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研讨式教学法为其提供了方法支持,而新型教学模式SPOC则提供了教与学平台。通过教师发布教学资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讨交流,将新旧知识形成有效链接,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不断提升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SPOC;研讨式教学法;人体解剖学;知识迁移能力
本文引用格式:陈乔,等.SPOC环境下研讨式教学法提升学生人体解剖学知识迁移能力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70):163-164,167.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和结构的学科,也是学习临床医学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人体解剖学相关知识,除可了解人体奥秘之外,还能为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及临床操作技能打下坚实基础。现代学习理论十分重视学习迁移问题,学习目标是学生形成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与方法,甚至有人提出“为迁移而学习”的口号[1]。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重视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以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课题组前期融合SPOC构建了研讨式教学创新模式,基于此模式本文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培养进行了相关探讨,旨在为解剖学教师教学改革研究提供参考。
一 知识迁移能力概述
知识迁移能力是指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新旧知识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利用知识学习的类似性,降低新知识学习难度,是一种具有较高学习效率的学习方法[2]。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基于已有知识,通过教师创设情境进行引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记忆和理解新知识,再通过对知识的应用训练,达到内化为学习者自身知识的目的。
按迁移效果,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类型,正迁移是助长性的迁移,负迁移是抑制性的迁移。按迁移方向,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即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顺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称为逆向迁移[1]。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正迁移的引导,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以促进二者的正迁移。
二 人体解剖学的知识体系
人体解剖学教学内容按人体九个系统进行划分,即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内分泌、神经系统及感觉器。每个系统都由诸多器官组成,而每个器官又基本按照位置、形态、结构及功能进行相关描述。从知识体系看,解剖学具有较强系统性,知识结构具有较高概括性,知识点之间具有一定类比性,为知识纵向与横向迁移提供了“原材料”;从研究内容看,解剖学以人体为研究对象,人的生理病理状态为情境问题创设、迁移能力培养提供了可能。
三 SPOC环境下研讨式教学法创新应用
研讨式教学法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通过由教员创设问题情境,然后师生共同查找资料,研究、讨论、实践、探索,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员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目标上,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不仅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注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3]。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等新兴在线开放课程应运而生,为学生学习拓展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SPOC环境下研讨式教学法应用于人体解剖学大概步骤如下:(1)教学资源发布;(2)学生自主学习;(3)基础知识梳理;(4)发布研讨问题;(5)指导学生选题;(6)探索、交流与讲评;(7)总结提高;(8)完善研讨结果;(9)成果展示。从教学形式看,该模式变“灌输式”为“研讨式”,即教学不再是单向知识传授,教学活动也不再仅局限于教室课堂,而是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或慕课APP,将研究与讨论贯穿于线上与线下教学活动的始末。
四 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一)相同或类似知识体系共性迁移能力培养
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发布教学资源,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所发现问题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助教在线上或实验人员在实验室里答疑得以解决,让学生了解知识结构,掌握学习规律,进一步开展后续新知识自主学习。如运动系统,教师在慕课视频中进行了上肢骨组成、位置、形态结构等详细讲解,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了基本知识及学习经验。当学生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学习时,他们可以很轻松地探寻到各上肢骨标本上对应的解剖结构,将相同的理论知识迁移到实践技能中去,实现共性迁移能力的提升。那么,对于下肢骨、躯干骨及颅骨等类似内容学习自然就变得得心应手了。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条理化、系统化及整体化处理,引导学生在相同或类似知识完成共性迁移。
(二)不同知识体系纵向迁移能力培养
教学形式同上,教师在慕课视频中对男性生殖系统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如男性生殖腺、生殖管道及附属腺体等。学生通过在线学习,了解了男性生殖系统各部分的组成,并熟悉了它们的位置、形态结构及基本功能。当此学习任务完成后,学生可进行女性生殖系统自主学习。通过对比学习,学生可以知晓两个系统虽存在性别差异,但都包括以上三部分组成。女性生殖腺是什么?女性生殖管道包括哪些器官?女性附属腺为何?等等。学生通过利用旧知识,探寻新旧知识之间具有的联系与区别,利用知识学习类似性,降低新知识学习难度,从而完成旧知识到新知识纵向迁移。如教师讲解了动脉,学生掌握后就可以进行静脉新知识学习;再如教师讲解了脑神经,学生掌握后就可以去学习脊神经的新知识。总之,这些知识之间虽存在差别,但教师经过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对比,可帮助学生提高辨析能力,使学生自觉完成从旧知识到新知识迁移,从而巩固新知识。
(三)不同学科知识横向迁移能力培养
学生经过解剖学学习,知晓了人体基本结构和形态,接下来后续课程有组织胚胎学和生理学。面对不同学科,教师不仅要将本学科所学的新旧知识纵向迁移,还要将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实现知识的横向迁移[4]。例如讲到肌学这一章节时,可以重点讲解一下肌的分类,重点讲解骨骼肌的光学显微镜下结构,让学生理解横纹肌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拓展心肌与平滑肌组织学知识,通过学生自己或小组查阅文献资料,学会获得组织胚胎学新知识,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再如讲到消化系统这一章节,学生明白了消化系统组成及各器官形态结构后,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食物是如何在人体进行消化、吸收及排泄呢?进食较多或较少时,人体胆汁分泌及排泄有何异同呢?这样学生就可以将形态和功能紧密联系起来,为后续生理学课程打下坚实基础。通过不同学科知识融合,学生理清了知识脉络,能更好地完成各学科之间的整合,从而实现知识的横向迁移。
(四)与生活及临床案例相关知识迁移能力培养
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与基本观点后,教师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实现知识综合运用,这也是提高知识迁移能力的有效环节。教师需要根据网络教学平台大数据分析学生学习情况,结合生活热点问题、学生感兴趣话题及临床案例,选择并在SPOC平台发布具有现实意义的论题,如大学生经常忽视早餐与胆结石发生是否具有关联性,胆结石发生时可能有哪些症状与并发症,临床外科微创手术的解剖学基础为何等;哪些食物同食可能诱发泌尿系统结石,肾结石发生时可能会有什么临床表现,输尿管结石与尿道结石易发生于哪些部位等。再如静脉输液或口服药物,请学生探寻其在人体运输、代谢及排泄途径,将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及泌尿系统知识进行新旧知识链接及串联,培养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现实生活中的知识类比迁移,会让学生消除对新知识的陌生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促使知识迁移,从根本上提升学习能力。
五 小结
知识迁移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的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养和能力,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与新情境的链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等方面[4]。“教是为了不教”,“与其给学生猎物,不如给学生猎物枪”。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教学生“去学”,更应该是教学生“学会去学”,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学习和解决新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做到“我会学”!
参考文献
[1]张国栋.生物教学中的知识迁移能力培养[J].中学生物学,2007,(12):25-27.
[2]刘灿昌,刚宪约,许英姿,等.知识迁移能力在《材料力学》课程学习中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8,(50):226-227.
[3]郭汉民.探索研讨式教学的若干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2):109-112.
[4]宋新.变“教我学”为“我会学”——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运用知识迁移提升学习能力[J].小学教学研究,2018,(29):92-9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