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小组学习模式下基于 SPARK 评价机制的组员贡献度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14 14:03:3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小组学习或团队学习模式在创新创业类竞赛或高校课程设计中非常普遍。为了提高组员的参与积极性、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需要计算组员对于小组成绩的贡献度进而得到各组员的分数。针对SPARK评价机制,提出七个步骤,依次是:设计问卷、设定权重、设置评语等级、组员匿名评价、计算每个组员的RPF因子以及SA/PA因子、计算组员贡献度及组员分数,最后优化策略。

关键词:小组学习;团队管理;SPARK评价;组员贡献度;SA/PA因子;RPF因子

本文引用格式:胡盛强等.小组学习模式下基于SPARK评价机制的组员贡献度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
(46):207-208.

一引言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小组学习或团队协作学习的模式在创新创业类竞赛或课程教学中越来越普遍。在课程教学方面,阮文和李德尧[1]指出,团队协作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可帮助学生相互成长、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活跃课堂气氛。余樱[2]指出,团队导向学习法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其批判性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沟通能力等。对于小组学习模式在课程中的应用,杜惠英和袁瑞鑫[3]提出了特定情境小组学习模式,阐述了该模式的具体操作方法。针对实验实践教学方式固化、学生实践能力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倪效勇等[4]将团队学习引入到教学环节,介绍了实施团队学习的原则、方法。针对大学英语教学工作效果不佳的问题,李春红[5]对小组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关于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上述研究对于在团队建设或课堂中如何应用小组学习模式,具有现实意义,但未考虑个人贡献及评价对于小组学习模式的作用。于潭等[6]指出,正确的“个人评价”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融入到团队学习中,而不当的“个人评价”会使得团队吃大锅饭,引起懈怠。针对网络协作学习中未考虑个体贡献度导致的“搭便车”问题,马志强等[7]分析自主与同伴互评方式来评价学习者学习过程与成果中的个体贡献度,提出了设计原则与策略。上述研究主要针对网络协作学习,通过问卷调查得到个体得分与整体得分的关系。本文针对小组学习模式,提出自我评价及同伴互评系统(Self and Peer Assessment Resource Kit,SPARK),详细介绍了SPARK评价机制的概念、优点、设计程序,根据组员对于自己及同伴的打分,设计了每一个组员对于组织贡献度的算法,根据贡献度得到组员的分数,并进行了案例分析。组员对于组织贡献度公式的提出具有创新性及现实意义,可供有关人员参考。

二 SPARK评价机制的概念及优点

        为了了解SPARK评价机制,首先应了解自我评价以及同伴互评的概念。自我评价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质量进行反思与判断,通过比较自己以及同伴对于整体的贡献进行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是组织成员评价其他同伴贡献、价值或质量的评价方法。参考上述概念,针对小组作业,SPARK评价机制是指:小组作业完成且老师给出整体分值后,小组成员通过SPARK评分系统对自己及同组成员进行打分并匿名对组员进行意见反馈,通过打分获得组员对于小组成绩的贡献度,进而由教师根据小组成绩及个人贡献度对个体打分。通过在教学实践的应用,SPARK评价机制具有如下优点:

      (1)作业完成后,组员对自己及团队成员评分有助于小组内成员再次获得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2)作业完成后小组成员对同伴进行意见反馈。每一个人都不希望被别人评价太差,因而相关评价对于被评价人有促进及激励作用,为将来进行团队协作积累经验教训。

        (3)SPARK评价给小组成员提供一个公平公正机制,提高组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

 
三 SPARK评价机制的设计程序

       针对单次作业,假定小组内的成员数为I,第i(1≤i≤I)个组员的编号为Pi,教师对小组作业的总评分为S,为获得个体对于小组成绩的贡献值,对SPARK评价机制设计如下:

       第一步:设计问卷。假定问卷有M个一级评价指标,设第m个评价指标为Am。

      第二步:设定每个一级评价指标的权重。权重可由教师根据小组作业设计目的及考查的侧重点给定,或基于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价等由教师团队打分后给出。

       第三步:设置评语等级及分值。假定评语等级为K个,K为奇数,分析如下:中间等级为平均值(即组员贡献值恰到达到老师给的小组分值),超过平均值或低于平均值的评语等级数相同。

      第四步:相互匿名评价。针对每个问题,小组内每位成员给自己及团队成员进行评价。

       第五步:针对每个评价指标,计算所有组员的总平均得分、每个组员的总得分、自评分以及小组其他成员对其评价的平均分值。

       第六步:计算每个指标中每个组员的RPF因子(即个体在小组中的总得分与所有组员的总平均得分的比值)以及SA/PA因子(即个体的自评分与小组其他成员对该个体进行评分的平均值的平方根)。

       第七步:计算组员对于组织的平均贡献比例和每个组员的平均SA/PA因子。

      根据第七步,将小组成绩乘以各组员对于组织的平均贡献比例,即得到各组员的分数。

四 SPARK评价机制优化策略

       通过上述SPARK评价机制,可得到小组学习模式下各组员的平均贡献比例以及自己对于组织贡献的估计值。评价结果一方面可用于教师更加公平、公正地计算组员的成绩,另一方面也可使组员进一步反思自己的工作在组织是否得到足够认可,若自我评价高于组员对自己的评价,则要查找自己的不足,争取在以后的团队协作中做得更好。为了使SPARK评价机制更全面、高效地发挥作用,提出优化策略:

       (1)小组学习任务布置后,教师应充分告知学生SPARK评价机制的重要性,特别提醒学生应诚实守信,对自己及组员公平、公正评价,不能因为彼此关系很好或不好而肆意打分。

        (2)在SPARK评价系统中设置匿名评价栏目,学生除了定量打分外,还可对其他组员进行匿名定性评价,指出其工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对其以后的团队作业给予中肯意见。

       (3)问卷设计应有导向性。不同课程的学习性质及考核要求不同,因而教师在设计问卷的各级指标时要体现课程之间的差异性,注重考查学生在课程实践中应具备的能力或知识。

        (4)对组员贡献度计算公式可进一步优化。条件成熟时,小组作业及SPARK评价机制在高校教师中应不断推广,对教师可进行系统化、规范化培训,达到培养学生相关能力的目的。

五总结

         针对小组学习模式,若仅以小组整体分数代表组员个体分数,将可能导致分数的不公平,从而影响学生小组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小组学习达不到预期效果。针对创新创业竞赛或课程学习任务,基于SPARK评价机制,设计调查问卷,根据组员对于自己及同伴的评价分数得到各组员的贡献度,在小组成绩的基础上得到个体成绩,并提出优化策略。SPARK评价系统具有公平、公正的优势,对于学生学习有促进及激励作用,可在高校课程考核中不断推广。

\

 
参考文献

[1]阮文,李德尧.团队协作学习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创新途径[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12):97-98.
[2]余樱.团队导向学习法:高校课堂从“教”到“学”的转型[J].高教学刊,2018,(15):99-101.
[3]杜惠英,袁瑞鑫.《管理学原理》课程中特定情境小组学习模式的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8,(40):240-241,270.
[4]倪效勇,罗大鹏,张红剑等.团队学习模式在实验实践教学中的探索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19):30-32.
[5]李春红.大学英语小组合作教学的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7,(43):106-107.
[6]于潭,胡松,魏永亮.小组学习中如何公平的进行个人评价[J].课程教育研究,2018,(37):160.
[7]马志强,闫雪静,张红英.网络协作学习个体贡献度评价的设计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8,28(10):87-9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05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