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实行新老教师助带教制度的维度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15 15:34:0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要“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面对高校新进教师由研究生向教师的角色转变,一些高校实行了资深教师和新进教师互为带教和助教的青年教师培养方案。资深教师可以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个大方面给予高校新进教师以指导。经过一定的实践经验总结,本文归纳分析了高校新老教师助带教制度的维度,为青年教师培养提供更详细具体的指引,助力青年教师全面提升教书育人的能力。

关键词:教书育人;助教;带教;维度

本文引用格式:杨小燕,等.高校实行新老教师助带教制度的维度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51):96-98.

       2018年10月8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就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出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指出要“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加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全面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因校制宜,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基层教学组织,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高校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提升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注重培养新入职青年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是一个关键环节。通过对青年教师配设指导老师,即实行新老教师互为助教和带教的教学科研经验交流机制,可以助力新入职青年教师快速进入职业角色,全面提升其教书育人的能力。

一 高校实行新老教师助带教制度的必要性

         由于从业年限的不同,高校教师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群体:新入职青年教师、中年教师以及具有深厚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被称之为“青椒”的青年教师面临着教学经验缺乏、科研转型和职业发展的需求。中年教师工作年限可能在三至十年之间,而资深教师一般是指入职十年以上的教师。不同教师群体之间的非正式交往,构成了隐性的经验传递模式,但面对青年教师提升教学经验、科研转型和职业发展的需求,依赖非正式交往构成的经验传播非常不足,需要一定的制度搭建一座新老教师沟通交往的桥梁。建立新老教师助带教制度具有相当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青年教师角色转型,需要系统培育,形成标准化的教学模式,为教学能力设置底线,而不能仅仅依赖青年教师的自我发育。

        第二,教学能力具有独特的培养路径。教学经验可能来源正式培训、书面学习和干中学,而最直接的机制是新老教师的交流机制。

       第三,教师之间要形成共同应对教育环境变化的常规交流机制。信息化、网络化使得学生群体需求和学习能力呈现多元化和多层次化;而面临人工智能时代,知识更加易得,教师不再是唯一获取知识的来源,权威性也相应下降,保持沟通形成一定的应对机制是必要的。

        第四,较为迅速地融入学校环境和学校文化的必要制度。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园文化,助带教制度有助于新教师对校园文化的认同和对学校传统的继承。

\

 
二 助带教制度的定义、特征和实现过程

(一)助带教制度的定义


        助带教制度是以制度化的方式,对初入职青年教师的助教工作和资深教师的带教工作做出文本规定,明确工作内容和责任,以实现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增强教师间交流的一种制度安排。这个制度包括两端的工作内容。一端是新教师作为资深老教师的“助教”,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上承接一些工作,做初入教师岗位的锻炼;另一端是资深老教师的“带教”工作,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对新教师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正式和非正式的指导。

(二)助带教制度的特征

(1)兼具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特性


        在一些高校,新老教师的助带教是通过协议约定的,助教和带教教师的工作目标、责任都有明确规定,且有时间限制,学院和学校会进行一定的考核,确定双方是否都完成了基本任务。这是一种正式的制度安排。非正式的特性体现在,带教教师和助教教师之间的关系是长久的,不受制于协议期限。由于沟通关系的持续存在,使得带助关系长期存在。

(2)强化责任联系

       实行助带教制度是一种强化带教老师责任和助教老师职业责任的制度安排。助带教制度强化了资深教师和新进教师之间的责任联系,能有效解决新教师的工作适应问题。

(3)工作责任和帮助相结合,工作责任和情感沟通相结合

        助带教制度加强了新老教师之间的情感沟通。这种情感沟通是工作责任和帮助相结合,工作责任和情感沟通相结合。这有利于新教师较快融入学校学院群体,增强教师间的情感联系,增强工作环境的融洽度。

(三)助带教制度的实现过程

        助带教的工作协议规定了总体的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助带教制度的实现过程体现在助教教师与带教教师就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沟通协调、经验传授和学习互动。助带教制度维度的确定尤为重要。

三 助带教制度的维度研究

      助带教制度的具体工作内容可以分为四个维度:教学工作维度、科研工作维度、社会服务工作维度和长期职业规划的确定,详情参见图1。









(一)教学工作维度

       教学工作维度又细分为“教”——纯教学一端与“学”——学生工作两个方面。

(1)纯教学工作维度

       1)资深教师对青年教师教学经验的辅导。教学工作所需要的教学准备,主要包括授课备课出题监考答疑等方面。资深教师的辅导和青年教师的干中学是必要的。这需要青年教师有一定时段的随堂听课经验,并对资深教师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而资深教师需对此进行指导。

       2)应对教学中突发状况的经验。总体来看,突发状况包括三个方面:教师自身、学生情况以及外部环境突发状况。“教学无小事”,对于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要有一定的预估,这样才能在出现突发情况时有合理恰当的处置。

       3)论文指导经验。高校教师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具体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与学生完成合作和沟通。因为面临就业、毕业、考研、考证、考公务员或出国等多种选择,学生在毕业论文上的时间投入程度是不同的,需要指导教师和学生在相互谅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实践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二是与毕业论文内容相关的工作,如毕业论文规范要求、选题设计、模型设计、调查设计、论文写作指导、答辩组织和毕业流程安排等等方面,让毕业生基本了解论文写作规范和流程、保持一定的原创性以及达成相应的学科要求等等这些内容。

(2)学生工作维度

        青年教师需要增加学生事务经验。由于时代和技术手段导致知识传播方式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不同。学生的多样性要求教师要有更多包容心和同理心。目前在高等教育学校开展实行的全程导师、学业导师制度,指导对象包括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等,这都对教师的指导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

 
(二)科研工作维度

(1)科研方向的延续或转型


         从研究生到教师,青年教师面临科研工作的延续或转型。如延续研究生阶段的科研方向,是幸运的,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在延续或转型过程中,带教老师为青年老师提供一定的物质和时间基础,可以帮助青年教师顺利实现科研工作延续或者转型。

(2)科研论文的写作和发表

        进入教师工作岗位后,科研论文独立性的要求提升,带教教师对科研评判标准、科研要求以及论文的讨论和指导就有重要的意义。

(3)项目申请、合作和完成经验

         让青年教师加入带教教师的课题、项目研究;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学术沙龙,学习项目和基金的申请、以及学术论文写作和专利的申请等,为青年教师独立完成项目申请—项目完成,积累经验。带教教师的指导,对青年教师科研工作的延续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社会服务工作维度

        在教师岗位上,不仅有教学科研,还有一些社会服务。从小的范围内讲,有部分服务于所在办公室,所在系,所在学院的工作,不属于教学科研,但服务于教师群体,服务于学院学校发展,这些都可以称之为社会服务。而从大的范围内讲,作为知识分子群体,高校教师本身有一定社会服务的要求。

(四)长期职业规划的制定

        新入职青年教师面临着教学工作压力大、科研工作需要继续或转型、新工作环境融入,以及家庭生活和事业平衡等困境。对教师行业的职业发展有预期和长期规划、合理评估阶段性的困境、保持积极的心态、形成有效的问题解决手段,是青年教师能顺利度过成长期的关键。通过与老教师的沟通交流,以疏解压力,正视困难,这是制定长期职业发展规划的意义。

四 结语

       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是重要的一个方面。高校新老教师之间助带教的传帮带机制,是教学经验交流的常规机制,可以实现教学经验和教学作风由资深教师向青年教师的传递,增加教师群体之间的沟通机会,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长期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2]杨小燕,肖蓉.教育工会在高校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中的纽带作用和支持机制研究[J].工会理论研究,2018(3):33-3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15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