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民族团结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前提,对维护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是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阵地,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高校民族事业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安全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从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师资队伍、课程设置等几个方面探索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策略
本文引用格式:周兴华,池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50):209-210.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工作在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中占重要地位。新形势下,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党和国家更加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对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是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对象。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高校民族事业的发展与校园的安全稳定,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 当代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依托载体少,培训渠道不畅通
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要以教材为载体和依据,教材建设的完善与否,对教育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学习民族团结相关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直接影响。然而,可供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使用的专业性、针对性的教材不多。同时,对民族团结教育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的渠道不畅通,形式比较单一。在从事民族团结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多依赖于曾经的相关知识以及个人经验,加之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莫测,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不断更新,因此很难适应信息社会下的大学生需求。此外,缺乏民族团结知识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培训形式也局限于通报事件进展,宣传党的民族团结方针政策等问题[1]。
(二)对党和国家相关的民族方针、政策缺乏了解
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和民族矛盾,实现各民族关系的团结和共同繁荣发展,我们的党和国家制订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充分保障和实现各民族平等。在高校中,还存在部分大学生对党的民族政策理解不到位,对维护祖国统一和安全稳定、改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发展的观念不强。对当前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的还比较模糊、对我国的民族关系的本质还认识不到位等现象存在。不利于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因此,提高大学生对党和国家民族团结方针政策的认识、加大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力度显得极为重要。
(三)民族团结教育课堂教学形式缺乏创新
当前,大学生接受民族团结教育方式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随着时代变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要不断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和媒体载体,创新民族团结教育途径,力求将民族团结教育深入到学生思想中,真正发挥课堂教学的引领效果。不能一味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来宣传国家民族团结教育各项方针政策,要将传统教育方式与科学方法、现代教育艺术相结合,激发大学生学习民族团结知识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性[2]。
二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途径
(一)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
设立“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月”,大力开展民族法律法规、民族政策的教育宣传,整合民族风俗风情展示周、民族歌舞大赛等活动内容,健全民族团结教育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将民族团结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园网、QQ群、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传承传播民族优秀创新文化,营造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良好氛围。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各项机制,着力解决影响民族团结、学校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学校和学院层面设立二级指导和监管机制,加强民族团结理论、政策实事、优秀事迹的宣传的力度,占领网络教育阵地。
(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建设
建立学生社团活动中心,为各种民族特色的社团广泛开展活动提供活动场所。积极探索、延伸和拓展基地的教育内容,在突出民族团结教育主题的同时,注重突出时代特征,努力挖掘基地的历史、思想、精神和文化内涵,彰显基地的时代特色。创建综合性民族文化网站,传承传播民族优秀创新文化。将民族团结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依托各学院学生党校、专题讲座、专项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围绕暑期社会实践和学院对口乡镇帮扶工作,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主题社会实践,加大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增强情感体验[3]。
(三)注重发挥少数民族学生榜样作用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巩固和完善单独选拔学生干部、单独设立奖学金和单独设立勤工助学岗位等培养举措,为少数民族学子成长成才创造更多的机会。定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评选和表彰工作,深入挖掘先进事迹,树立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表现突出的集体、科研团队以及师生员工,进一步调动全员参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营造“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的良好氛围。
(四)强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师资队伍
建立骨干队伍,培养和建设一支政治性强、理论水平高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管理的师资队伍。进一步加强学生家访工作和日常谈心谈话工作,提升对少数民族困难学生的家访和谈心谈话力度,落实精准资助,将党和国家的关怀送到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困难生的身上。完善嵌入式教育管理格局,坚持“混合编班、混合分寝”的思路,从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建立健全嵌入式学习互助平台、寝室互帮平台、文化交流平台,完善嵌入式教育管理格局。
(五)发挥民族团结教育品牌活动的引领作用
加大对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投入,并设立专项经费,定期开展民族团结精品项目立项工作,重点培育和打造一批学生参与度高,效果优良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特色品牌,建载体、搭平台、促交流。将民族团结教育与社团组织和文体活动相结合,让民族团结教育“进社团进活动”。规范学校社团组织和文体活动的申报审批制度,加强对社团人员的培训力度,创新形式、丰富载体,切实提升文体活动在民族团结教育方面的实效性,特别是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文体活动的开展,增进大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突出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打造品牌化系列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宗教政策教育,发挥现代技术的教育功能,组织学生定期收看民族团结教育影视片[4]。
(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专业课程建设
在教学、科研和专业建设上充分体现民族团结教育的理念,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专业建设,促进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完善教学计划,继续推进因材施教、分类分层次教学、分段考评。探索少数民族单独培养或学分置换等细则,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业上的困难,为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搭建良好教学平台。充分发挥德育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主渠道作用。推出符合大学生实际的理论读本,扎实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坚持和完善“民族团结教育第一课”的课程体系建设,明确授课的主体,设立专项经费,规范授课内容,切实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
(七)将民族团结教育与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
将民族团结教育与科研创新相结合,完善科研创新平台,集中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在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困难,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继续巩固和完善单独纳入创新团队培养举措,为少数民族学子成长成才创造更多的机会。将民族团结教育与就业创业相结合,完善就业服务平台。集中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困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增强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责任感、使命感,毕业后到基层、到民族地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5]。
三 结语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既是一项很强的政策性工作,又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当代大学生是实现民族团结的主力军,肩负着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和使命。因此,各高校要把民族团结教育作学校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创新方式方法,有效应对当前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中突出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增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亮靓.当代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范闻霖.当代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和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
[3]孙礼永.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有效性探析[D].湘潭大学,2010.
[4]张银花,艾米雅.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证效果及其现实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8,5(52):191-192+222.
[5]范锡文.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民族大学生党员教育的策略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17,38(03):238-24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