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教育现代化2030”视域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育创新模式研究 ——以传统掐丝珐琅画的现代色彩装饰课堂教学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10 16:51:4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迎来了现代化网络信息时代,使得各个开放性、多元化的网络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之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与普及,越来越影响创业产业和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也对高职艺术教育提出了挑战。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改革创新的主旋律引领下,通过探究实践教学课堂教学新体系,在高职艺术类专业的相关课程中进行实践教学方案的实施,提高综合实践的教学效果,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指导水平,树立“互联网+”的教育发展思维,以“学习资源建设”和“校企交互培养”线上线下互融为载体,探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开放融合、技艺兼修、E+”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人才培育;掐丝珐琅画

本文引用格式:李鹏.“教育现代化2030”视域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育创新模式研究——以传统掐丝珐琅画的现代色彩装饰课堂教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64):22-23.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由于高职教育始终以培养专业性、实用性人才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所以在教育现代化的今天越来越受到各个企业的青睐,为了使国内高职教育的这一优势能够继续保持下去,有必要针对教育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持续创新,以保证能够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相适应。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有其特殊性,它既具有艺术类专业的人文性,又具有设计类专业的技术性。创意产业对艺术设计相关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继续探求一种适于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培育创新模式[1]。

一 以现代精神作为教育现代化实施的灵魂

在实施高职教育的过程中,不论是在哪一方面都应该充分体现现在精神,比如在教育的目标、过程等方面。站在学理的角度来分析,教育现代化实际上是教育不断转变的过程,在教育形态不断发生变迁的同时与之相伴的教育现代性也随之不断获得增长与实现的一个整体过程。所谓教育现代性就是教育体现出来的现代精神。从表面意思来看,现代化是一个时代发展的过程,“现代化”这一词语是从英文modernization转变来的,主要是指转变成为现代的意思,所以教育现代化即为转变成现代教育。

实现“教育目标现代化”在当前教育领域中,是完成教育任务中的重中之重,所以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能够正确的对现代教育目标给予认识与明确,以教育目标来统帅高职教育中的每一个环节,主要统帅的内容包含教育的具体内容、教学的主要方法以及各个环节的教育管理等等。基于教育现代化下的人才培养,必须要摒弃传统教育中的糟粕,致力于培养具有21世纪时代特点的现代人。基于教育现代化下的教育,必须能够积极的应对21世纪所带来的挑战,而具备“21世纪核心素养”是教育目标现代化下现代人最显著的体现,“21世纪核心素养”包括的内容比较多,比如创新能力、沟通协作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等等[2]。

“教育现代化2030”不仅是我国政府提出的工作重点,还是一个在总体上面向世界的承诺,更加是针对中国当前阶段教育的实际情况,实施的全面性的规划以及战略决策。在未来社会生产与发展中,很多环节都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比如在知识生产环节、知识传播环节以及知识交换形态环节等等,可见当前时代背景下我们已经处于知识的后喻时代之中。此外,在实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工作要求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在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有效改革与创新力度,大力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步伐。

\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一)更新教学理念


我们在具体教学之中,必须将高职院校中人才培养的教育方向设定为学生就业,并与学校自身的教学特色和地方企业所具备的产业特色相结合,以保证培养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素质人才。以《传统装饰艺术设计》这一课程教学体系为例,依托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掐丝珐琅画”,组织力量深入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内涵,针对社会之中存在的民间艺术、传统生产工艺以及加工技术进行全面的收集和整理,进而实现对社会专业性技术人才、民间力量进行有效吸收。突出自然、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科技文化元素的融合,重点构建民间艺术与消费品设计、传统民俗与文化创意、民族工艺与旅游商品、传统技艺与数字化保护等课程模块,为促进传统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教育服务和专业支持[3]。

(二)依据“现代化教育2030”实施教育教学机制体系的有效创新

在实施高职艺术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依托于教育教学体系来进行具体实施,因而实现教育体系的有效性创新,对于专业性人才的培育而言是极其关键的环节,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先进性教学方式的引进力度。以《传统掐丝珐琅画的现代色彩装饰》课堂教学为例,该课程为《传统装饰艺术设计》主课程下的子课程,坚持以政、产、学、研、用的协同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发挥主导单位和参与单位的综合效应,搭建“政府-学院-地方产业-创意园区-电子商务”的协同创新模式,瞄准珐琅工艺的文化传承问题,积极开展中国特色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珐琅工艺新生命的应用研究和地方区域文化发展的创新性研究[4]。

(三)优化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强大的师资队伍是实现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因此作为现代高职院校应该优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校方应该结合自身专业特点,邀请当地区域的相关企业内部的资深业内人士来共同进行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开发。这样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对社会各个行业清楚地、切实的进行认识,进而了解自身未来从事行业的最新情况的变化。以《传统掐丝珐琅画的现代色彩装饰》课堂教学为例,特别聘请到一批色彩珐琅工艺设计研发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团队由涵盖传统专业的教授、副教授以及双师型讲师,使得艺术、色彩搭配、综合绘画、装饰工艺等专业的学生能够接受到专业技术的学习。

(四)强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院校建设的实习实训基地所具备的完善性能够直接决定着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作为培养素质型、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的方式来填补实习实训基地存在的不足。《传统掐丝珐琅画的现代色彩装饰》课程中,重点打造了两大实训基地,即“淄博职业学院色彩珐琅工艺设计研发实训基地”、“珐琅村研创中心实训基地”。利用特色教学开展基于课堂实践的工艺文化传承工作和基于市场需求的研创题材工作;“珐琅村研创中心实训基地”主要依托周村区旅游局、文化局、残联和淄博珐琅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开展面向残疾人和社会学员的工艺培训和在校生的就业实习,以及线上线下市场运转[5]。

三“专业、项目、工作室结合”创新教育模式探索

(一)加强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


高职院校生与其他类型院校生之间存在的基本差别,就在于该种类型的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强,当然也离不开高职院校对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视性。在实际教学中,将“项目”作为学生对于课堂知识掌握情况的检验手段,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将学生在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真正进行发现,进而有利于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改进,促使学生在教学中能够感觉到自己未来走上社会之后,将要面临的职业感受,以避免将来他们步入工作职场候会出现无所适从感,促使他们能够与市场发展的需求相适应,实时的加强对社会各个行业在当前阶段最前沿的发展以及变化趋势进行关注,将相关的学习理论作用与实际当中,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6]。

(二)校企联手,合作共赢

导师团队由校企双方组成,制定与企业工作岗位存在紧密联系的课程,推进学生提升操作能力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入现代企业岗位学习与管理体制,从而在强化学生就业能力的同时,培养艺术设计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四 结语

我们正处于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时期,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更高,因而更加需要对培育创新模式实施优化。而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在实际施教的过程中,应该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保证制订出的教学计划、方案能与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相适应,并对教学创新模式与方法实施优化,完善校园内部管理措施,从而在培养高水平、高素质、高涵养专业人才的同时,也能够推进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

 
参考文献

[1]张兴华.现代职业教育协商式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构建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7(03):64-67.
[2]陈永福.“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
[3]唐明良,张红梅,张涛.基于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5(34):5-9.
[4]林克松,石伟平.改革语境下的职业教育研究——近年中国职业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分析[J].教育研究,2015,36(05):89-97.
[5]刘占山.加快构建现代化的职业教育治理体系[J].职教论坛,2014(13):6-7.
[6]宋飞.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基于网络营销的双创实践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12):12-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556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