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团体沙盘游戏对创伤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广东某高校24名有创伤经历大学生,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事件冲击量表IES-R、PTSD自评量表对被试进行调查。结果:实验组通过五次干预,较干预前均有显著改善。无干预对照组在量表上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团体沙盘游戏可对创伤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有效提高。
关键词:创伤经历;沙盘游戏;大学生
一、研究背景
据调查显示,大学生95.2%经历过创伤性事件。创伤事件往往给大学生带来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有自杀等危机事件发生。
与传统的心理治疗相比,团体沙盘游戏以团体形式进行沙盘游戏,来访者在沙盘游戏中进行无意识、非言语地表达潜意识中隐藏的内容,患者不会感觉到被攻击,咨询过程中的防御和阻抗较小,容易接受[1]。投射理论认为个体会被一些有意义的词语、事物、情感、思想等等产生一定的延迟性反应,个体会由于情结而被这些事物吸引或沉迷。在进行沙盘游戏过程中,来访者无意识的情况下,会由于自身的情感、思想而给沙具赋予意义,将目前的想法和处境都投射到所制作的沙盘中,来访者的心理状态会通过沙盘来无意识地表达出来[2,3]。团体沙盘游戏的治疗适用于特殊群体,也应用于改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4]。因此研究探讨团体沙盘游戏对于有创伤经历的大学生的干预作用。
二、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自愿参与的48名大学生中筛选24位有创伤经历的大学生,其中12人为对照组,12人为实验组,实验组分为两组,各为7人和5人。
(二)研究工具和设计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包括10个维度: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共有90个条目,采用1(从无)-5(严重)5级评分,总分范围90-450,得分越高说明被试者的症状表现水平越高。按全国常模结果,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需考虑筛选阳性,需进一步检查。
2.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共有28个条目,采用1(是)-0(否)2级评分,总分范围0-28,得分越高说明被试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程度越严重。分数超过20分者,表明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程度很严重,而且在心理上出现较为明显的障碍。
3.事件冲击量表(IES-R)。包括三个维度:回避量表、侵袭量表、高唤醒量表。共有22个条目,采用0(一点没有)-4(总是出现)5级评分,以回避量表+侵袭量表为总分标准,总分范围0-88,得分越高说明被试受创伤事件冲击程度越严重。分数超过44分者,表明创伤事件冲击程度为重度。
4.PTSD自评量表(PCL-C)。共有17个条目,采用1(一点也不)-5(极度的)5级评分,总分范围17-85,得分越高说明PTSD症状越严重。总分超过50分者,表明有较明显的PTSD症状,可能被诊断为PTSD。
5.团体沙盘作品。团体沙盘游戏治疗室1间,包括1个团体沙箱,2个沙具摆放架,及沙盘进行时记录的相机和记录表。
6.统计方法与实验设计。采用随机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后测研究设计。实验组进行团体沙盘游戏5次,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结果使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前测、后测的结果。
(三)实验过程
团体成员进入沙盘室后,引导者引导成员抚摸并感受沙子,宣布沙盘游戏规则,即每位成员每一轮只能完成一个动作,包括拿沙具、移动他人沙具的位置或用沙子掩埋沙具,制作沙盘的过程中不得有任何形式的交流,轮次会根据沙盘的布局由引导者决定,大约5-6轮。沙盘游戏结束后,每位成员需讲述自己的沙具及其意义,并为沙盘命名,最终所有成员共同为沙盘命名。
三、结果
(一)实验组沙盘游戏的结果分析
实验组的沙盘中,最初参与沙盘,大部分团体成员想要创建自己的单独场景,面对别人构建的沙盘场景,团体成员构建沙盘的方式多样,部分成员参与构建完整场景,部分成员修改他人的沙盘场景,关系是试探性的,不以整体看待作品。在后来的沙盘游戏中,团体成员逐渐融入其他的团体成员和场景,更加注重沙盘的整体和谐,对同伴更容易接纳,并妥善地解决其中的冲突。讨论环节中会谈及近况和情绪,在深入探索中与同伴以讲述和倾听的方式产生治愈效果。最后一次沙盘游戏中,他们之间形成团体意识,而且在沙盘中展示了所有团体成员的形象,作品表达了对未来的积极的展望。
(二)数据结果分析
1.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大学生各项统计指标比较。通过统计分析可知,沙盘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事件冲击量表IES-R、PTSD自评量表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各项统计指标比较。接受干预的实验组前后进行比较可知,症状自评量表SCL-90、事件冲击量表IES-R、PTSD自评量表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且干预后(SCL-90 132.58±28.965、IES-R 10.25±7.34,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7.25±4.60、PTSD 25.08±6.5)较干预前(SCL-90 193.92±54.90、IES-R 25.00±15.98、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12.58±5.85、PTSD 34.83±12.93)得分要降低。对照组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
四、讨论
(一)沙盘游戏具有感应性的治愈机制
沙盘游戏讲究“共情”的治愈作用。在团体沙盘游戏的过程中,引导者通过营造安全、轻松的氛围,带领团体成员进入放松的状态,这更有利于沙盘游戏的进行和成员彼此之间的配合。因成员们皆有创伤经历,在彼此诉说和游戏的过程中,其相似创伤心理状态使他们的心理防线降低,从而在同一环境中产生“共情”作用。在这种共情的基础上,成员们彼此相互理解和支持,得到彼此的认同,减少身为“异类”的心理落差,逐渐地自我接纳,从而达到自我治愈的效果[5]。
(二)沙盘游戏有助于自我人格整合
在无意识中用沙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景,提高对于自我的觉察与内省,会带来一些顿悟和启示,有助于和过去的自己和解,接纳自己并面向未来,增强自我效能感,达到治愈效果。在游戏互动中,团体成员们的感受性强,在引导者的带领和轻松的氛围下投入到制作沙盘的过程中,带动制作沙盘的氛围,彼此间寻求支持和鼓励,有效减少自己的心理压力,缓解不良情绪,更积极地面对生活。在讨论环节中,团体成员讲述沙具的涵义和无意识的摆放的过程,需要重现场景,重新整合语言,并重构自己的想法,重现自己潜意识中的心路历程,这会促使成员们从第三方的角度去客观看待自己的想法。通过描述沙盘来间接描述经历或想法,听取他人的建议和看法,有助于团体成员在潜意识中的自我探索和展望,基于对自我的深刻认识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并在潜意识中增强自我的人格整合从而达到健全人格的目的。
(三)沙盘游戏可以改善人际关系
沙盘游戏进行时,成员们专注于共同制作沙盘游戏,沉浸于沙盘环境的氛围里,有助于表达自己的不良情绪,感受来源于其他成员的支持,也从中感受他人待人处事的方式,从而对于自身的固有行为模式使自己在团体中扮演的角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成员在理解他人,产生同理心,在感知到他人需要帮助时及时支持他人的过程中,也间接地让自己获取积极的满足感,缓冲自己的不良状态,使情绪平和。沙盘游戏非言语的互动里成员们更加倾向于使整个团体往积极、圆满的状态前进,交流环节中成员们在他人的陪伴和倾听下更好地讲述,提升成员们对人际关系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减少内心的孤独感,从而有效改善人际关系,促进人际交往。
因此,沙盘游戏以其新颖的游戏方式,营造了安全、轻松的氛围,在引导者的带领下,成员通过安排沙具的摆放和分享经验,更好地自我觉察,达到自我治愈、健全人格的目的,在此过程中与他人的互动,也提升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可以有效地调控自己的情绪,深刻感知自己的心理状态,加速愈合创伤心理,使自己的心理趋向于更高的健康水平。运用团体沙盘游戏的干预方法对经历创伤事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具有极高的内部效应,可将其方式在大学生中推广,以游戏的方式来缓解大学生的精神压力。
参考文献:
[1]郭霞.团体沙盘游戏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干预研究[D].兰州大学,2017.
[2]李丹.地震创伤后应激障碍学生沙盘游戏干预模式的建立及效果检验[D].云南师范大学,2015.
[3]李北容,申荷永.意象在沙盘游戏疗法中的作用与意义[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6):51.
[4]汲新波,王永红.团体沙盘游戏治疗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5(5):107.
[5]申荷永,陈侃,高岚.沙盘游戏治疗的历史与理论[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2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4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