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充分发挥医教协同育人对医学人才培养的价值作用,笔者以《基于医教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与育人成效评估》为课题,全面而深入地探究了基于医教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策略与育人成效评估,给出了笔者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建议。
关键词:医教协同育人;人才培养;育人成效评估
本文引用格式:刘磊.基于医教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与育人成效评估[J].教育现代化,2019,6(60):11-12.
一 基于医教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策略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医教协同”逐渐成为进一步深化医学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很多研究结果表明,当前的医学教学领域有必要、有需要借助于医教协同过程实现对医学教育的改革创新,从而有效提高医学类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加快对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当前的医学教育模式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化、医学教学与职业教育脱节、人才培养与职业资格认证衔接不够紧密、学生缺乏实践应用能力等。这些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医学教育质量的提升,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这就要求医学类高校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加强医学教育改革的价值和意义,推进医教协同发展,坚定不移地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构建更完善、更有效、更具针对性的医学人才培养制度,通过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来为国家医学行业的发展输送保质保量的综合性人才。
(一)医疗协同,搭建高质量人才培养平台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秉承“以人为本”人才培养原则,同时还要兼顾学生的利益,让社会资源也可以被引入到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应该以身作则,做一个牵头人,把卫生行政单位、医院、医药企业、行业协会以及高校打造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医教协同人才培养平台。借助于该平台,学校可以定期邀请一些临床行业专家到学校为师生答疑,同时交流心得体会,让学生可以近距离接触、学习一些临床案例。医教协同目标的实现需要每个环节的努力,同时为了保证医教协同育人模式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民主性,学校应该与相应的机构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安排人才培养内容、共同组织教学。如果能够将内科、外科、儿科、妇科等临床教研室设立在附属医院,那么不仅有利于促进专业课教师教学、临床双肩挑预定目标的实现,同时还可以有效解决教学工作与临床实际应用脱节问题,让专业课程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临床应用能力都可以有效得到提升,为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
(二)对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定位
传统的医学类高校培养目标存在一些问题,其过多强调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以教授理论知识为核心,以提高学生临床医教能力为重点,但在这个过程中却忽视了对学生公共服务意识、服务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毕业以后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基层临床卫生环境中。为了能够打破这种现状,实施医教协同育人模式,以满足学生未来发展需要为基础,对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定位,不仅能够让整个人才培养工作更切合学生实际需求,同时还是践行“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实践教学理念的外在体现。在临床教育早期,可以让学生下基层,到农村提供免得的医疗卫生服务,在服务于乡村医疗建设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的临床应用能力,完善教学工作。
(三)加强对医学人才的人文教育,推动课程体系教育改革
为了能够保证人才培养工作更有效地进行,学校应该改变过去的课程结构设置,加强对医学人才人文教育的培养,积极推动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发展。为此,教师应该以满足基层医生岗位需求为基础,保证“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理念”能够全面而系统地融入到课程体系构建当中,不断优化基于基层医生岗位能力需要的课程体系,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医教协同育人培养工作。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的提高,这也是他们能够具备高标准职业道德的强有力保证。当前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关医患问题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医生的能力或者态度是导致问题产生的导火索,甚至也是导致事态恶化的原因之一,这也是加强对学生人文教育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改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
传统的教学内容过多重视临床诊断,而往往会忽视一些基层常见疾病的变化,不能很好地满足临床实践教学的要求。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都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为重点,而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要求比较低,实践考试的内容过于简单。在很多时候,教师对学生临床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于仿真模式训练,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不到保证。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看清当前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重新修订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保证教学内容能够与临床实践应用相统一,改进实训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接受专业的实训教学服务。为了能够让学生积累临床经验,教师还可以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其中,增加案例数量,通过深入分析一些比较经典的临床案例来帮助学生积累临床经验,让他们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二 育人成效评估
当然,为了评估改革以后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学校必须要在改革工作实施一段时间以后对育人成效进行评估,一方面可以为今后优化教学工作提供有效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兴趣。育人成效评估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从教师层面上来讲,让教师阐述对医教协同改革工作的看法;一个是从学生角度进行阐述,观看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是否得到了改观。
(一)从教师层面上进行评估
教师是提供教学服务的主体,他们在评估育人成效工作上有相当大的发言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国家、社会发展输送高质量的人才,在当前的医疗背景下,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医疗保健为其保驾护航。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当人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他们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国家建设工作当中。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选择会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从中也可以看出教师教学的能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离不开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说只有通过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他们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教育教学服务,从而推动我国医疗行业健康发展。育人成效评估可以从教师教学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进行考虑,媒介就是考察教师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的选择。
(二)从学生层面上进行评估
学生学习态度是否得到改革,他们是否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学习知识活动中,也是育人成效评估的一个方向。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不仅要学习很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掌握很多的实践应用技能,使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要尊重学生的意愿,以满足学生实际需求为基本要求,从学生层面上对育人成效进行评估,研究学生对改革后教学满意度是否得到了提升。
三 结束语
一言以蔽之,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医教协同已经成为进一步深化医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它是深化医学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推进医教协同发展,构建更完善、更有效、更具针对性的医学人才培养制度,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人才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蒲永莉,王丹,谢桂英,等.基于医教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与育人成效评估[J].重庆医学,2018,47(30):3955-3958.
[2]任广新,陈葆华.基于产教协同模式开展课程标准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北京吉利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产教协同为例[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5,31(05):63-66+30.
[3]沈瑞林,沈洪兵,陈琪.深化医教协同服务区域发展——2016首届全国部委省共建医学院校改革与发展研讨会综述[J].中国高等教育,2016(17):41-42.
[4]林华,张军,曾鸿鹄.基于协同育人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6,6(31):26-27.
[5]杨丹江.家校协同育人在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实践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6(34):22-26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5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