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与同伴地位关系的探究 ——以上海市市立幼儿园小二班为案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18 15:27:2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同伴交往是个体早期的主要多动之一,本文选取上海市市立幼儿园小二班的全体幼儿为测量对象,通过社会测量法、自然观察法等方法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与同伴地位关系探究并对研究结果加以分析,提出了“公平看待每一个幼儿,发现每一个幼儿的长处”、“对同伴交往一些障碍的幼儿给予适当的支持”、“创造宽松的环境,给孩子提供更加自由交往的平台”、“加强对幼儿交往行为的多维度观察”等有效建议。

关键词:同伴交往;同伴地位;关系探究

本文引用格式:李宛凝.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与同伴地位关系的探究——以上海市市立幼儿园小二班为案例[J].教育现代化,2019,6(46):282-285.

一 选题缘由

      同伴交往是个体早期的主要活动之一,它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共同的交往活动以及由此引发的心理上相互影响的过程。这种人际关系是平行的、平等的,不同于个体与家长与年长个体间交往的垂直关系。虽然人们普遍认为成人(父母、教师)对儿童同伴交往能力发展是很重要的,但哈里斯提出的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则更重视同伴对于儿童发展的影响。他认为,儿童在家庭以外,总是将自己认同于一个群体,他们在家庭之外的行为系统是由同伴群体规则决定的,这对他们今后的个性发展有深远影响。哈吐普认为,儿童与同伴交往的经历构成了儿童重要的发展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儿童获得了更广泛的技能、态度和经验,这些都将会影响到儿童一生的适应性。除此之外,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哈里.斯坦克.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认为,在个体的人格发展过程中,人际关系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儿童在同伴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同伴关系,对其人格发展极为重要。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Lev Vegolsky)认为社会文化对儿童发展有重要作用,而儿童通过他们的交往活动能够很好地接触社会文化,这会直接促进儿童最近发展区的发展。关于儿童同伴交往所起到的促进儿童个体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作用,很多心理学家已经达成了共识。由此可见,儿童的同伴交往是我们关注和帮助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视角。

         但在观察幼儿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总能看见,幼儿与同龄人交往的状态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幼儿在孩子群中起领导作用,掌控所有幼儿的游戏动态,有的幼儿则默默无闻,极少与他人交往,有的幼儿又在同伴交往中如鱼得水,和哪个小朋友都能够一同愉快地玩耍。且在日常的幼儿园观察中,儿童的同伴交往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几乎贯穿了幼儿在幼儿园生活的整段时间。基于这一有所差异的现状以及幼儿同伴交往的重要性,我想要探究一下在同伴交往中,幼儿受欢迎的原因以及这类幼儿会有怎样的特质,并为教师在之后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有针对性的辅导孩子,让孩子能够更加的享受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体会到与同伴交往的乐趣,使孩子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

二 研究方法

(一)社会测量法


       选取上海市市立幼儿园小二班的全体幼儿为测量对象,全班共有21人,其中16个男生,5个女生,年龄皆为3~4岁。幼儿不全部来自独生子女家庭,智力正常。幼儿的同伴地位通常包括幼儿的社会接受度和社会地位两个方面。幼儿相对的社会身份和与其他幼儿之间的友谊,一般采用同伴提名技术来测量。在幼儿自由活动的时间,单独对每个幼儿进行询问,“在这个班上你最喜欢的3个小朋友是谁”(积极提名),为保证幼儿不受外界干扰,将询问地点选在幼儿身边没有其他同伴和教师的地方。同时考虑到幼儿年龄尚小,可能会出现记不清楚同伴名字的情况,因此询问时,幼儿也可看见班内的其他幼儿,可以通过指认的方式来进行确认,将询问到的结果进行记录,之后再进行量化统计。考虑到消极同伴提名的技术有可能会造成增加幼儿同伴拒绝行为的发生,因此这里不设置消极提名的询问。

\

 
(二)自然观察法

       在同伴提名测试过后,选取其中获得积极提名次数最多的两个幼儿和从未获积极提名的一个幼儿作为观察对象,在进行自然游戏活动时进行同伴交往观察。观察时,幼儿周围有许多玩具,这些玩具皆为幼儿从自己家中带来的。幼儿很熟悉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环境无陌生感,且无人干涉他们的自主游戏。

        借鉴发展心理学家K.Rubin教授1989年编制的《儿童游戏观察量表》和幼儿园有关教师建议,制定了幼儿同伴交往行为自然观察表,其中主要有5个指标:交往性别(同性/异性)、交往主动性(主动/被动)、交往方式(语言/非语言)、交往性质(积极/中性/消极)及交往控制性(控制/中性/顺从),各指标都有操作性定义。在入选的3个幼儿中,对每个幼儿进行10分钟的非参与观察,并根据观察对已定的5项指标进行记录。同时在观察的10分钟内,记录下每个幼儿的交往次数(目标幼儿和其他幼儿之间从交往开始到得到回应为一次)与交往时间(每次交往相对应的持续时间)。
在观察的同时,进行录像以辅助,最后将观察结果整理成文字。

三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同伴积极提名的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21个幼儿进行依次的询问之后,列出表如下: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询问每个幼儿的时,不是所有幼儿都提供了3个积极提名,有的幼儿表达了自己谁都不喜欢。在全班21个孩子中,有16个幼儿被同伴进行了积极提名。被积极提名的幼儿总数占到全班的3/4,大多数的孩子都得到了积极提名(其中提名自己的已被排除),提名分布较为分散,也较为平均,说明小班幼儿喜欢的人较为随机,与自己的个人体验与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在所有提名儿童中,被提名女生占4人,被提名男生占13人,这与本班的原本的16:5的男女比有很大关系,但同时也可看出女生被提名的概率和提名的平均次数要大于男生。这可能由于在同伴交往过程中,男生的交往方式攻击性更强且更为粗暴,而女生的交往方式更倾向于亲密与交流,被教导的更为安静,因此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按照提名次数的顺序,选中了张宇轩(被积极提名5次)和邈邈(被积极提名4次)作为被提名次数最多的幼儿,选中悠悠(从未被积极提名的女孩)来作为观察对象,进行自由活动下的观察。

(二)自然观察的结果和分析

观察1:

        观察提名次数最高的张宇轩,在十分钟内,他一共进行了6次同伴交往,其中交往时间都较短,通常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结束一次交往。交往对象多为同性幼儿,交往主动性多为被动交往,交往方式为语言与非语言交往混合,交往性质较为消极,有很强的攻击性,且交往以控制为主。

         在观察中,张宇轩刚开始一直在自己一个人把弄一个飞机玩具,并沉浸其中,未显示出与他人交往的意愿。突然,小龙走过来,直接伸出手想要触碰张宇轩手中的玩具,张宇轩立即躲闪开,并朝小龙大声叫喊“干嘛!这是我的玩具,不给你!”说罢,又立即跑开,继续自己玩耍。在接下来的同伴交往中,张宇轩有与他人交换玩具的行为“思思,让我看一下你的玩具!”为命令式语气;有和同伴一起游戏的行为,“我的飞机要飞到澳大利亚”;有与同伴交流的行为,“我要到里面去玩”,大多数时间在自己把玩。这些交往都非常的简短,且交往态度与语气都比较强硬,以个人感受为主。之后当张宇轩拿到幼儿园中的一个新玩具陀螺时,有五六个小朋友都围过来哄抢,同时向张宇轩询问“我可以玩一会嘛”,并伸手去触碰玩具,场面非常混乱。这时张宇轩首先跑出人群,并大声喊道“我们排队!一个人玩一次!”,接着把围在那里的每个小朋友一个一个的按顺序拉成一列,并说“我们就按这个顺序来玩”,小朋友们瞬间安静下来,排成一列,开始等待。张宇轩在排头,自己先玩了一次那个陀螺,其他小朋友则在队列中观看,待陀螺停止旋转,张宇轩便捡起陀螺,将它交到第二个小朋友的手里。第二个小朋友在玩完一次陀螺后,还想再玩一次,这时张宇轩从他手中夺过陀螺,将陀螺交到下一个小朋友手里,并说“该他玩了,你去后面继续排队”,这时张宇轩有承担起了维护队列秩序的角色。在张宇轩的管理下,每一个小朋友都按照队列顺序玩到了一次陀螺,直到老师说结束游戏时间。

       在同伴交往中,可以观察到,张宇轩行动力很强,通常具有很强的攻击性,知识面比较广,能够说出其他幼儿不知道的知识内容,且有领导与组织能力,能够约束自己,并监控他人遵守规则,态度比较强硬。也正因为这些原因,张宇轩受到大多幼儿的信服。


\

 
观察2:

        提名次数排第二的邈邈在十分钟观察中,一直在进行同伴交往,且是一群幼儿在共同游戏,交往时间长,且同时与多个对象进行交往。交往对象多为同性女孩,交往主动性为主动交往,交往方式为语言为主,非语言为辅,多为积极交往,交往控制性强。

        邈邈在自由游戏时间选择了角色扮演区角,其他女孩也都跟着她选择这一区角,她首先选择了一个白色的兔子耳朵的头饰给自己带上,接着告诉其他幼儿“我们今天要演小白兔的故事”,并给每一个小朋友安排了角色“你当兔妈妈,你当兔爸爸,你当小灰兔”,在安排角色的时候,有两个小女孩提出了不喜欢自己现在的角色,邈邈便立即做出反应,“那你们两个换一下可以吗?”,等到大家都同意了自己的角色后,她们就开始装扮,挑选不同的饰品来扮演自己的角色。

        之后,邈邈在角色扮演中也起着引领故事发展的作用。她会突然说“小兔子生病啦,我们要来照顾它”,接着所有的小朋友便都转向照顾小兔子的活动中;当有别的幼儿想加入她们的游戏中,也是由邈邈给他安排好角色,再加入游戏当中。

        结合平日观察,邈邈的语言发展能力较强,能够很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且在讲故事的时候,能够声音洪亮,思路清晰的向大家讲出一个故事,没有害羞和怯场的表现,表现欲非常强烈,也经常受到老师的赞赏,“邈邈真聪明”。经常积极主动的和他人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也很灵活,能够去体会他人的心情和想法,有时态度比较强硬。

观察3:

         未被积极提名的悠悠在十分钟观察中,进行了1次同伴交往,交往时间较短。交往对象为异性男孩,交往主动性为被动交往,交往形式以非语言为主,被动交往,在交往过程中属于顺从。

        悠悠在自由活动时间选择了一个毛绒玩具之后,便一直一个人坐在小凳子上,也不摆弄手中的玩具,一直处于发呆的状态,隔一段时间会去看一会周围的小朋友在玩什么,但并没有要进行参与的意愿。大概一个人坐了5分钟之后,一个小男孩跑过来询问“你在玩什么啊?”,这时悠悠向那个小男孩笑了,并且把玩具放在了头顶,示意他观看,小男孩摸了摸悠悠头顶的毛绒玩具后,向悠悠展示了他的小汽车,在悠悠的头顶转了一圈之后离去。小男孩离开时悠悠向他跑开的地方张望,之后又一个人安静地坐在原位置上,不与他人交流。

         在询问带班老师后得知,悠悠是班上年龄最小的一个幼儿,且入班时间要比其他幼儿晚半年。因此悠悠语言方面的发展本身就与其他幼儿之间有差距,再加上悠悠本身性格内向,较为胆怯,就很少与同伴进行交往。

分析:

       在对3个幼儿进行了观察之后,可以发现,受大多数3~4岁幼儿积极提名的幼儿一般都为比较外向开朗的幼儿,他们乐于与同伴进行交往,且较有自己的主见,通常在幼儿集体活动中处于领导地位,能够带领大家有序地进行游戏,且知识面宽广;而未被积极提名的幼儿则更多偏向于内向,他们不是不想与他人交往或缺乏交往意愿,更多的是不会主动交往,也没有掌握与他人交往的正确方法,这有可能是幼儿自身发展的原因,例如,一个幼儿因为口齿不清而导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讲什么,因此很少进行同伴交往;也有可能因为幼儿的行为习惯原因,例如,一个幼儿在于同伴交往的时候总会有攻击行为,他以为这是在进行游戏,而导致很少有其他幼儿再去与他进行交往。其次,幼儿被积极提名的次数与教师也有很大关系。在日常观察中,会发现经常被教师夸奖和赏识的幼儿,会受到更多的积极提名;而经常被教师批评的幼儿,积极提名次数便会减少。

(三)教育建议

       1.公平看待每一个幼儿,发现每一个幼儿的长处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往往也会影响幼儿相互之间的评价,更受老师喜爱的幼儿往往也能够得到其他幼儿更多的关注,这启示教师不要对哪个孩子过度的关注赞赏也不要过度的忽视哪个孩子。教师应当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幼儿,在幼儿做的有进步时及时地给予幼儿赞赏,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2.对同伴交往一些障碍的幼儿给予适当的支持很多幼儿不是不愿意与其他同伴进行交往,只是由于性格内向或是一些语言行为上的障碍而难以与同伴进行交往。这时教师,应鼓励他们去进行更多的尝试,指导他们如何进行正常的同伴交往,同时教师也要正确的指导班中的其他幼儿,让他们以适当的方式来带领发展较慢或有障碍的儿童和大家一起游戏。例如,教师可以告诉经常攻击他人的幼儿,大家不喜欢这样粗鲁的行为,表达友好的方式还有其他的很多种,来引导幼儿与他人进行更加正常的同伴交往,而不是一味地批评,让这些幼儿更加地受到其他幼儿的排斥。

       3.创造宽松的环境,给孩子提供更加自由交往的平台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多的为幼儿创造出同伴交往机会,要组织多样的同伴互动游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组织形式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享受到同伴交往的乐趣。

       4.加强对幼儿交往行为的多维度观察不仅要关注高结构化游戏中幼儿之间互动的特点和规律,更要关注幼儿在自由游戏活动中同伴交往的特点和规律;不仅要关注幼儿与同伴交往的发生频率,更要从其与同伴交往的持续时间进行深入探讨,以便真正科学地反映幼儿同伴交往的质量,全面了解和有效指导幼儿的同伴交往。

四结论

       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与幼儿的个体特征水平,如幼儿的个体气质、性格、生理特征以及个体的社交知识、技能有关,同时也与幼儿的人际互动水平,如幼儿的亲社会、攻击以及退缩行为有关。性格外向,能力较强的幼儿,具有更强的同伴交往能力,同时也更容易受到其他同伴的积极提名,同伴地位较高。这些特征和水平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改变。同时,幼儿在幼儿园中的同伴地位往往也会受到教师言语和行为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同伴交往活动时,应当更加的讲究方法与技巧,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健康的成长。

五反思

      首先,在选择观察对象的方面,我选择了见习时候的班级。这个班级中的幼儿数量较少,只有21个人,这导致观察的样本容量就很小。且这个班级中男女比例失衡,同伴交往的选择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观察对象年龄皆为3~4岁,年龄较小,提名对象并不稳定,容易受多种可变因素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加,提名分数的稳定性也就会相对应的提高。基于这些原因,观察结果的推广性较低,只可作为案例。

        其次,在研究方法实施的过程中,原本设想对每一个儿童进行观察,后在实际的观察操作中,发现幼儿数量过多且自由活动的时间幼儿的变动性很大,有的时候两个幼儿的交往在交换玩具玩的一个动作间就完成,时间非常短暂,在只有我一个观察者进行记录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关注到所有幼儿同伴交往行为并进行记录。因此,我放弃了观察全部幼儿的方案,将视角转向观察个别幼儿,每次只观察一个,并借鉴已有的观察量表,对幼儿的同伴交往行为进行量化的记录。确定好方向之后,刚开始观察总是会忘记进行及时的记录,在观察的同时要不停地回顾量化表格,因为记不清楚要观察记录的内容,就显得有些手忙脚乱。并且,在观察时,也总会碰到一些突发状况,例如,幼儿突然叫我加入他们的游戏,这时观察只能再从头开始。

         但是与从前去见习的观察经历相比,带有目的和准备的观察也给予了我从前没有过的感受。从前的观察更多的偏向日常的观察,是粗略、无序的并带有很强的个人主观色彩的,可能会因为哪个幼儿有趣而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并且观察的事件也是随机的、杂乱的。当我带有目的的去观察一个幼儿时,会发现以前许许多多会被忽略的幼儿行为,这样我能够更好地去了解这个幼儿个体的特点,也可以更好的关注到这个幼儿的成长,这也是很有乐趣的一件事情,例如,从前在自由游戏的环节时,之前我只看到了全体幼儿在跑来跑去,相互间会有交流,但却从来没有关注到一个幼儿的交往行为与其性格特点。运用观察方法再去观察,让观察变得有趣和有意义起来,我想,这大概也是观察课开设的一个重要目的。学会观察幼儿,在观察幼儿的同时,去探究幼儿的发展规律,更有针对性的促进每个幼儿发展发育,这也是体现幼儿教师专业性的一个重要标志。

        同时,在研读以往有关同伴交往方面的文献时,会发现研究虽多,但对于其中的很多具体问题还比较浅,不够深入、不够细致,如欺负行为、拒绝行为和交往障碍等等,我这次的研究也有此种缺陷,研究内容过于泛泛,缺少更加精准和详细的数据记录,研究方法也比较单一,数据不够丰富,使得研究结果难以支撑我所得出的结论,并且缺少一些后续的长期追踪观察,使得研究案例可靠度降低。

       因此在之后的观察中,我要需要不断地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减少被外界以及自身因素的干扰,做出更加详实、可靠的观察记录,能够更熟练、准确的运用不同种类的观察方法,让所收集的数据更加的丰富成为一个合格且具有专业素养的观察者。将自己的视野打开,考虑更多的相关因素,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幼儿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文,杨丽珠,金芳.气质和儿童同伴交往类型关系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6,26(4):68-72.
[2]李利,莫雷,王瑞明.探析儿童的同伴交往[J].当代教育论坛,2005(16):28-30.
[3]武建芬.幼儿自由游戏活动中同伴交往的特点[J].学前教育研究,2008(5):35-38.
[4]周宗奎,孙晓军,赵冬梅,et al.同伴关系的发展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V31(1):62-7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42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