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频发,这些事件的出现多与大学生的不良情绪有关。在现实生活中,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认识问题,积极的面对问题,有效的解决问题至关重要。欠发达地区地方院校部分低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高校应为学生提供支持性课程环境、引导学生参与团体社会实践活动、利用新媒体疏导消极社会情绪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社会情绪能力。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社会情绪能力;提高策略
本文引用格式:郭萍倩,等.欠发达地区地方高校低年级大学生社会情绪能力的培养与干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70):168-169,177.
大学低年级学生面对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人际关系的变化,容易出现失落、焦躁、沮丧等不良情绪,进而形成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时有发生,提高大学生社会情绪能力,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社会情绪能力概述
Denham认为,社会情绪能力(Social-Emotional Competency)是包含情绪能力和社会能力两者技能与行为的综合概念[1]。我国学者韦钰教授认为,社会情绪能力就是与他人一起工作时的互动和相互理解、合作的能力[2]。学会管理情绪,让自己拥有一个良好的情绪状态[3]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被广泛接受和认可的定义是由社会情绪学习组织(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Socialand Emotional Learning,简称CASEL)提供,CASEL组织的研究者总结出了社会情绪能力的五个维度[4],包括自我觉知(self awareness)、自我管理(self management)、社会觉知(social awareness)、人际交往技巧(relationship skills)和负责任的决策(responsible decision making)。结合本研究的对象,经济欠发达地区本科院校低年级大学生的特点,我们认为,社会情绪能力就是人们驾驭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的情绪和态度的能力。
二欠发达地区地方院校低年级大学生社会情绪能力的现状及培养的必要性
(一)欠发达地区地方院校低年级大学生的组群特点分析
从家庭情况看,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地区农村,家庭经济不富裕的较多,独生子女少,其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不高,以初中学历者为多,这些大学生几乎均为所在家庭的第一代大学生。
从个人情况看,低年级大学生基本上是“98后”,视野更加开阔,接受新事物能力更强,想法多,思维惯式多以自我为中心,团队协作意识缺乏,进入大学后适应能力较差。他们长期在象牙塔中生活,缺乏生活磨砺,致使其抗挫折能力、自我约束能力亟待提高。此外,他们缺乏应有的交往能力,不善于换位思考。
大一新生入学后,脱离了家长、老师的陪伴、监护,来到相对“独立”的大学,很多学生面对现实的大学生活却失望大于期望,心理上产生落差,自我发展定位不清,没有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动力,不能很好自我管理、自我约束。长此以往,学业上失去信心、成绩不理想,个别学生还存在人际交往障碍、厌学、甚至退学的情况,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
(二)欠发达地区地方院校低年级大学生社会情绪能力的现状分析
当前,欠发达地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着沉迷网络、缺乏生活学习目标、人际疏离、情感冷漠等现象。学生缺乏社会技能、注意力、情绪控制能力成为出现以上现象的根源。按照社会情绪能力的自我觉知、自我管理、社会觉知、人际交往技巧和负责任的决策五个维度,欠发达地区地方本科院校低年级大学生社会情绪能力的现状如下:
大二学生的社会情绪能力明显高于大一学生,在“自我管理”、“负责任的决策”维度增长较快,“自我觉知”、“社会觉知”和“人际交往技巧”增长较慢。男生的社会情绪能力好于女生,在“社会觉知”、“人际交往技巧”方面,女生显著高于男生。但“负责任的决策”、“自我管理”方面,男女生并无显著差异。城乡学生“负责任的决策”差异不显著,但“社会觉知”、“同伴关系”以及“自我管理”方面,城镇学生明显高于农村学生。学生干部的社会情绪能力普遍高于普通学生。
(三)欠发达地区地方院校低年级大学生社会情绪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面的交流变少,情感变得越来越疏离,这些变化同样也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特别是部分低年级的大学生,入学几个月就出现了沉迷网络、抑郁、难以融入新生活等问题,这是学生社会情绪能力的欠缺引起的。
低年级大学生社会情绪能力缺乏,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业、行为和健康。“社会情绪能力”是个人道德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它关系着一个人是否能健康生存、适应社会、合作利他等。提高社会情绪能力可以显著提升学生学业成绩、建立积极同伴关系、改善情绪健康、减少问题行为以及促进道德发展[5],进而在学业和人际交往中展现自信,取得成功。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征程中,青年大学生是主力。在创新过程中,团队合作尤其重要,特别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以及自身良好素质的支撑。创新能力中的“交流、合作”就与社会性情绪能力直接相关。所以,培养大学生社会情绪能力是未来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
三 欠发达地区地方院校低年级大学生社会情绪能力培养与干预的策略
(一)为学生提供支持性课程环境
培养低年级学生的社会情绪能力,可以依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借助理论与实践拓展传统课堂,实现第一课堂和课外第二课堂结合,课上讲授和课后实践体验衔接,借助丰富的形式和载体打造“无边界课堂”,实现学习和生活的融合。要结合学生身心处长规律,设计两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大一主要是适应性训练,衔接高中与大学、半家庭半学校到完全学校的环境改变,大二进行生涯探索,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等的专题实践训练。
(二)引导学生参与团体社会实践活动
为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情绪能力,可以鼓励学生以组建小组的方式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团体社会实践活动。在小组组建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特别是社会情绪能力的五个维度来选人分组,落实组内分工的任务,一定要做到组内不同质。要明确每位小组成员的角色定位、及其承担的相应责任。每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和小组成员不必过分在意活动的结果,最重要的目的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倾听、学会接纳、加强交流、成就合作的能力。“人际交往技巧”、“自我觉知”强的学生容易成为小组的中心人物,这类学生不愿意倾听和接纳他人意见。指导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倾听、质疑,尊重别人,积极思考,做出合理判断。而对于“人际交往技巧”、“负责人决策”、“社会觉知”较差的学生,指导教师要鼓励他们主动寻求帮助,并努力尝试着把自己的想法勇敢的表达出来。总之,指导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情绪能力,发展健康人格。
(三)利用新媒体疏导消极社会情绪
随着科技创新不断深入,媒体报道中炒作、负面报道层出不穷。微博、微信、QQ、短视频平台等社交媒体日益成为人们表达个体情绪的重要平台,这些个人情绪会迅速汇聚成社会情绪。大学生一直是使用新媒体主力军,然而大一新生思想上不够成熟,社会情绪能力较差,极其容易产生消极的社会情绪,这样的情绪对于其社会情绪能力的提高有巨大的负面影响。一些媒体的“感动中国”等品牌栏目、爱心接力等微博行动、“暖”新闻等报道方式,无疑为营造积极社会情绪氛围树立了典范[6],但是对于低年级大学生来说,身边的媒体力量更行之有效,所以学校要善于运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营造积极社会情绪,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Denham,S.A.Social-emotional competence as support for school readiness:What is it and how do we assess it?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2006a,17:57-89.
[2]韦钰.对“做中学”科学教育的期望[J].内蒙古教育,2009(3):58-61.
[3]龚建云.基于心理测试和团体辅导融合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情绪管理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2017(5):84-85.
[4]De nha m,S.A.So c i a l c o g ni t i o n,so c i a l be ha v i o r,a nd emo t i o n i n prescho o l ers:C o ntex tual v a l idatio n.C hild development,1986,57:194-201.
[5]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培养[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3):77.
[6]徐迎春,邹素妍.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途径探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41-34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