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针对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冶金工程概论》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提出了看法,从明确教学对象、选任主讲教师及课程讲授时机、丰富教学手段、建立多元化考核体制方面,分析了该课程教学的改革途径,以实现未来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冶金工程概论;选修课;教学思考
本文引用格式:辛文彬,等.工程教育背景下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冶金工程概论选修课教学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9,6(45):75-76.
Reflections on the Course of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 Introduction for Metal Materials Engineering Under the Engineering Education Background
XIN Wen-bin,ZHANG Jing,LUO Guo-Ping,WANG Yi-Ci,JIANG Yin-Ju
(School of Materials and Metallurgy,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ner Mongolia,Baotou,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teaching views on the elective course of“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 Introduction”for metal materials engineering.It analyzes the reform of the course teaching from the aspects of clarifying the teaching object,selecting the lecturer and the timing of the course teaching,enrich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establishing a diversified evaluation system.By this ways,the future students’engineering application abi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were developed.
Key words:Metal materials engineering;Metal materials engineering;Elective courses;Teaching thinking
对传统冶金类高校,《冶金工程概论》课程通常是为非冶金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该课程主要是介绍长、短流程钢铁冶炼工艺过程,主要包括铁矿石、烧结、球团、焦化、高炉炼铁、铁水预处理、转炉/电炉炼钢、炉外精炼、连铸等基本工艺过程。开设此课程的目的是使非冶金类专业学生熟悉现代钢铁工业生产的基本工艺、基本理论知识,为未来从事与钢铁生产工作时储备相关的冶金生产知识。
此课程的学习虽然可以更好理解钢铁冶金各个生产工序环节与自身本专业的关联,同时满足当前社会亟需毕业生具备多学科交叉教育背景的要求,但学生并不重视该课程,学习态度不端正。多数学生对冶金工程概论学习兴趣不高,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与功利性[1],课堂上出现参与率低、抬头率低等现象[2]。在工程教育形势下,如何提高《冶金工程概论》课程教学质量,培养符合要求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值得深思。本文就我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此课程的教学开展思考,以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意识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授课对象的明确性
首先要区分非冶金类专业可分为与冶金专业密切相关的工科专业和不太相关的其它理工科、文科专业[3]。在课程的讲解时要依据选修专业与冶金工程专业的密切程度合理调整讲解内容及深度,同时即使对与冶金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应依据各专业的特点有所侧重。对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而言,其与冶金工程专业的关联性最为密切,要因地制宜地设计教学环节。加重炼钢、精炼及连铸部分课时的讲授;同时结合钢铁实际生产过程遇到的案例分析炼钢、精炼和连铸过程的质量控制对最终钢铁组织和性能影响的重要性,不再仅仅局限于冶炼工艺的一些介绍,切实使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学生体会到前序钢铁冶炼过程与本专业学习的钢材组织及性能控制密不可分,激发学生学习此课程兴趣,同时培养学生钢铁生产过程全流程控制意识。
二主讲教师的选任及课程讲授时机的选择
“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4]。我校《冶金工程概论》课程虽然通常是由冶金专业教师讲授,但冶金专业研究分支较多,并不是任何冶金专业教师适合于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此课程的讲授。应该在师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安排兼具钢铁冶金和材料工程双重学科背景的相关教师为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讲授此门课程。具备双重研究背景的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金属材料方向和冶金学科的紧密性;另外,主讲教师能够融入一些钢铁冶炼和钢铁材料组织性能有机结合的科学成果或教师本人的科研课题,起到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习兴趣,变“死学”为“活学”的效果。比如,针对钢种成分的设计,要综合考虑实际冶炼过程元素P、S、N、H、T.O的控制能力相结合;针对82B钢材质量的控制与精炼过程夹杂物的塑性化控制及连铸坯生产过程元素的偏析控制密切关系等。此外,可以考虑待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学生具备一定金属材料专业知识后再开设此门课程,如针对该课程为大三学生讲授,考虑可以将此课程放在大三秋学期靠后或者春学期开讲,对学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内容的丰富化及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此课程的教学内容除了讲授现代钢铁生产基本工艺过程的同时,还应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化,与时俱进如,以拓展学生视野,增强课程的趣味性。比如,讲述早期我国钢铁冶炼技术的发展时,不再按照商代→西周→战国→西汉的历史脉络讲述古代钢铁生产技术,而是引入介绍冶金工程和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演变专业—科学技术史专业。以由炉渣分析为主揭示古代炼铁技术、沧州铁狮子防锈工作等案例讲述科学技术史专业是从冶金和材料科学的角度研究考古、文物保护、传统工艺等问题,包括文物金属材料与工艺的科技分析、文物劣化机理研究、文物保护新技术研发等。以科学技术史案例使学生深切体会到自身所学专业运用的广阔性,开拓学生专业视野,增强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教学方式可以激发人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5]。传统授课方法多采用PPT+板书的教学模式,当然也有穿插一些视频播放,但还是趋于单一的灌输式教育。另外,授课教师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内容枯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针对此情况,可以结合我校建设的钢铁生产流程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6],开设2~4个学时的模拟仿真教学,利用真实、精彩的钢铁生产模拟过程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直观地感受钢铁生产过程炼钢、精炼、连铸的各个工艺环节。
四考核方式的多元化
现行的考核方式过于简单化,考核均是一纸化开或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定成绩的方法,学生只是把它当作一项任务,被动地去完成,掌握该课程的效果并不理想,偏离了开设此选修课的宗旨。可以考虑结合专题报告或学生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考察。主讲教师根据自行安排或学生所选题目,进行启发性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整理汇总来完成。如,依据国家标准规定的成分调研某一钢种是如何冶炼、精炼、连铸及最后轧制成型、热处理而获得组织性能符合要求的钢材生产过程。具体可以以三步法铁水预处理铁水→转炉→AOD炉→(VOD炉)→连铸的工艺生产不锈钢来分组讨论或以课程论文形式考核,促使学生在实际钢种工艺生产过程中掌握不锈钢生产中铁水预处理和转炉对磷含量成分的控制、VOD炉精炼在超低碳不锈钢的深脱碳作用。同时利于培养学生遇到实际生产问题追根溯源和生产过程全流程质量控制的意识,增强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理解力,切实达到学生学习此课程有所得,有所用的目的。
五结论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冶金工程概论》专业选修课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进,很好地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1)使学生从该课中真正了解钢铁生产过程各个生产工艺环节的密切联系性,并对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科学探究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重要意义。(2)与金属材料工程开设《冶金工程概论》专业选修课的初衷相吻合,有利于培养适应钢铁行业发展的多学科交叉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麦玲,陈嫒琳,车艳.关于加强高校公选课质量管理的几点思考[J].双语学习,2007,11:113-114.
[2]成日金,张华,周建安,等.非冶金类专业《钢铁冶金概论》选修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6,3:122-125.
[3]施晓芳,常立忠.钢铁冶金概论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4):62-63.
[4]武银兰,张彩霞,杨建新,等.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质量提高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物理实验,2016,29(6):121-123.
[5]漆鑫,施哲.“微课”教学模式在钢铁冶金学专业课教学上的创新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8,5(14):230-232.
[6]李岩,彭军,定巍.冶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思考——以内蒙古科技大学为例[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2(1):11-1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