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微媒体与思政课课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比较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11-04 08:48:0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旨在比较分析微媒体与传统思政课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方面的区别,分析微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与不足,以期寻求微媒体和思政课教学二者的优势互补,从而改进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微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课课堂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吴丽娜.微媒体与思政课课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比较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65):261-263.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而随着网络信息的不断发展,以”微博””微信”等”微”为标志的网络传播媒介,已成为大学生接受信息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本文旨在比较分析微媒体与传统思政课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方面的区别,分析微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与不足,以期寻求微媒体和思政课教学二者的优势互补,从而改进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

一微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项长期的宣传教育工作,其本身离不开一定的宣传手段和相关的教育方法。微媒体作为一个传播手段,逐渐成为社会主义价值观传播的崭新平台。其海量的信息、快捷的传输、强烈的互动和多元的传播方式,决定了它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有着极大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时间和空间优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久久之功,传统思政课堂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难以充分地发挥长久的传播效应。而微媒体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可以将信息随时随地呈现给学生,无限延伸课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二)内容上的优势

1.融合性

微媒体能够有效地将文字、数据、图像、音频等多种信息集于一身,将电脑、电视、录像和电话等媒介融为一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从而赢得大学生的喜爱和青睐。

2.丰富性

微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可以是一个典型案例,如不断涌现的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感动中国人物等先进典型。也可以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或是时政新闻,还可以是专家教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生动的解读。多维立体的内容,提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

\

 
3.创造性

微媒体的信息发布者通过将网络世界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字、数据、图像、音频和信息等进行有效地编辑和整合,创作出具有传播力、感染力、教育力的作品,并持续不断地教育引导和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心中的认知度。

(三)效果上的优势

1.能够缩短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距离感


传统思政课堂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往往更注重理论的讲授,知识的灌输。但是,价值观的培育不是简单地作为知识加以灌输,而是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种传播模式中,教师的身份往往会被打上“说教”的烙印,学生对教师的身份存在认同上的心理定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和理解易产生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继而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巨大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排斥感。而通过微媒体进行传播,可以缩减身份认同产生的心理距离,使学生直面科学合理的理论解析,直接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光芒和思想魅力[1]。

2.能够增加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主性

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往往采用“单项式推动”的方式,即教师枯燥地讲一些理论、概念,而学生被动地学习。即便是有交流和互动环节,也难以做做人人参与。这样的教学模式引发的后果是学习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认知、接受和践行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微媒体所具有的开放性、交互性、平等性和及时性等特点,增加了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主性。一方面,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和吸收微媒体中的内容,完成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而且,学生可以以匿名的身份出现在微媒体中,可以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思想动态,并且可以在交流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值观的认识,尽而乐于接受并积极践行。使我们构筑以主动学习、个性化教育为特征的教育体系的愿望逐渐成为可能。

3.能够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的认同感

微媒体具有渗透性的特点。一方面,微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愈发丰富和全面,快速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并辅以高度直观和自由选择的特征影响着大学生的感官认识和思维体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作为整个文化价值观念的主流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很好地借助微媒体,充分利用其渗透性的特点,就能极大地增加这一理论体系的吸引力和渗透性,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对理论学习、研究和实践的持久热情。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借助“微媒体”的优势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有助于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引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要想有效抵制西方国家的网络文化霸权主义和价值观念渗透,必须充分利用微媒体的渗透性,积极主动地在反渗透中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微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将价值观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落细、落小、落实,时时事事处处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武装头脑,从而提高价值观教育的覆盖面和渗透力,收到“日用而不觉”的效果。

二 微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足之处

(一)信息碎片化


信息碎片化不利于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某些内容,只是感观上得到了一定的满足,缺乏对理论的深入思考,难以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

(二)缺乏制约和评价

与传统思政课堂相比,微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乏对学生的有效制约和客观评价。学生学没学,学了多少,学习效果如何,很难判定。

(三)信息发布者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微媒体”能否承担起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和思政课课堂教学形成优势互补,关键在于内容。而微媒体能否提供准确、及时、权威、新颖的内容,关键在于信息发布者,也就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素质。高校思政课教师与专业的媒体人毕竟有一定的差距,在教学环节能够析透的理论,如何能丰富多彩,深入浅出,形式多样地呈现在“微媒体”上,这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总之,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微媒体有着思政课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能够弥补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不足。但是,微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三 微媒体与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思政课教师要注意将微媒体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

(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微媒体发展


要想充分利用好微媒体的优势,更好地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微媒体的发展。思政课教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引路人。因此,思政课教师运用微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自媒体,所发布的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学习、精准理解和深刻把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微媒体的发展。

(二)要将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在传统思政课课堂中,要将道理讲明白,说清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2]”注重知识和理论的灌输。而在微媒体中要将经典案例、热点问题、专家观点、教师感悟、学生实践等呈现出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注重润物无声的启发。在评论区,如发现学生有困惑甚至错误的言论,要及时有理有据地澄清和纠正。也可将其作为话题,在课堂中进行讨论,实现课堂的翻转,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

\

 
(三)要结合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生活实际和专业特征

充分了解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随时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发布的内容才能更能帖近学生实际,更具亲和力,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信服。发布的内容要新颖,形式要丰富,要多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以及所学专业相结合。例如,学生的入学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节日演出、实践活动、实习实训等,都可以纳入到微媒体的内容中,让学生在微媒体中看到自己的身影,以增加学生对微媒体的关注度和喜爱度。

参考文献

[1]郑洁: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2(1):132.
[2]着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9-3-21(2).
[3]周立斌,周汗青.“微时代”下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6(01):59-6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746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