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对于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这个前提下,对学生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此之外,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阶段。一些社会问题严重影响大学生们的价值观以及日常的行为等。但是,价值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对社会的前进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就此,本文对培养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进行研究,在立德树人的背景对大学生进行培养,使得学生们成长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关键词:立德树人;劳动价值观;大学生
本文引用格式:于晶晶等.论立德树人背景下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9,6(49):146-
148.
一 前言
大学生是祖国发展前进的储备力量,对于祖国未来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对于人才的需求不仅要求其拥有足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们的人品、价值观等是否正直。通过德育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德育培养,树立健全的价值观,是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点。学习高校的德育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使得社会发展积极进行,并一步步走向稳健。
二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一)道德观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生们的劳动教育被大众忽视,也一步步被淡化。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要弘扬劳动精神,通过教育引导学生进行劳动,尊重每一份工作。通过教育使得学生们明白劳动的光荣。而立德树人在于将道德的观念扎根于学生的心中。一个健全的人,如果没有道德、没有人格,那么他与动物又有何区别呢?这样的人不仅不会为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甚至还会使得社会因他而产生混乱。因此,做人的前提是立德。通过高校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们的人格与德行。教育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对于国家的未来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通过高校的文化教育使得学生们的知识力量越来越强大;通过高校的德育教育使得学生们成长成为一个人格品行都是出众的人。德才兼备的人才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与建设者。
(二)教育观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强调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必要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以及培养方面,各大高校都要重视起来,这对高校大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及日常行为等的规范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道德对大学生进行行为上的规范,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形象,同时,这样的道德行为规范能够更好得使学生的行为得到控制,对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更是有着与众不同的影响。经过了高校德育的培养防止学生被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能够坚持自己正确的人生道路,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在大学生追求自己的远大理想,崇高目标的过程中,学生一次次的突破自我,不断完善,将自己锻炼成为坚强、无私、奉献、顽强的新一代青年。在立德树人的理念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引入到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崇高的道德标准。通过道德观念的不断升华,使得学生的内心不断净化,进一步使得学生的身心更加健康。在劳动观方面,通过教师的培养让学生们认识到工作平等,没有什么工作是低人一等的。在德育教育下,让学生在内心建立真正的岗位意识;将心灵深处的认识挖掘出来,学会珍惜每一份工作。
(三)德育观教育有益于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
道德观作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的一部分,对学生的未来影响也是巨大的。通过德育观思想教育的培养,让大学生在自然以及社会方面的认识更加的理性。在德育观的教育培养下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自主并且有追求、有理想的完整人格。除此之外,完善的德育观驾驭会使得学生对于自己的不端正的行为产生愧疚心理。因此,在这个前提下,学生们的学习成绩也会随着学生的道德观的加强而一步步提升。在德育教育的培养下,学生们对自己的国家以及民族的了解会更加深入。更在德育教育的培养下,促进学生对民族自尊心以及民族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使得学生们形成保卫民族精神,捍卫民族文化的信念。在学生们自发的保护与捍卫中,祖国的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精神都会得到升华。
三 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思想道德目标出现自我化
在与人相处方面,学生所呈现出来的问题是十分具体的。通过与人相处时的反应,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分析,能够有效看出学生的道德问题所在。从简单的入党动机来说,大多数大学生入党的动机不纯。入党动机对学生的要求是:忠诚地信任共产主义,把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决心为了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是,大多数学生入党动机不纯。据调查显示,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入党能够帮助自己得到更好的工作,更有利于自己的未来发展;而只有少部分学生认为,入党是应当报效祖国,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从此就可以看出,大多学生的道德观念已经出现了问题。大学生对自己的奋斗目标不确定,社会责任感更是缺乏;渐渐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思想空虚,玩世不恭;对自己的人生不管不顾。贪图安逸,对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感到厌烦,逐渐自暴自弃。
(二)思想道德标准呈现出多元化
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的不同,也导致了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不同。除此之外,生活经历、认识水平、人生境遇等也会导致道德思想的变化。如今时代,对经济的重视导致人人追求金钱的眼睛看不见道德的重要性。大学生对社会中的一些丑恶现象时有辨别能力的。但是,一些学生仍旧还是根据环境等进行实用性判断;将对自己有利于内容不断扩大。在社会中,学生的道德意识随着一些“规则”而淡漠,将自己的功利与社会现实紧紧结合,使得学生们的道德标准出现多元化。
(三)思想道德取向呈现功利化
现在大学生毕业就业最看重的内容就是“收入”“单位发展前途”其次才是“能否实现自身价值”。对于某些大学生来说,追求奢靡的生活,要求自己的生活品质极高却不愿意付出自己的努力。更有甚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都是他们的代名词,认为人生的幸福在于是否有钱。从此也不难看出,一些大学生的道德观开始向功利色彩倾斜,对于钱财的看重程度已然超过了道德的准绳。
(四)思想道德行为呈现出庸俗化
在道德思想以及道德行为方面,完全可以将其分开来看。道德思想或许人人都有,但是,道德行为却不是人人都能坚守自己的道德思想去积极做到的。俗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然而,一些人对于一些小事却不愿意做,认为没有必要。对于公共场合扔垃圾、吸烟的行为也不觉得不对。更有甚者,傍大款追求金钱物质。在此方面许多大学生的举止以及行为等都出现了麻木的情况,对这些小事不屑一顾。另外,一些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十分脆弱,对于小小的打击都不堪承受、寻死觅活。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论大事小情都要请假回家。这种长期接受父母照顾不愿长大的自我意识,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大学生都已经是成年人了,对于自己的感情的判断却不是十分坚定。这些方面的问题,在德育教育中都能够有所解决。然而,学生们大多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要,也不愿意去认真听讲。
(五)就业意识以及诚信意识淡薄
大学生毕业以后却在很多问题上反而认不清。在就业方面,有学生不积极不主动,希望自己等一等就有公司愿意接受自己,有的甚至不愿意工作。还有一些,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对于一些好的工作,自己没有能力;对于一些条件不是很好的工作却又不愿意干。因此,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除此之外,在诚信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问题。首先,对于一些自己签过合同的用人单位,表现抗拒,不愿意履行条约,在没有辞呈的前提下,一声不吭的离开自己的用人单位。这些行为不仅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同时还会影响自己的毕业院校的声誉。
四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的路径以及方法
(一)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加强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教育
思想政治课程不论是在小学,还是在初中、高中,都会让学生们认为是一门无用的学科,并且这种观念甚至被学生们带到了大学的课堂上。然而,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内容对学生们来说才是真正在社会中用得到的课程。为了不让思想政治课程在大学的课堂中流于形式。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课,让它变成学生们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在高校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或多或少会对思想政治课程有所轻视。但是,高校教师应当通过教育让学生们认识到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性。通过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与培养让学生们正确建立价值观。此外,将这会注意劳动价值观带入到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中,进一步打造出良好的劳动观的教育教学氛围。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对学生的不正确的思想进行指正,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另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中,学生的日常行为问题以及错误的道德观等,都可以在此时进行纠正,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利用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结合生活工作,将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标榜出来,进而使得学生明白正确的价值观是什么样的。进而促进学生们的价值观的建立。
(二)发挥第二课堂的宣传阵地作用
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永远都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将实际生活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德育观。通过生活实际的观察,进而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将学生的问题一步步挖掘出来,进而解决,对错误的价值观进行纠正,才能够真正使得教育有意义;而不是让德育教育仍旧停留在课堂上,理论层面上。第二课堂,顾名思义,就是抛开学校的教育教学的课堂之外的课堂。对于德育教育来说,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育途径。在思想政治的课堂教育中,更能够创造学习的机会。在课堂中,借助多媒体的教学设备进行教育的培养,通过直观的教学方式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充分理解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更好得对学生的道德进行培养。借助德育教育的学习资源在课堂外也能够进行学生的道德教育。坚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劳动观等充分深入下去,并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稳步提升。
(三)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进行锻炼
对于任何事物的认知,都要通过真是生活中的体验对其进行感知。而一种价值观的真正发挥其作用,则必须融入社会生活中,让人们对这些内容进行感知并领悟。德育教育的价值观在社会中的时间与其他学科的内容不同。德育教育的社会实践没有具体的操作步骤以及方法。在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真实事件的模拟以及场景,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道德。在这些实践过程中,还能够将大学生的普遍道德倾向进行了解,从而更好得对学生的发展进行指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学生的劳动实践中,也是如此。通过实践队学生的劳动观进行培养更加深入直接。对学生来说,说的永远没有做的来得直接。通过实践的教育让学生对劳动有了不一样的认识,进而更加尊重各类工作的劳动者,也尊重各类工作。
(四)将德育教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体系中,他们各司其职,彼此之间相互独立却又相互联系、渗透。德育教育是对人的心灵进行净化教育的学科,是人提升自我修养道德的学科。对于人类的未来发展来说,智育能够为人类的文明前进带来力量,而体育为人类的健康做保障,美育则是对人的审美的提高。其中美育对德育、智育、体育的影响巨大。美育在德育、体育、智育中渗透能够充分在人的生活与发展中体现出来。将德育与美育、智育、体育等的教育相结合进而使得德育教育更加深入有效。通过多方面的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成才。结合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进行大国工匠宣传纪录片的观看,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大国工匠”,让学生们对劳动有了真正的认识。这些精神上的认识,通过学生的感悟进行培养,能够扎根于学生的心中。
五 结束语
对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劳动观的培养与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学生与教师一起探索和改进。因此,在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要设定出长远的计划,立足于眼前,也更要兼顾学生长远的未来发展。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知识教育应当放在相同的位置上,从生活中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渗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成为德艺双馨的新一代。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从智力教育入手,同时德育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国家发展需要人才,更需要有道德有修养的人才。将学生发展成为有能力更有道德的人才,才能够为国家更多的奉献自己。在德育教育下,让学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认识,对劳动的认识,让学生知道每一份工作都是重要的。除此之外,学生们的合作意识也要一同培养起来,让学生们在劳动中感受到合作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徐淑娟.浅论社会变迁中高校学生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8(11):64-66.
[2]于晓阳.在实践性活动中深化思想品德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3(02):4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