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前医务翻译人才的现状与社会的需求和要求尚存很大差距。本文从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内涵入手,探讨合作中各关键要素的利益权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开展深度合作、有利于使各方合理受益最大化的几点建议,以期对面向医务翻译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提供路径方面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医务翻译;人才培养;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本文引用格式:冯欣.面向医务翻译人才培养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67):11-12.
全球化进程推进了语言服务行业与教育、文化、医疗等其他行业发生频繁的业务交叉,获得更多高附加值的市场机会。生物医疗领域语言服务需求持续增长,医务笔译人才缺口大,校企合作教育已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之一。但是,许多企业、学生、教师参与动力不足,使校企合作效果难以呈现。明确合作中所涉各方应发挥什么作用,以及如何发挥这些作用,发掘合作的深度,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对于医务翻译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 国内医务翻译人才培养现状
(一)医务翻译人才规格要求
医务翻译主要面向医疗卫生服务、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等领域,涉及病历、医疗机构信息手册、医疗设备操作指南,以及医药领域各种文件、学术论文等文本的翻译,强调从业者需经过专门训练、具有医学翻译相关经验或者获得翻译资格证书,对从业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包括双语语言能力、翻译专业知识、相关专业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专业术语翻译能力、信息素养、专业翻译策略能力和翻译职业精神等八个方面[1]。
(二)医务翻译人才供不应求
穆雷(2017)在针对全球排名前100强的语言服务公司翻译相关岗位招聘信息的调研中发现,涉及医疗服务专业领域的翻译人才需求量较大[2]。国内语言服务需求也持续增长。2016年语言服务中涉及生物医疗专业领域的业务占68.3%,其中笔译需求量最大,而从业者提供语言服务涉及该领域的业务仅占28.5%[3]。可见,能够为医学相关领域提供翻译服务的合格人才严重供不应求,导致很多医务翻译面临少人问津、更少人胜任的尴尬局面。
二 校企合作教育与翻译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校企双方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培养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4]。
近年来,在翻译行业产业化和职业化的浪潮中,许多校企试图通过“订单式培养”、多维师资合作、课程设置与建设、实习基地、项目合作、赴企业访问参观、共建实验室、企业设立奖助金等多种形式协同培养翻译人才[5]。但是,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学生到企业实习难、校企合作开发课程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难、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保障难、参与合作的企事业单位获得回报难等,常使合作浮于表面、几近搁浅。因此,亟待推进校企合作的“长效性”和“深度性”。
三 创新医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行业、企业、学校、教师、学生是影响校企合作的关键要素。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指校企合作各构成要素与要素结构处于优化状态,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校企各方互利共赢、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王秦、李慧凤(2014)提出了基于合作博弈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总体框架,其中,学校作为校企合作的主体参与者最终受益,企业和学生作为直接受益者参与校企合作,行业则起着指导协调的作用。基于该框架,在医务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需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这一核心,将对行业、企业、学院、教师、学生等关键要素受益性研判贯穿合作的始终。目前,翻译服务行业呈现出以服务为宗旨、以技术为依托、以需求为导向、以效率为前提的行业发展趋势[2],对医疗服务专业领域翻译人才有大量需求,同时,暂时排除因校企不同实体属性而带来的资产转移、利益分配等方面有效利益机制的缺乏,医学院校需结合实际探索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与可行的实现途径。
(一)聚焦人才储备与社会影响力,调动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①企业参与医务翻译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企业通过完成大量的医药器械专业领域翻译业务对医务翻译人员应具备的素质能力有着更深刻全面的认识。人力资源竞争力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基于这一点,高校作为人力资源的提供方,需深入涉及英语翻译的语言服务企业开展医务英语翻译人才的社会需求调查,邀请企业根据行业对人才规格的最新要求就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②翻译服务企业参与实习实践体系建设。在实习基地建设中,遵循校企双方职责明确、互惠互利的原则,企业可优先选拔毕业生进入实习岗位,对特别优秀的实习生采取顶岗实习的方式着重加以培训,以确保其入职后能尽快适应岗位要求;在校内医务翻译工作室建设中,企业通过派出一线译员教师和提供线上课程参与对学员的选拔、培训与考核,吸引优秀成员参加实际翻译项目。③与翻译服务企业联合举办医学英语翻译比赛。既可扩大医学英语翻译的影响力,提高学生学习医学英语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医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又可扩大企业知名度,为其丰富人才储备。
(二)聚焦实践力和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
①引导学生参与医务翻译工作室。学院组织从英语或翻译专业以及医学类专业学生中选拔优秀者进入工作室,并就翻译技术、项目质量管理、语言服务与翻译领域要求和翻译案例等方面先进行培训,后根据考核表现,对学员在创新创业实践学分、翻译相关课程分数、奖学金等方面给予奖励。培训合格的学员在承接企业提供的真实翻译项目时,可充分利用培训中所掌握的知识和各自的专业优势,熟悉翻译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规则和流程,为其毕业后进入翻译行业奠定基础。②鼓励学生利用已有校企合作资源开展线上线下实践。暑期参加翻译服务企业提供的线上课程,开展远程实训;定期邀请实践基地专家和一线技术骨干以及医学专家开设医学科普知识或翻译技能系列专题讲座,发展学生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增强其专业技能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的有机结合;选派学生深入实习基地开展生物医疗领域的语言服务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其对医务翻译的认识。
(三)聚焦教研水平和实操能力,打造“双师型”师资发展平台
①完善专任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带教实践或参加企业组织的教学研习制度。通过每年选派学校专任翻译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参与专题研习班,或者到语言服务机构进行1-2个月的带教实训,强化其对行业最新动态的认知,优化知识结构,熟悉先进的翻译技术在教学和翻译实务中的应用方法,创新翻译教学模式,提高学术与教学研究能力。②聘请翻译实践经验丰富、操作技能突出的企业一线译员或技术人员,参与翻译课程和翻译工作室的教学与培训、实训与实习指导工作,在专兼职教师合作教学中,可通过为专任教师提供企业一线真实的医务翻译材料和翻译实务经验提高翻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四)聚焦长效运行保障机制,发挥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组织作用
①确保医务翻译教学体系与行业要求的对接。充分调研翻译服务企业、语言服务行业所需的人才要求和技术要求,组织教学设计与实施。②建立把控校企合作质量的评价考核体系。与企业充分沟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责、权、利,并以此为契约,定期与不定期对各教学环节进行监控,如通过赴实习基地开展毕业实习中期检查了解学生实习效果和带教质量对合作质量进行考核。③建立促进多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服务体系。如学院从时间、经费等政策规定方面保证教师下企业制度的有效落实,以及学生参与企业提供的线上线下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 结语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已成时代的趋势,但也存在一些运作困境。医务翻译对译员专业知识的特殊要求更需要我们权衡如何使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互利受益,推进合作的深度与持续发展,形成校企共同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专业领域特色人才的新局面。本文仅对相关问题作了初步探讨,在许多方面尚待进一步研究和论证。
参考文献
[1]周恩.基于医学翻译职业需求的专业类翻译人才培养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16(5):90-96.
[2]穆雷,沈慧芝,邹兵.面向国际语言服务业的翻译人才能力特征研究[J].上海翻译,2017(1):8-16.
[3]王立非.中国企业“走出去”语言服务蓝皮书(2016)[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16.
[4]战建丽,谷恒勤.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下项目化日汉翻译教学设计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41):46-47.
[5]蔡辉,张成智.论翻译专业硕士培养中的校企合作[J].中国翻译,2013(1):51-5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7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