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浅议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品读文章论文

发布时间:2020-04-17 10:24:4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来说,锻炼阅读能力需要借助品读这一重要手段。那么,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小学生能够深切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以及品尝到浓浓语文味,立足于言意兼得的语文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寻求一条适合学生的途径,从而使得学生对于语言能够达到课堂与生活相融合的美好境界。

关键词:小学阅读;品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除了要学好教材上的课文外,还要“广泛地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提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教师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品读文章,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呢?需要语文教师立足于言意兼得的语文教学,明确阅读文本要品什么,怎样通过解读字词句突破品的关口,从而学会如何品,从学生实际出发寻求适合学生的策略,从而使学生对语言能够达到课堂与生活相融合的美好境界。教师要充分发挥好引导作用,牵引学生读的思路,给予学生品读的方法,使得学生能够学会解读文本各具风格的语言表达,感悟其中的美妙,浸润心灵,熏陶情操,获得精神的感染。在与文本零距离的紧密接触中,学生与文本情感共通,思绪共融,让静态的文字升华为学生心中的“月光”,有语文无尽的灿烂光芒,也有意味隽永的文学气息。就此,我立足于关注阅读文本中的文本言语表达,引领学生踏上品读之旅,从而探究阅读教学的新的广阔天地。

一、小学阅读教学中读的意义

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也是写的基础,而写则是读的具体应用。无数文人墨客以读为阶梯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从古至今,关于读在写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的著作不胜枚举: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主张“文以载道”,他提倡学古文要“师其意不师其辞”,着重强调文章语言要有独创性,从而为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服务。他还提出著名观点“必出于己,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惟陈言之务去”。所写《答李翊书》,内容是指导一个叫李翊的年轻人如何写作。其中“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阐述了作者的文学观,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作者言下之意——读书的重要性,这其实也道出了读对写产生的深刻作用。

\

 
鲁迅的《读书杂谈》道出了读书的精妙之处,“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智识的……”以及“多读,多看而已”的作文秘诀。在现实教学中,不少教师对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较为犯难,且苦于学生作文水平难以提高,而学生更是一提写作文就头疼,所写作文是“绞尽脑汁”挤牙膏挤出来的。从古人对读书的观点可知,读就是写的源泉,引领学生多读,通过语言的积累,思想的提炼,不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让原本处于困境的作文教学能够打开一线天。叶圣陶老先生曾经也指出:“至于文字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离开了语感,一切说写都无法进行。”可见,读不仅是理解语言的一条有效途径,还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法。叶老还认为读书和实践都是学习手段和重要载体,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只有多动脑筋才能学到真正的本领。读,成为语文课堂的基本特色。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抓住课文精妙之处,让学生从读中,从字字句句中悉心品味,细嚼慢品,从而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产生情感共鸣,渗透人文理念,启迪语言智慧。

二、小学阅读教学读的引导

如何引导学生读文章,从中读出感觉,读出精彩,读出味道,这实际上就是在考验教师的引领作用。一篇无论简单还是复杂的文本,教师自身先要研读文本,并从中找出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精华,做一着重分析与解读,确定为精讲内容,并作为学生品读的关键内容,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体会,感受文本魅力,领略文本风格,品味语言的精妙与传神。

(一)抓准文本训练点,引导学生品到位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择的都是优秀文章,必然能够给学生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带来意想不到的身心与知识收获。在众多的文章中,都有关键的语言文字训练点,教师需要具有一双慧眼,抓准文章语言文字训练点,从关键的字里行间中启发学生品析,整个课堂师生互动,与文本共同建立联系,达成共同品析与理解,一同享受和感悟语言文字之美。

抓准文本训练点,引导学生品到位,要求教师能够抓住文章的精妙表达,从而引导学生在此处品读。教师发现文本中表达精妙的典型处,要带领学生深入品读,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表达能力。如教学《花钟》这一课文,第一自然段写牵牛花吹起了小喇叭,蔷薇绽开笑脸,睡莲醒来,万寿菊欣然开放等。这一段作者对“花开”用了不同的表达,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品读,让学生感受同样是“花开”,不同语言描写的精妙之处,引领学生从中读出各种花的姿态和性情,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准和巧妙,从中能够让学生反思自己写作究竟缺乏的是什么。借此,教师同时强调:日常生活中要做有心人,善于观察身边人身边事,能够捕捉到事物的特点并运用恰当语言进行表达。教师要求学生调动自我的生活经验,回忆所看过的美丽的花朵,根据作者的表达方法仿写一段话,有了课文的借鉴和参考,学生的习作水平使能顺利提高。

(二)攻克语用关键处,引导学生学会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学习语言和积累语言的方法上,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语言并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要实现阅读教学的高效策略,品读是达到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

1.细品字词,体会精准言语。语言就是文本的灵魂所在,因此,教师需要不断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但是,如何做到精当、精练、精彩的语言运用,怎样让小学生感受到语言魅力,在其心里先埋下语言之美的印象种子呢?唯有带领学生品读,进行理解与积累,教会学生在语言精确处细品、深读。因此,教师应选择表达精确的文字品读,这一教学的源泉就来自于教材。每一篇优秀的课文都是学生学习的范文,成为学生理解、积累语言的平台。教材中每篇课文的作者以及编者都体现出了大家风范,对文章字斟句酌,将字词用意与所刻画的景物紧密相连。作者在运用字词创造文章的时候,必然经过了深入思考择善而用,精准到位。一些文章中,字词中闪现的作者的智慧火花比比皆是,教师精研文本,自身深入品读,抓住关键词,与学生一起深入阅读、赏析、感悟,从而体会语言陈述的客观性以及文章用词的精确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言语敏感度,有益于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如教学选自《水浒传》的《景阳冈》一文时,作者施耐庵用语可谓是妙笔生花,对武松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了细腻刻画。教师带领学生对武松的言行进行深入细致地品味和咀嚼,从而在此认知中精准勾勒出武松勇武机敏的人物形象。引领学生读出老虎“一扑,一掀,一剪”的来势汹汹与让人生畏,也读出武松“一闪,又一闪,再一闪”的竭尽全力和沉着机智,一个接一个的“闪”字,让学生一边进行想象,一边用动作演示,从而感受“闪”的轻巧,“闪”的机智,“闪”的灵动,应对气势凶猛的老虎,武松用轻描淡写似的动作扭转危机,走出险情。这似乎并没有多少重量的“闪”字高频率出现,表现出武松与老虎惊心动魄的斗争,现场感十足,也精心刻画了这一人物形象,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的独到之处。教师让学生反复咀嚼这一用词,在遭到突然袭击、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武松的“闪”是本能反应也是防御手段,是头脑机警也是动作敏捷,是占据主动地位而不是被动受困急于摆脱,一次次躲过,并未被老虎钳制,更加凸显出武松的技艺高超。通过引领学生反复品读,对人物形象的认知更为饱满和鲜活,从而感受名著的魅力所在。

2.赏析段落,探究言语建构。引领学生走入文本,不仅是要对字词进行赏析,还需要对段落作深入研究和分析。教师需要对典型段落加以分析与探究,从自身出发先行赏析,从而掌握引领学生进行段落欣赏的有效方法,对段落中的各种语言现象进行品读,细细体会和探究蕴藏于其中的语言运用之妙,从而逐步推进学生顺利进入品读境界,与文本融为一体。

3.整体悟文,掌握言语布局。每一篇范文都是凝聚了作者的文采与智慧,其中蕴含多种多样的心灵密码,各具写作风格,各有个性风采,整篇文本就是作者的心灵旅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感悟整篇文本,从字词句的细节品读到整篇文本的主旨,从品析具体语言入手,理解文本之言意,了解作者的行文方式和方法,把握文章内在逻辑结构。学生作为个体的解密者,从中发现作者谋篇布局的密码,从而不断发挥想象力,提高思维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

三、构建生本大课堂,厚植品读土壤

从细节式的品读到整体的把握,学生作为品读主体,始终在教师引导下品析,而阅读课堂其实是生本大课堂,这一课堂底色就是学生,学生以认知、学习经验、生活经验作为自由挥发的画笔,从而描绘出具有学生本色的个性的美丽图景,使得语文知识与学生生活绽放出光彩。教师需要为学生搭建关注生活、关注细节的桥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层层下潜,提供有效的链接,用教学智慧引领学生的思维归队,使得学生的认知经验与生活经验都不断得到丰富,并自觉步入言语品析的正道,扎实进行学生言语品读能力的提升。

\

 
总之,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文本,立足于学生本位,让学生与语言文字有效对话,使得阅读教学充分彰显语文味,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和言语素养。

参考文献:

[1]祁辉.阅读与写作齐飞,欣赏与创作并进——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随文练笔[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3).
[2]刘向东.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研究[J].才智,2019(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4060.html
本文标签: 小学阅读 ,品读 ,能力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