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职教育国际化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高职院校必须围绕农业产业特色,积极探索国际化发展空间,逐步建立一整套成熟的农业高职院校外国留学生培养体系,从招生规模、培养方案、师资配备、教学管理、后勤保障等方面入手,优化国际招生规模,打造精英教学团队,创建国际课程体系,规范留学生教育管理,建立留学生教育优质高效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全面提升农业高职院校外国留学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朱爱文,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52):232-234.
经济全球化进程急剧发展,世界各国间的交流日益频繁,通识多国文化的国际性技术技能人才,日益引起世界各国关注。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留学生进入我国高职院校学习深造,留学生人数规模不断节节攀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至2020年,将中国建设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生国家”[1],彰显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之路信心和决心,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国际化发展道路是必然趋势。目前,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双边多边合作办学,拓宽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生存空间,丰富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我国是农业大国,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新路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农科类专业留学生教育管理体系,对于提升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具有战略意义。
一 高职教育国际化内涵特征
经济全球化离不开教育国际化,高职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主体超越国界,通过国际间的高等职业院校合作、各国职业教育机构培训、留学生项目等,实施跨国人才培养,以及师生的国际交流,培养国际水平的技能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从职教制度、职教理念、职教文化等层面,进行国际间交融与接轨。一些学者认为想要充分把握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和国际化内涵特征,必须从高职教育的规划、条件、渠道、状态、内容、范畴、程度等七个方面入手才能全面认识[2]。另一些学者认为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即教学师资国际化、教学观念国际化、专业课程国际化、教学资源国际化、教学管理国际化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实情是,国际间高职院校、职教培训机构的合作日益频繁[3-5]。就我国高职教育而言,高职教育践行者应肩负起新时代高职教育的历史使命,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伙伴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加速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二 农业高职院校外国留学生的学习现状
(一)入学门槛低,专业基础差
农业高职院校留学生多数源自经济水平、基础教育欠发达的亚、非洲地区,为了获得稳定的生源,农业高职院校适当降低了入学门槛,放宽了入学条件。亚洲、非洲地区的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水平欠发达,学生专业基础差,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给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实施增加了难度。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留学生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存在较多的差异,部分留学生对农科类的实验器材及使用方法毫无认识,常规的实验教学无法按正常教学进程顺利推进。此外,留学生交流语言复杂,多数属于小语种,给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严重障碍[6]。
(二)生源数量偏少,区域分布不均
据统计,我国农业类专业外国留学生人数约占留学生总数的2.8%,与其它专业相比,其排名远远较落后。上海、北京等高校凭借优质教育资源优势,吸引了大批外国留学生,且生源数量、质量较好。而农业高职院校,因其专业特征、普遍认知以及区域分布等因素,导致生源数量相对较少,竞争力偏低。由此可见,农业高职院校国际化道路任重道远。
(三)奖学金来源单一、比例失衡
农业高职院校外国留学生多数由我国政府奖学金资助,自费留学生极少,单一的资助模式严重束缚了农业高职院校外国留学生规模的迅速扩张,没有政府奖学金资助的农业高职院校留学生规模较小,国际化进程迟缓。高职教育国际化不开充裕的经费保障,政府通过设立境外学生入读我国高职院校的奖、助学金制度,建立专项基金,吸引外国留学生入境学习。
(四)缺乏国际化农业人才培养方案
农业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道路较本科院校起步晚,适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正在探索过程中,现行留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依靠国内学生的培养方案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不适合用于培养外国留学生。农业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应立足国际教育发展道,结合留学生自身需求,量身定制留学生人才培养方案,注重课程设置、教材选取、教学方式的针对性,创新国际化专业课程体系。
(五)留学生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
农业高职院校对留学生管理经验不足,不少院校留学生教育管理主体不明确,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导致留学生的教育多头管理,教育教学资源严重浪费,实效性差。高职院校应立足外国留学生自身及学习等方面的特殊性,打破不同院系各自为政的僵局,积极探索一套科学严谨、行之有效的留学生教育管理体系,解决多头管理、教育主体不明确的问题,扎实推进外国留学生管理工作。
三 农业高职院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构建探索
(一)创建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
经济全球化导致现代农业领域针对高技能国际型人才需求增大,高职院校需要在国际化师资培养方面增加投入,切实提高教师水平,提升留学生教学质量。教育教学是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构建一支业务素质高的国际化师资队伍,是留学生培养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部分高职院校国际化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必须扭转不利局面,努力建设好国际师资队伍,全力推进高职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二)打造中西合璧,注重因材施教的课程体系
兼顾中西方课程结构及研习特征,将学习内容有机结合,并且充分体现农业产业的国际范围发展需要,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充分融入现代农业发展专业知识,形成结构合理、目标明确、彰显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开发专业特色教材,确保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中外双方共同商订教学实施方案,留学生生源途径多样,学业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专供留学生研习的预备级课程,为留学生打好语言文化基础,扫除专业课程学习的语言障碍。在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外方密切合作,围绕高素质国际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
(三)营造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研习氛围
浓厚的学习氛围,是提升学生学习水平和交流能力的必要条件。积极营造国际化教学学习氛围,结合留学生来源国的教育教学文化特点,打造国际化教学环境,专业课程研习过程中实施情境教学法,激发外国留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适当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引入国外农业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估体系,充分保障教学质量完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依托先进教育理念和模式,着力培养留学生的国际化素养,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学生思维方式、合作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按照国际化水准的目标和要求,提升留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四)构建留学生学业考评机制,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严谨规范的留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推进外国留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按照评价指标和要求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保证学习效果,提升教学质量。符合国际学生学习特点,科学、高效的考核评价体系为实现成人才培养目标、促进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水平和档次,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国际化水平基石,是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五)健全留学生教学管理机制,促进培养质量提升
为了保证留学生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应从制订留学生管理制度入手,健全和完善教学管理机制,中外合作办学主体协商共建,并明确权责范围,从教学硬件设施、日常教学管理、日常学工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教学师资配备等方面提升教育国际化的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农业高职院校要充分意识到其国际化道路首先是教学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和转型升级,转变传统思想,将工作重点放在围绕高职院校国际化能力提升的教学管理机制建设上,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档次,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四 实施农业高职院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保障措施
(一)中外合作,政府干预,加强留学生教育整体环境建设
高职教育国际化是我国高职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提升的必由之路,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做好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战略规划,针对我国对外教育资源基础普遍薄弱等实情,积极采取措施,制订相关激励配套政策,大力提升高职师资的外语水平和业务能力,鼓励教育资源相对较优的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国际化道路,加强对外发展交流,营造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道路的良好氛围,逐步建立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从而加强和促进我国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整体环境建设,为留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二)中外融通,协作共识,构建职业教育国际通行标准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积极参与制定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7]。我国高职教育应参考西方发达国家的职教模式,借鉴职业资格证书颁发的成功经验,探索建立中国特色国际化现代职业教育模式。遵守国际人力资源市场职业资格的准入条件,积极探索与合作国在学历学位凭证、职业资格证书、专业课程等领域的协作,逐步完善国际职业资格制度或合作国职业资格框架,推动合作国间职业教育资格互认,为区域间人力资源跨国、跨地区流动扫清障碍,逐步建立符合国际通行标准的学历学位凭证、职业资格证书,解决留学生的学历认证后顾之忧。
(三)以人为本,求同存异,逐步推进趋同化管理进程
趋同化管理即留学生享受国内学生的同等待遇,是新型的外国留学生管理理念[8]。源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因其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的差异,在思维方式、学习和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与本国学生存在较大差异,本国学生的教学管理模式,不能完全符合外国留学生的管理要求,趋同化管理解决了这一矛盾,在日常教学和生活管理各环节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采用与中国学生有相同的管理模式,使得外国留学生的适应能力得到充分磨砺,综合素质显著提升。实践证明,趋同化管理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层次和国际化教学水平。农业高职院校在留学生教育教学管理上应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从而提高对外国留学生的教学管理水平。
(四)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着力加强留学生管理制度建设
留学生源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宗教信仰、学习生活习惯和经济文化背景与本国学生差异较大,农业高职院校外国留学生招生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学校留学生管理人员数量不足和经验缺乏,留学生管理制度缺失,导致留学生管理工作相对被动,管理难度加大,留学生行为散漫,旷课现象严重,亟需制订《留学生日常行为管理规范》、《留学生奖助学金管理条例》、《留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方法》等一系列留学生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以规范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行为[9-10]。此外,通过发挥我国高校社联的优势,吸引外国留学生加入社团,帮助留学生实现自我约束,规范行为。
五 结语
农业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围绕农业产业特色,积极探索国际化发展空间,逐步探索并建立一整套成熟的农业类高职院校留学生培养体系,必须从招生方式和规模、人才培养方案、优质师资配备、教学管理制度、后勤保障制度等方面入手,优化国际招生规模,打造精英教学团队,创建国际化课程体系,规范留学生行为管理,建立留学生教育优质高效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全面提升农业高职院校留学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小燕.使命的召唤: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2]贾剑方.职业教育国际化概念的重新审视[J].职教论坛,2017(7):54-57.
[3]李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30):177-185.
[4]徐喜波.“一带一路”战略下职业教育国际化研究[J].高教学刊,2017(15):4-6.
[5]贺东梅,王虹.提升高职院校国际化水平的实现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6):97-100.
[6]郝子悦.农牧类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现状及提升路径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8(15):269-270
[7]李云梅.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背景、路径与措施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3):45-49.
[8]赵厦.基于教育国际化的高等院校留学生教育管理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8):29-31
[9]王煜.高职留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70-72
[10]王晓岚.高职院校留学生培养体系探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67-7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