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互联网 +”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现状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07 09:29:5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各大院校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了信息化、网络化的服务平台,在壮大志愿服务队伍、优化配置志愿服务资源、扩大志愿服务影响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分析“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现状入手,研究了大学生志愿服务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开展的建议,期望对开辟大学生志愿服务新局面有所帮助。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

本文引用格式:晏然.“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现状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44):250-251,256.

一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现状

      “互联网+”背景下,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带来了新机遇,使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具体表现如下。

(一) 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快速壮大

         在“互联网+”背景下,各大高校志愿者服务组织利用互联网向校内学生推广志愿服务内容,提升了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关注度,以及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认知度,促进了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借助“互联网+”的先进科学技术,为大学生注册成为志愿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平台。据统计,我国实名注册的志愿者人数已超过6000万人,大部分志愿服务项目都通过网络对外发布。如,自2003年起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开通了网上报名服务,大学生在官方网站上下西部计划报名表,并如实填写和提交个人信息,便可以完成网上报名流程。在网上报名系统开通之后,已经累计选派了27万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到中西部地区开展基层服务。

(二) 大学生志愿服务精准化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交流、查询信息、获取资源,给大学生生活和学习带来了便捷。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和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开通了网络志愿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信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创新了志愿者服务模式,促使志愿服务向更精准的方向发展,开辟了大学生志愿活动服务的新局面。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不局限于高校周边街道,而是通过大数据整合利用,全面搜索其他区域的志愿服务需求,进而将更多的志愿服务资源匹配到有需求的区域,实现了精准化的服务。与此同时,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应用互联网技术还实现了对志愿活动线上线下的实时报道,使大学生可通过智能手机了解志愿服务的相关信息,增大了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三) 大学生志愿服务影响力扩大

        在“互联网+”背景下,各大高校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可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各大组织的优势,共同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开展。当前,大学生在各类网络社交平台上保持着较高的活跃度,而志愿服务组织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发布相关信息,如志愿服务中贡献突出的个人或典型事迹等,进一步扩大了志愿服务的影响力。如,某师范大学通过学校网站宣传志愿服务活动,表扬了在志愿服务中表现突出的100名先进个人,传播了个人的优秀事迹,引起了全校学生的强烈反响,使得校内各志愿服务团队都积极开展了向先进个人学习的活动,进一步扩大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全校大学生中的影响力。

\

 
二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面临的困境

(一) 志愿服务平台建设相对滞后


       由于各大高校在志愿者服务平台的建设方面相对滞后,从而导致诸多问题,其中较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有:数据统计问题,如某个大学生志愿者同时参与了多个志愿服务,在对志愿服务人数进行统计时,出现重复累计的情况,致使统计结果不准确;信息有误,如某高校的志愿者登记信息全都存储在服务平台上,但由于管理员的不断更换,致使很多信息未能得到及时更新,虽然通过平台能够查到志愿者的基本信息,但内容却并不完整,甚至一些已经毕业的学生,仍然在志愿者的行列当中;信息无法有效共享,如某大学在志愿者的信息登记和管理上,依托的是第三方服务平台,虽然从该平台中能够查询到志愿者的服务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却无法实现共享,影响了信息的利用效率。

(二) 志愿服务活动流于形式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社区、福利院和养老院是志愿者开展活动的主要场所。但从实际情况上看,大学生志愿服务过于重视量,却忽视了质,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某所养老院中的老人在同一天被多家高校的志愿者提供了数次洗脚服务。尤其是在劳动月、雷锋月等特殊的日子里,福利院和养老院一改往日的宁静,一波接一波的志愿者在同一个时间内涌入,他们不问服务对象的需要,按照固化的思维模式,做着例行公事的服务,使得志愿服务流于形式,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服务热情,而且还容易引起社会的负面评价,对于志愿服务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三) 志愿服务媒体宣传不到位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新媒体的出现使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幅度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从原本的纸质宣传转变为媒体宣传。然而,由于宣传工作不到位,引发了诸多问题,对志愿服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如“天价帐篷事件”等等,此类事件的发生,使广大社会公众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真正目的产生了质疑,大学生志愿组织的公信力随之受损,社会认同感大幅度下降。如,某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在假期组织了一次“三下乡”帮扶农民的志愿活动,因事前宣传不到位,加之这些志愿者三番两次地光顾,使当地人误将他们当成骗子,幸好事情及时澄清,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不仅如此,还有个别的大学生志愿者借助网络媒体夸大事实,但在实际的志愿活动中却得过且过。

三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开展的策略

(一) 搭建互联网志愿服务平台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各高校应加大大学生志愿服务网站建设力度,对互联网技术加以合理利用,搭建起一个包含志愿服务网站、微信公众号及QQ群在内的服务平台。大学生志愿者不仅可以借助该服务平台开展志愿服务的宣传活动,而且还可以从中获得其他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反馈,从而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志愿服务活动当中。同时,志愿服务组织可以利用服务平台定期发布培训微课,以此来对志愿者进行服务前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由此可使志愿服务的整体质量获得进一步提升。高校应当充分发挥出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构建交流论坛,定期组织各类志愿者在论坛上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提升志愿服务水平。此外,高校可以利用服务网络和新媒体平台,对志愿服务的典型人物进行宣传,借助榜样效应,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志愿服务行列,以此来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 强化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高校应当对新媒体技术加以合理运用,借此来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促进志愿服务水平提升。高校应当对大学生志愿者组织运行机制进行不断完善,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对志愿者招募流程进行再造,简化招募程序。可将大学生志愿者的个人资料完整地存储到网络服务平台当中,为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数据库的建立提供数据支撑。为便于管理工作的开展,可以按照学生的专业及个人特点进行分类。对于志愿服务中表现优异的大学生,学校可进行重点培养,打造一支志愿服务骨干队伍,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争取获得社会的认同。

\

 
(三) 加大大学生志愿服务宣传力度

        为使大学生志愿服务宣传更加到位,高校可通过互联网平台和各种应用程序,如志愿汇APP等,开展全方位、多形式、多角度的宣传。利用新媒体发布志愿服务信息,实现资源共享,为想要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提供便利条件。同时,高校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向大学生渗透志愿服务精神,借此来增强大学生主动参与志愿者服务的意愿和积极性,从而使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志愿服务组织当中。此外,高校的志愿服务组织可以依托互联网,开展志愿服务文化建设,各志愿服务组织可在网络上进行沟通、联系,并且还可利用对接收单位进行了解。而志愿服务的直接受益者,可通过网络参与到志愿服务组织的文化建设当中,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从而使志愿服务满足受益者的实际需要。

四 结论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时代下,各大高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模式,搭建互联网志愿服务平台,借助新媒体技术强化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实现对志愿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促使志愿服务更加精准化。同时,各大高校还要通过互联网平台加大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扩大志愿服务半径,使志愿服务得到广大学生和社会的支持,从而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叶婷,朱帆,严纯铭,等.需求视角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效益最大化[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7(9):95-96.
[2]陈丹云.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114-116.
[3]武建军,王文邦,李世鹏,等.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基本现状与模式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7(5):85-87.
[4]李博闻,李晨,管静仪.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动力机制研究——以烟台市为例[J].中国市场,2017(12):124-126.
[5]王俊玲.大学生志愿服务行为及其可持续研究[D].湖南大学,20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55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