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求中职德育教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升育人能力,着力将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我们应正视新时代中职德育教师育人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和完善中职德育教师育人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努力实现新时代中职德育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教师;育人能力;有效路径
本文引用格式:贺志华.论新时代中职德育教师育人能力问题及提升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9,6(41):63-65.
中职德育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育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育人能力,这是增强中职德育实效的重要前提。但从目前情况看,中职德育教师育人能力还存在诸多不适应新时代中职德育需要的实际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努力探索新时代中职德育教师育人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才能增强中职德育的实际效果。
一新时代中职德育教师育人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伴随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变化,新时代中职德育对象以及德育环境出现了新情况,要求中职德育教师的育人能力与之相适应。然而,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中职德育教师育人能力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德育对象的把握能力不够
1.对德育对象的学习情况把握不够。中职德育教师的德育对象是中职学生,其中大多是因中考失利而被迫来到中职学校的。因此,有些教师把他们看作是学业成绩不好的学生而冷眼相看,对他们的学习不抱希望。这种对中职学生学习情况的认识是片面的。因为中考失利的因素很多,有些是客观的,有些是主观的,我们不能因一时失利而全面否定他们的学习能力。但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因而没有积极鼓励并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对德育对象的德性素质把握不够。有些中职德育教师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能力较弱,只会教书、不会育人,只顾学生的学业成绩、不管学生的德性培养,不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德育的重要意义。有些教师只是德育内容的独白和讲授,而不管学生思想品德的实际表现,对学生为什么出现厌学心理、逆反心理、浮躁心理、自卑心理、孤独心理等情况缺乏了解,尤其是对经受过家庭变故或生活挫折的学生没进行心理上的抚慰,未能对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给予相应帮助,他们的心理阴影不能及时消除。
3.对德育对象的思维能力把握不够。有些中职德育教师没有看到中职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兴趣广泛等特点,在德育教学中忽视中职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主体性作用,只注重德性知识的讲解,忽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在德育教学中满足于让学生在教材中找现成答案甚至死记硬背,很少给学生深入思考以及自我分析和判断的机会。
(二)对德育内容的选择能力不强
1.德育内容与社会发展形势结合不很紧密。德育内容必须顺应社会和时代发展要求才有生命力,虽然中职德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教材,但教材出版发行总是相对滞后,因此需要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及时融入时代最新理论成果。但有些教师缺乏相应的德育内容选择能力,只是机械地使用现行中职德育教材,没有及时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新理论成果进入教案、进入课堂、进入学生头脑,导致德育内容与社会时代脱节。
2.德育内容与德育对象需求之间存在距离。首先,有些中职德育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德育内容未能从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特点出发,在教学中偏重于理论知识讲解而忽视了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德育内容供给与学生实际需求不平衡。其次,部分教师在德育内容中没有真正重视德育课程的“实际、实用、实践”特色,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严重,无法让学生体会到德育内容的实际价值。
3.德育内容与教材内容整合之间产生矛盾。部分中职德育教师由于处理教材的能力不强,往往受到原有教材体系的束缚,不能将教材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喜欢面面俱到,主次不分,抓不住重点和难点,机械地按教材章节内容进行逐步讲解,不能依据德育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和逻辑性进行有效整合,不能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不能让学生对德育内容进行系统化掌握,因而德育内容难以被学生有效理解和践行。
(三)对德育载体的运用能力不足
1.运用课堂教学载体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不足。首先,有些中职德育教师未能遵循以学生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原则。其次,有些中职德育教师未能按照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更没有找到学生主体把握重点难点的有效途径,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望而生畏。再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在德育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整个德育课堂气氛沉闷,德育的实际效果不佳。
2.运用校园文化载体时支持德育教学的效度不足。良好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培养,也有利于养成良好德性素质及其行为习惯。但有些中职德育教师未能重视校园文化创设,或者在实际工作中未能将校园文化创设真正落到德育实处,这样就无法使学校营造良好校风,也不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德性素质熏陶以及品德素质的提升。
3.运用课外活动载体时补充德育内容的价值不足。有些中职德育教师未能让中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课堂,未能实现“德育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德育内容课程化”,学生对社会缺乏应有的正确认识和理解,这样就无法运用实践活动把德育内容整合到学生的道德认知之中,也无法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情感,更无法让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
(四)对德育资源的开发能力有限
一是收集德育资源的能力有限。德育资源包括对培养学生的德性起重要作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知识、经验、信息等因素,主要来源于社会、学生、课堂、教材、网络等因素之间的联系,但有些中职德育教师就不会从社会、学生、课堂、教材、网络以及身边事物之间的联系中去寻找和收集德育资源。
二是运用德育资源的能力有限。部分德育教师没有把握德育资源的正负作用以及显性与潜在作用并存的特点,未能把握德育资源、目标、内容以及学生需求之间的联系,难以运用有效的德育资源进入中职德育课堂,没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和开拓学生的视野,因而难以增强中职德育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是研究德育资源的能力有限。由于部分中职德育教师的理论知识不够,又缺乏相应的专业训练,外出参加进修的机会也较少,缺乏先进德育理念的支撑,导致他们在德育资源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明显不足,难以反思和发现德育资源收集与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也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和措施。
二 新时代中职德育教师育人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
新时代中职教师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在育人能力方面进行相应提升。这种提升不是自发的,需要我们在新时代德育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加以提炼和升华,从而实现中职德育的目的性。
(一)培养了解和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能力
1.努力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中职德育教师要遵循学生自身成长成才规律,切实把握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以及发展进步的需要,促进每个学生自主、快乐地成长成才,让追求实效这个德育主题真正得以实现。
2.努力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中职德育教师要把爱的情感与学生德性素质培育融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在情感上接受老师,从内心认可老师的德育内容并落实到行动中去,因为德育过程毕竟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培育过程。
3.努力满足学生的自尊需求。中职德育教师应主动加强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缺点,鼓励发扬优点,对学生的缺点应耐心指导和纠正,甚至把平时表现不佳的学生都能转化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4.努力满足学生的解困需求。中职德育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对有实际困难的学生给与相应的帮助并提供心理上的辅导,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
(二)按德育目标要求提升德育内容选择能力
1.德育内容选择应紧跟国家和时代的需要。根据社会发展新变化、科技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德育内容和话语体系,积极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建设成就,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辩证关系,以此提升德育课程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中职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德育内容选择要符合中职学生的实际需求。首先,中职德育教师应围绕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以及公共参与四个核心素养需求来精选教学内容。其次,教学内容既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还要包括社会时事以及与学生成长成才密切相关的职业精神培育需求的内容。最后,教学内容不仅要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还要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这些德育内容的学习中感受其实际价值。
3.德育内容选择应重视德育教材的有效整合。中职德育教师应围绕德育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学生的现实需求,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对中职德育教材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内容上相互交融、逻辑上相互依存的关系,并及时更新德育教学内容,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让学生对德育内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使德育内容易于被学生认同和接受。
(三)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德育载体运用能力
1.以德育课堂为载体,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首先,中职德育教师应树立和强化学生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次,所授内容要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通过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突破重点难点,从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再次,依据德育内容和中职学生特点进行教学。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作用,尤其要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做到视频、图画、声音的相互统一,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有趣的教学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增强德育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2.以课外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养成行为习惯。课外活动包括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参观访问、专题访谈以及各种职业活动体验等。课外活动为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更丰富的资源、更真实的情景,是增强德育实效的重要途径。因此,中职德育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德育课外活动,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成长成才发展的需要,使德育理论教育与学生实践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外活动的实践磨炼中以及自主思考辨析中,去感悟德育知识的力量,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有获得感、成就感以及实际价值的体验。
3.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让校园文化成为德育有力支撑。校园文化也是德育实施的重要载体之一,因此中职学校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例如:建设校园文化长廊,让学生从中接受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职业文化的熏陶。建设本校发展成果展览室,让学生了解学校发展历史及取得的成就,使学生增强学校发展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在校园宣传栏中宣传杰出校友,能让学生在真实典型人物中学习和感悟进取精神;还可以宣传在校三好学生以及优秀学生干部,让他们有存在感和获得感,也使其他学生学习和效仿,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德性素质。
(四)自主提高德育资源开发能力
1.通过德育资源收集提高德育资源整合能力。中职德育教师应广泛学习和收集、深入思考和探索,通过各个途径寻找丰富的德育资源,并对这些德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在德育课程教学中形成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为统领、以德育教材为基础、以其他教学资料为补充的德育教学资源库。
2.通过德育资源实施提高德育资源利用能力。增强以学生为主体、德育课堂为载体、教材和网络为手段的德育资源利用能力,这不仅是中职德育资源开发的基础,也有利于中职德育目标实现。因此,中职德育教师应把德育资源、德育目标、德育内容以及学生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并实现彼此之间的对接和协调,积极利用有效的德育资源进入德育课堂,增强德育课的实际效果。
3.通过德育资源反思提高德育资源研究能力。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教学反思,同样中职德育教师德育资源研究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反思。在反思中,中职德育教师要不断审视、分析德育资源开发以及教学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案,同时也在解决这些问题中不断提高德育资源的开发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威.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与教育对策[J].当代职业教育,2014(11):100-102.
[2]徐春梅.中职学校如何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J].求知导刊,2015(13):17.
[3]白国祥.中职院校德育体系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7(1):136.
[4]王亚方.营造良好校园环境促进中职生发展[J]文学教育,2016(8):18.
[5]张红艳.教师是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J]兰州学刊,2009(2):223-226.
[6]潘咏梅.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育现代化,2018,5(29):319-320+324.
[7]鞠蕾.关于在校中职生德育教育的几点看法[J].教育现代化,2018,5(22):318-31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400.html