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传统家训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教育思想的重要起源,其中蕴涵着修身之本、治家之要、处世之道以及为学之宗,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能够在无形之中促进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具有极大的现代教育价值。作为教育者,立德树人是我们的根本宗旨,而这就需要寻求有一个有厚度、有积淀的载体。借鉴传统家训文化的教育观念,秉承传统家训文化的切实内涵,挖掘传统家训文化的现代价值,对高校思政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家训文化;高校思政工作;借鉴
本文引用格式:王文迪等.传统家训文化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启示[J].教育现代化,2019,6(49):248-250.
家训就定义而言,就是某个家庭或者家族,亲属以及长辈告诫教育后辈的如何修身、治家的言论,内容涵盖明志、修身、求学、治家、交友经世等诸多方面,功能上起到劝诫或惩戒晚辈的作用,方式主要有教育说理和书信典籍。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若无德,则虽体格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高校思政教育一直以来都被视为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大多情况下一方面缺乏互动性,另一方面学生管理思路上缺乏中国特色。从家训文化中汲取营养价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寻求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出路是在新形势下改进高校思政工作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 传统家训文化的教育内涵
(一)修身乃安身立命之本
所谓修身,在于个人主动地以传统的道德规范为标准,古人将修身养性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礼记·大学》强调把修身作为治家和平天下的出发点。诸葛亮《诫子书》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刘备《遗诏敕后主》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以服人。”这些家训名言脍炙人口,大家都是耳熟能详。明代高攀龙《高氏家训》中说:“吾人立身天地间,只思量作得一个人,是第一义,余事都没要紧。”袁衷《庭炜杂录》:“士之品有三:志于道德者为上,志于功名者次之,志于富贵者为下。……伊周事业,孔孟文章,皆男子常事,位之得不得在天,德之修不修在我。毋弃其在我者,毋强其在天者。”至于修身涵盖的主要告诫人们为人处世要有重“孝悌”情义,。做“忠信”的事情,抱有“敬恕”心态、“谨慎”说话等。
(二)治家乃家族昌盛之道
所谓治家,就是使得家庭群体达到生活和睦、友善协调,对待家庭中的任何人和事,经营财务等要素要做到统筹规划,全面周详考虑。儒家思想中把家庭伦常和治国之道看的一样重要,“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北宋司马光也曾明确地强调“治家者必以礼为先”,他所主张所谓礼仪要点就是要突出“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强调“礼治”对家庭昌盛发展举足轻重。《颜氏家训》中也有许多颇为实用的治家道理,好比对于节俭持家就指出“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在颜氏本人看来,节俭与吝啬看似意思相近,但是是两个差异很大的概念。节俭对待生活上的自律,而不失待人接物的礼数;反观吝啬,则是穷急而失去控制,而丢失对他人的怜悯。“笞罚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颜氏还提出对待家人应宽严将时宜,要注重方式方法,起到教育的目的。
(三)处世乃立足社会之要
所谓处世,就是如何处理与他人交往中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去适应社会环境。这里所说的处世有两层意思,一个是说和什么样的人为友,一个是说是与人如何相处。宋代的江端友教育子孙“与人交游,宜择端雅之士,若杂交终必有悔,且久而与之俱化,终身欲为善士,不可得矣。”明代的杨继盛所写的《杨忠愍公遗笔》中也曾提到如何交友:“拣着老成忠厚,肯读书,肯学好的人,你就与他肝胆相交,语言必相逐,日与他相处,你自然成个好人,不入下流也。”清代的张履祥《训子语》云:“至于师友,一入家门,子弟志尚,因之以变,术业因之以成。贤则数世赖之,否则害匪朝夕,不可谓非家之所由存亡也。择之又择,慎之又慎,夫岂不宜,而可随人上下乎?”这些家训立足不同身份和时间,从多种角度论述择友的标准以及交友对个人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为学乃树人成才之宗
所谓为学,就是清楚地认识到读道理,长辈教育后辈要以读书立身,成栋梁之材。中华传承上下五千年,以好学上进闻名中外,从古至今传统家训中有许多关于劝导读书、明理善学、树人明志的训导。清代的曾国藩曾经在《曾国藩家书》中对子孙后代的给予的希望: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告诫子孙后代做文质彬彬的为学君子,做到“勤俭自持,习劳习苦”。曾国藩还总结了读书方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清代的康熙帝在《庭训格言》中训导诸皇室后辈:“凡人进德修业,事事从读书起”,通过读书为学才能明理崇德、沉稳处事,强调读书是立德修身、经世为人的关键;宋代的陆游通过诗句教育子女:“人人本性初何欠,字字微言要力行”“学贵身行道,儒当世守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导后辈读书为学要知行合一,将读书和躬行有机结合。从这些不胜枚举的训导子孙后辈勤学上进具有代表的例子,可以看到在古人看来读书为学何等重要。
二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待解决的问题
(一)缺乏理性辨别外界的能力
现在社会发展迅速,价值观多元化、功利化倾向明显。随着“互联网+”到来,表面上看似是与时俱进,但由于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缺乏辨别能力,容易受社会的一些歪风邪气影响,呈现出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看重经济互惠、价值选择趋利附势的特征。学生在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也只是停留表面,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不足。
(二)缺乏独立思考处事的能力
独立即强调个体独立性、自主性。面临问题的时候,重在调查、判断、剖析、独立解决而非依赖外界。顾名思义,“独立”的对立面即为“依赖”。独立首先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辨别能力,依靠自身思维得出结论,独立也是要求培养学生“质疑思维”的能力。
(三)缺乏团队共处协作的能力
高校学生具有极为渴望收到关注,具有作为青年群体,他们个性张扬自由、敢于在公开场合表达见解诉求,普遍运用“两微一端”等社交平台和自媒体软件自主表达观点。但我们可以到,言论中也存在过度注重个体价值,曲解“个性发展”的概念。“以自我为中心”的主张,忽视他人感受和中肯意见,崇尚自由解放。尤其是高校传统班级规模大,对于学生管理上存在“一把抓”的现象,不能做到精准对待学生个性差异。
(四)缺乏终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高校学生看来,就业就是学业的最终目标,毕业后能够立足社会,解决谋生问题,不可避免过分的现实主义,会导致学生应付学习以图“过关”。缺乏主动性的功利式学习更不利于学生适应社会,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一方面,过于应付了事的学习会导致思维上的安于一隅,自身专业能力的滞后;另一方面,功利性的学习也导致就业层面窄,社会竞争力弱。单纯基于本专业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三 传统家训文化融入高校思政工作
(一)充实高校学生思政课堂内容
传统家训文化在教导后辈采用形式多样的说教方式,通过故事典故、书信楹联、诗词训诫等为载体,使得说教内容具有艺术性和条理性。尤其是经过系统整理成形的家训典籍,多数经句都有着历史或典故可以追溯。高校应该组织思政教师、思政教育管理人员全面学习传统家训,将其融入到日常教学。一方面在的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传统家训案例论证教学内容;另一面成立专门传统家训文化科研部门,收集、整理、编辑出校本教材。可以择优选择家训文本传递传统家训文化的理念,流程上从思想引导→品质培养→道德塑造→观念形成→社会担当,目的帮助高校学生毕业后真正融入社会。在课程教学中落实下去,可以结合各个专业,开设职业道德素养课程,注意高校学生从“学校者”到“职业者”道德修养的需求,真正实效高校学生角色上的转变。
(二)培养高校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传统家训文化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立人、立业,通过独立思考的立足于世。温家宝总理在中国地质大学时曾说:“一所学校最重要的还是要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青年学生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是最宝贵的”。著名历史学家卡曾斯认为“把时间用在独立思考上是最能节省时间的事情”。高校教育者、管理者都要为学生努力营造独立思考的良好环境。教师应通过言行彰显人格魅力,探索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授课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提问,让学生从独立思考中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满足感,充实自信;作为辅导员(班主任)在学生日常管理中更要凸显学生独立思考的地位,旨在通过独立思考,实现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修正;作为学校重新审视素质教育育人主旨,建设具有活力的大学体制,为了学生的成长,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扫清障碍。
(三)提升高校学生人际沟通水平
要认识到学校教育目的实现个体、社会需求的双赢,这与传统家训中提出的处世观不谋而合。要让学生树立人际沟通意识,认识社会交往、交往能力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社会交往。根据不同年龄区间的学生本质上心理和认知的差异,立足生活本身,不断充实完善教育方式和内容体系,从意识真正的增强学生对社会认知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接触融入社会,引导学生了解社交对个体成长和发展的特殊内涵,倡导学生在日常处事
中积累社会经验,掌握社会公约,提升自我,充实自我。
(四)完善高校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德育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四大方面。作为传承传统文化基因的有力载体,传统家训文化更是教育领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功范本,借鉴家庭育人的标准,能够提升高校思政的有效性。借鉴传统家训文化在重视营造规矩意识,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和评价体系评价结合,注重“引导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引导性”高校在对学生的行为管理上要从各个方面加强规矩意识,通过评价打分起到讲规矩、明底线的作用;“发展性”评价就是打破传统的评价模式中采取“基础分+记录评价加、减分”的做法,使得高校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实现制定规矩—发现问题—引导修正—动态记录—完善自身的良性循环。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会议中,习总书记强调鉴于中国特色的历史背景、文化底蕴、综合国情,决定了中国高校必须走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以着力文化育人为方向,以创建文明校园为目标,以传统家训文化为标准,加强高校思政教育。传统家训文化充实高校学生思政课堂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向上的积极性,培养高校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提升人际沟通水平。发挥高校思政工作主阵地作用,借鉴传统家训文化规矩意识,完善高校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真正对学生起到引导修正、完善自我的效果。习总书记要求高校思政工作从中国传统文化汲取养分,以中国古代家训文化为视角来看待高校的思政工作既是对中华传统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又是时代的感召,实至名归!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DB/OL].2014.10.14[2014.10.15]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l.[2]伍庸伯《.儒家修身之门径——《礼记·大学篇》伍严两家解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41.
[3]蔡元培.《中国人修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12.
[4]李孝国.《教子名文十六篇(先贤诫子书系列)》[M].安徽: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6-77.
[5]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1:58.
[6]黄河清.《家庭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54.
[7]袁了凡.《了凡四训》[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7:78.
[8]伍庸伯《.儒家修身之门径——《礼记·大学篇》伍严两家解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77.
[9]郭丹.《左传(中华经典藏书·升级版)》[M].北京:中华书局,2016:37.
[10]曾国藩.《曾文正公家书》[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5:21-1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