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当前形势下,以中方合作院校促进孔子学院发展的构想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18 11:52:1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前中外高等学校合作是孔子学院最主要、最常见的合作模式。通过中外高等学校中方合作院校的创新举措,调整中华文化受众目标和层面,拓展孔子学院文化功能,把孔子学院作为中方合作高校合作交流的平台和纽带,这对当前形势下孔子学院的发展和其传播有深远意义。本文提出以中方合作院校通过对高校公派人员在文化修养和文化意识的培训这一构想,在学术交流中传播中华文化,扩大传播者基础面和影响层,促进孔子学院发展。

关键词:孔子学院;中方合作院校;协同发展;高校公派人员

本文引用格式:张柳,等.当前形势下,以中方合作院校促进孔子学院发展的构想[J].教育现代化,2019,6(61):190-191,200.

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机构。致力于适应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要,增进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构建和谐世界。[1]从2004年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正式设立以来,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已经遍布世界。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全球154个国家(地区)建立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孔子课堂。[2]孔子学院以其非营利组织的运行模式、特色的办学方式、丰富的教学文化活动,成为各国学习汉语言文化、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场所和品牌。

在当前,国际环境总体和平但局部紧张有所加剧的大环境中,要想孔子学院发展的更稳走的更远,孔子学院的发展重心调整为“不断强化质量建设,促进内涵发展;拓展人文交流功能,促进多元发展”[3]。基于目前孔子学院主要有中外高等学校合作、中外高校联合跨国公司合作、外国政府与中国高校合作、外国社团机构与中国高校合作这4类合作办学模式,[4]且其中中外高等学校合作是最主要、最常见的模式,创新中外高等学校中中方合作院校的支撑作用,增加中华文化受众面,尤其是增加精英中的受众面,拓展孔子学院文化功能,“并不只是局限于在全球的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推广,还在于是一个积极推动教育与人类文明多元发展、双向合作的中国模式,真正体现了和平、合作和平等的新境界”[5]。把孔子学院作为中方合作高校合作交流的平台和纽带,以促进高校间国际合作交流的方式传达中国精神,这对当前形势下孔子学院的发展有深远意义。

一 目前,中方合作院校的主要功能和存在问题

选择中外高等院校合作作为海外孔子学院主要的办学模式,是孔子学院项目设计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学作为孔子学院的直接依存主体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6]孔子学院在全球的快速发展正是基于这种合作模式。中方合作院校“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应对困难挑战,不断加强组织、体制、资源和品牌支撑建设,从而全面提升孔子学院的管理水平、办学质量、本土化程度和社会影响力,为中华语言文化‘走出去’”做出了贡献[7]。

\

 
中方合作院校支撑孔子学院发展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高校的社会使命。但是,中方合作院校对于孔子学院的文化推广职能和外交意义、国家汉语国际推广整体规划缺乏清晰的认识;存在被动营销的现象,中方合作院校没有主动塑造孔子学院形象和提升孔子学院影响力的强烈意识。[7]中外合作院校在协同发展的整体部署和主动投入资源方面更是有所欠缺。

基于中方合作院校在孔子学院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当前的情况,调动中方合作院校的积极性,创新中方合作院校的支撑渠道,以中方合作院校促进孔子学院发展,是现阶段孔子学院内涵式建设的有效途径,在目前国际形势下更可能带来“又一村”的效果。

二 协同发展,中方合作院校有依托孔子学院拓展合作交流的需要

孔子学院与高校协同发展可以突破孔子学院自身发展的瓶颈,对高校的国际化发展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使二者实现多样化、综合化、现代化、个性化的发展。对孔子学院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认同度提高、风险控制、业务拓展、文化创新上。对高校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学科支持、结构优化、吸引力增加和国际化发展上。[8]从孔子学院的宗旨来看,孔子学院高层次的发展目标是促进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合作,是“释放孔子学院在‘提供中国教育、文化、经济及社会等信息咨询’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将其建成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综合文化交流平台’。在目标受众方面,要关注从精英到精英与大众的结合。从渠道建设方面,要关注从小众化到大众化”[9]。

中方合作院校抓住转型期的新时期,尝试多层次交往,多元合作、形成多领域发展的局面,将孔子学院发展为中方合作院校高层次人才培养机构对大学功能的拓展与深化,提高高校学术辐射作用,帮助中方合作院校找到很多的“兴奋点”和更大的“空间感”,从孔子学院的转型期发展中获得自身发展使命感和成就感。

三 整体部署,中方合作院校创新举措,寻求突破孔子学院发展瓶颈

目前,国际化建设作为我国高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各高校的主要战略目标之一。中方合作院校应结合新时期国际化战略,抓住孔子学院内涵建设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推进国际化进程、加快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加强中方合作院校与孔子学院协同发展的意识,多方位多渠道的开展互动,使二者形成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正反馈,扩大双方交流领域、夯实交流的基础,即通过高校间学术交流、项目协作,淡化孔子学院的政府色彩;而孔子学院的语言、文化的培训又能增进理解,保障提升了项目的实施成果。

中方合作院校可以整体部署,把中华美德和传统文化的培训融入日常德育工作中,把文化基础培训作为公派人员的基础建设和考核指标之一。对外国人来说,文化感受最直观的来源是与人员接触,即使在传统的孔子学院汉语教学中,学员也是通过对中国老师的体验,来感受到中国人以及中国文化;如果学术交流过程中,国外人员就能感受到这种国人的人文魅力,那种自信自强的优秀品格,将更增强他们对中国人乃至中国的好感,对于孔子学院的会有更多的正评价,能将身边真实感受与孔子学院品牌所传递价值统一在一起。

中方合作院校可以创新举措,增加公派留学人员的角色行为的灵活性,学生或教师公派留学之前,派出单位为师生提供为期数周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选课培训,可与原来已经为外籍学生、教师开设的选修课打通,培养出访人的对自身文化的自信与彰显自身文化的意识,培养为自身文化传播的自觉服务意识和文化使命,使出访的师生的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身。这样他们出国境交流时,更在无意识中辐射中华文化,而非刻意的传导,通过交流活动诠释出中华文化与精神,接触即习得,让接触到的友人感受、了解中华文化,增加群众基础,增加了中华文化的传播速度:避免了外国人学习环境与生活环境中对同一文化感受的冲突性,进而更能理解中华文化进而认同中华文化。

这种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一定传统技能的培训、感恩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训,使出访的精英人员在本来就具备高学术修养的同时,进一步增加出访成员的文化自信,能更好地呈现出当今的中国,体现当前中国人民的观念、心态和生活方式,更能产生时代的共鸣。孔子学院中方合作院校方面的行前培训虽然增加了一定的费用,但其公共效应一定会大于个人收益。且这种增加中方人员的自身汉文化的要求,拓宽宣传汉文化人员宽度和厚度及接触到的潜在客户面,能在汉语热降温后,还有不竭的知华、友华的力量。这种迂回的,增加基数和集聚更多跨学科、跨领域专家学者的方式,一方面能改善急于求成的心态,用整体素养的体现,有效的国际对话,逐渐消解国际上的杂音,让世界逐步适应经济强大、学术强大和人文强大的中国的存在;另一方面,我们也能从中遴选出对汉语国际教育真正感兴趣和有能力的教师在作为孔子学院的正式老师,解决目前孔子学院中的师资问题;甚至,由于中方合作院校的老师接触的是外方合作院校的老师,属于外方国家的精英层面,可能会对外方一些政策层面产生引领的作用。这种用技术促进文化、用实质贡献来带动人文认可,可能会带来意外的好感与信任,才能吸引更多人加入孔子学院的教师队伍,让孔子学院的教师呈现出日趋立体化的传播者模式。

\

 
四结论

在当前形势下,以中方合作院校促进孔子学院发展的构想,是坚持内涵式发展的有效途径,中方合作院校通过自身国际化建设,拓展与深化中方合作院校功能,以深入融合、合作为助力平台,对公派人员进行一定的行前培训,深化合作高校的关系,让自信、优秀派出学者对中华文化的诠释,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整体效果,创新中方合作院校人文交流机制,孔子学院的发展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http://www.hanban.edu.cn/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7537.htm
[2]http://www.hanban.edu.cn/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10961.htm
[3]http://conference.chinesecio.com/?q=node/142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主席刘延东在孔子学院创立十周年,就孔子学院未来发展提出四点希望
[4]周志刚,乔章凤.海外孔子学院合作办学模式探析[J].江苏高教,2008(05):32-35.
[5]李军,田小红.中国大学国际化的一个全球试验——孔子学院十年之路的模式、经验与政策前瞻[J].中国高教研究,2015(04):37-43.
[6]周汶霏,宁继鸣.孔子学院的创新扩散机制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5(01):77-87.
[7]俞苏洋.孔子学院中方合作院校支撑能力初探[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4):461-464.
[8]赵跃.孔子学院与高校协同发展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3(10):188-192.
[9]杨文艺.全球竞争的文化转向与孔子学院的转型发展——孔子学院十周年回眸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15(04):44-5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597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