21.
[5]郭海英,刘方,刘文,蔺秀云,林丹华.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应用与未来展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6):5-13.
[6]刘雷波.优势视角理论在提升女大学生抗逆力中的应用[J].才智,2018(32):83.
[7]袁红梅,赵嶷娟.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7(17):99-100.
[8]汪清,姚金凤.同伴教育与朋辈心理辅导在高校性健康教育中的实效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5):96-97.
[9]花蕊.朋辈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干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8,39(5):677-680.
[10]李云霞.高校朋辈辅导员胜任特征结构的探究[D].河南大学,2011.
[11]孙慧.朋辈心理辅导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实践与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6(17):40-4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90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